一周科技隨我探|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

2020-11-23 騰訊網

科技前沿

邊飛邊學!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隨著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深入開展,運載火箭在發射後,有可能會遇到沒有預測到的環境、沒有預測的事件發生等各種複雜問題。

這就需要火箭自己「會學習」、自己解決一些問題。作為一枚成熟的火箭,這是很有必要噠。

我國正在研製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目前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團隊已開始著手對我國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力爭在2025年使我國在役主要運載火箭初步具備學習能力。

文章連結:

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20-10/21/content_1030556.shtml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

在人類基因組圖譜(人類生命的基因「藍圖」)發布二十年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宣布,他們繪製出了人類蛋白質組首張測序草圖。

最新蛋白質組草圖囊括了人體約90%的蛋白質,有望幫助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響人類健康,從而為疾病預防和個性化醫學提供重要信息具有裡程碑意義。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1_4763766.shtml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首次達到臨界狀態

華龍一號是我國完全具備自主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是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10月21日15時09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標誌著機組正式進入帶功率運行狀態,向建成投產邁出了重要一步。

文章連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7312.shtm

人類有望根治「痘痘」

臉上長「痘痘」一直是很多人的困擾,尤其是愛美的女生。

「痘痘」就是痤瘡,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皮膚病,但由於痤瘡發展的分子機制並未得到充分理解,導致人們一直都無法真正根治這一「小小」的皮膚疾病。

不過,現在可能有希望了!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0日發表一項衛生領域最新研究稱,英國研究團隊發現GATA6蛋白在痤瘡中的表達會減少,科學家建立起了人皮脂腺類器官最新模型,而GATA6蛋白這一新靶標的出現意味著新療法的開發和新研究方向的出現,或為人類根治這一常見皮膚病奠定基礎。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2_4763885.shtml

2025年,機器將替代8500萬工作崗位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設備代替人工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近日,世界經濟論壇(WEF)《未來就業報告》顯示,到2025年,「機器人革命」將使8500萬個人工工作崗位被機器取代,我們正一步步走進「科幻大片」裡。

不過大家不必太恐慌,被機器取代並不意味著大量失業,因為新的就業崗位將被創造出來。

文章連結:

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01023/20201023630905.html

科學新知

冷漠可能是痴呆症信號

冷漠與痴呆症之間有關係嗎?

美國《神經學》雜誌近日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重度冷漠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風險可能更大。

當老人不再想和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不再對他們的愛好感興趣,這些跡象可能表明老人有患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採取幹預措施將有益於這類老人的健康。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1_4763775.shtml

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新器官

你真的了解你的身體、知道你的身體有哪些器官嗎?先別著急下結論,我們來看下面的消息。

近日,荷蘭科學家意外在人體喉嚨上部深處發現了一組秘密的唾液腺。新器官平均長約3.9釐米,由於它們位於一塊被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之上,因此研究人員將其稱為咽鼓管唾液腺,這個新器官對於癌症治療中減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看來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還有很長路要走啊!

文章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20-10/23/c_139460736.htm

鐵定甲蟲外骨骼超級堅硬之謎破譯

你能承受相當於自己體重4萬倍的壓力嗎?

鐵定甲蟲能,這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他們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卻自帶堅硬的外骨骼前翅,即使被汽車碾過都安然無恙。

真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有了人類夢寐以求的鎧甲。

近日,科研人員在它們的鞘翅中央觀察到了一連串形似拼圖的聯鎖關節。研究發現,這些關節的幾何結構以及它們的層狀微結構讓鐵定甲蟲的外骨骼實現了極其出色的機械聯鎖和堅韌性。這種鞘翅的結構特徵和物質組成,能讓鐵定甲蟲承受最大149牛頓的力(約為其體重的3.9萬倍)。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2_4763880.shtml

大滅絕使哺乳動物和鳥類變恆溫

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曾使高達95%的生物滅絕。

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

據一項《岡瓦納研究》上的文章,科學家認為正是在這次滅絕之後,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同時開始了從變溫動物到恆溫動物的轉變。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1_4763769.shtml

247仄秒!短時測量世界紀錄誕生

你可能聽過飛秒和阿秒,但仄秒就比較冷僻了。

簡單類比一下,如果把1仄秒時間當成我們熟悉的一秒鐘,那麼真實的一秒鐘又變成了多久呢?差不多要2.8億億年!

日前,德國科學家首次研究了一個發生時長比飛秒短得多的過程——他們測量出光子穿過氫分子所花費的平均時間為247仄秒,這是迄今科學家成功測量的最短時間,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轉瞬即逝」。

