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一直在不斷地加強,而如何將人工智慧運用在飛彈、火箭、衛星、軍事無人機等領域一直都是各國的重點研究項目。最近就有報導稱,中國已經將人工智慧運用到了火箭上,並且將很快實現普及。
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10月18日報導稱:中國的主要運載火箭將在2025年初步實現學習能力。而目前中國的航天團隊已經開始著手對中國的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向它們普及學習能力,並且預計會在5年內完成。
據了解,前段時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航天大會上透露出,「十四五」期間,將會打造「會習」的運載火箭。其中將會引進人工智慧技術,從導航、制導、控制等環節,使運載火箭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並且攻關團隊制定了火箭攻關「兩步走」的計劃:預計在今年就可以在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爭取在2025年就可以讓我國現役的運載火箭具備初步的學習能力,實現運載火箭全面實現智能化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事業作為人類不斷追求的目標,而航天安全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提高運載火箭的安全和可靠性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在人類航天史上,有很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成功的雖然沒有造成極大的損失,但是也只能進行降級完成任務。所以,失敗自然也是如此。所以提高火箭對緊急情況的適應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對於火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飛行控制系統了,這就相當於是人類的大腦,而能夠獨立思考的大腦和不能夠獨立思考的大腦之間差別就大了。而傳統的火箭大多都是提前設定好飛行軌道,一旦遇見突發情況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火箭上,讓火箭能夠自主學習,進行信息分解、統籌,使火箭能夠充分利用箭載多源信息,使火箭能夠及時辨別環境,評估運載控制能力,自主進行路線規劃,及時調整目標等功能。
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讓火箭自己學會在出現問題時及時糾正,或者採取相對應的措施應對問題。比如:檢測到二級發動機出現故障,就提前進行二三級分離,啟動三級發動機繼續飛行。從這一點來說,即使出現問題導致發射失敗,也可以更改目標,重新規劃軌道,儘可能地減少損失。
運載火箭除了邊飛邊學的能力外,還可以終身學習,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等技術為基礎,實現不斷自我優化和改進,並且還能進行傳承。運載火箭一直以來大多都是一次性物品,而會學習的火箭卻可以將自己短短的生命周期內所有的數據和經驗傳送回地面,供其他火箭進行學習,這樣一來,越是後面的火箭,在經驗上就越豐富,這必然會大大提升火箭發射的成功率以及目標完成率。不然成功是成功了卻離預定目標有點遠,這就得不償失了。畢竟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提高生存率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關於在運載火箭上裝載人工智慧,是很早以前就進行的一項研究,但是終究只是紙上談兵,直到近代人工智慧的研究才跟了上來,開始在火箭上加載人工智慧,於是火箭也有了學習能力,並且會是終身的學習能力。即使在以後的運載火箭實現了反覆利用,那麼學習能力也會是極為重要的功能。而這項技術的公布也在航天史上迎來了顛覆式的改變,也許在技術成熟後,將回到火箭自主飛行的道路上,這就是返璞歸真。(塗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