文章連結:

http://www.cas.cn/kj/202010/t20201020_4763536.shtml

相關焦點

  • 航天專家: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當日,「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在福建福州舉行。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新華社福州9月20日電(記者秦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17日在福州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馬衛華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發表了題為《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奔向火星,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暗能量真的存在
    原創 北京科協 北京科協科技前沿奔向火星!中國深空探測踏上新徵程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
    該衛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試驗星,將對這型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進行全面在軌驗證。東五平臺填補了我國大型衛星平臺型譜的空白,可滿足未來20年的大容量衛星應用需求。
  • 一周科技精選|科學家玩發現新抗生素、月球和火星的土壤可以種植蔬菜
    10.14-10.20 我們為您精選 上一周最熱的科技資訊 讓您足不出戶知曉最前延科技情報!
  • 一周科技隨我探|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孕婦胎盤中首次發現...
    科技前沿 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 據《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科學家發現,癌症是否擴散、擴散得如何以及向哪個器官擴散,取決於許多遺傳和臨床因素。研究團隊將與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相關的特徵整合在一起,創建了癌症在人體內的轉移圖(MetMap)。
  • 中國航天示未來願景: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火箭模擬發射吸引眾多參觀者拍照。張人峰 攝未來的運載火箭「會學習」——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
    未來的運載火箭「會學習」——>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已經步入世界航天大國行列,「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累計成功發射了350餘次,並且18/19連續2年宇航發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位居第二。回顧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中國運載火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低軌到高軌,從發射衛星到發射空間站的不斷跨越。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潛入深度10909米海底;木衛二歐羅巴可能在黑暗中發光
    這一發現將可能質疑那些針對核衣殼蛋白抗體的檢測手段。一些企業提供的許多抗體檢測都專門針對核衣殼蛋白抗體,因此可能漏檢那些已經成功清除病毒的兒童。近日,科學家發現,微生物能在零重力條件下提取巖石中具有經濟重要性的元素。將礦石用菌落混合液衝刷,在微生物釋放的物質下,礦物發生溶解,人們再從浸出液中萃取銅、金、稀土等有價值的元素。不需太大型的器械,可以就地召喚「開採工人」,成本低,毒害物質少。用好微生物,或許是人類在太空建立文明的重要一步。
  • 在人的喉嚨深處,科學家意外發現新器官,人體奧秘還有多少?
    引言 隨著世界各國不斷發展,而也讓我們發現了很多未知的秘密,雖然現在各國都在探索海洋和外太空的秘密,但我們人體的奧秘還存在著很多,在近段期間,外國科學家在人體當中又有一個意外發現,那就是在我們的喉嚨深處,意外發現了一個新器官。
  • 包為民: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新器官
    美媒稱,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器官:藏在喉嚨深處上部的唾液腺。這一發現對於癌症的治療非常重要。由於其位置在一塊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上,這些新腺體的發現者稱它們為隆凸唾液腺。這些唾液腺很可能是潤滑和溼潤鼻和口腔後面的上咽喉部的,研究人員在9月23日的英國《放射療法與腫瘤學》雜誌上寫道。報導稱,這是個意外發現。
  • 包為民院士: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 一周科技隨我探|600萬年前黑猩猩身上就有了音樂基因?遠程磁控微納...
    科技前沿硬核!文章連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12-26/9044021.shtml新型番茄將成理想城市農作物美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開發出一種有玫瑰花束般的外形、如葡萄一樣掛果的番茄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太空科普』
    通過智能控制技術提高火箭性能,增強火箭主動適應及自主決策能力,利用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賦能火箭「會學習」,將具有重要理論與工程應用價值。美籍華人科學家傅京孫在1965年首次提出把人工智慧的啟發式推理規則用於學習控制系統,提出將人工智慧與自動控制結合起來;1977年,美國人薩裡迪斯 (G. N. Saridis ) 提出智能控制是人工智慧、自動控制與運籌學的深度交叉融合的產物。
  • 《星·探》第二期 探空火箭淺析
    因為,來到這裡,你將所經歷的與娛樂八卦無關,與航天科技前沿有染。我們在這裡向各位看官呈現最專業、最玩趣、最有料、最炸裂,同時還有點小毒舌的航天類題材自媒體系列節目。就是要給你好看,就是要等你來茬!       我們上一期節目盤點了世界上主流的系列運載火箭。      節目播出後,後臺收到了很多觀眾的留言,很多人在問運載火箭和探空火箭有什麼區別,什麼是探空火箭?       那麼本期節目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探空火箭」。
  • 人體微生物組~1~我是誰?
    這裡的「腸道菌群」,就是我們這門課的主題:人體微生物組。腸道菌群是通俗的叫法。你剛剛聽說它,科學家對它的認識就已經升級了,用「人體微生物組」來命名,更準確。為什麼會有這個順口溜?是因為真正的前沿領域會有兩個特點。
  • 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一個新器官!| 醫脈3分鐘
    .麻共同演唱了一首原創歌曲《與眾不同》,用動感的方式講述醫生「與眾不同」的醫路歷程:你說我少見笑容,你說我總憂心忡忡,你說我有一雙犀利的眼眸,堅定卻少見溫柔.......其實我也會感慨秋意濃,想放鬆奈何責任重,其實我更期盼雨後的彩虹,只是顯得與眾不同......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天問一號飛行超3億千米;科學家可以在室溫下幾分鐘內製造出鑽石
    科技前沿新裡程!中國航天,加油!科學界一直認為AAV載體是安全的,一般不會將它們自己的基因組插入人類的基因組中。不過,一項針對腺相關病毒(AAV)基因療法的研究顯示該療法有可能提升患癌風險。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研究報告向科學界表明: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研究,以確定AAV是否會在極少數情況下促進了癌症。
  • 中國欲打造重型運載火箭 運載能力超美下代火箭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更強的進入空間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空間的前提與基礎。」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