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式發展!運載火箭加上人工智慧,中國預計2025年實普及

2020-10-23 一號戰情室

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一直在不斷地加強,而如何將人工智慧運用在飛彈、火箭、衛星、軍事無人機等領域一直都是各國的重點研究項目。最近就有報導稱,中國已經將人工智慧運用到了火箭上,並且將很快實現普及。

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10月18日報導稱:中國的主要運載火箭將在2025年初步實現學習能力。而目前中國的航天團隊已經開始著手對中國的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向它們普及學習能力,並且預計會在5年內完成。

據了解,前段時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航天大會上透露出,「十四五」期間,將會打造「會習」的運載火箭。其中將會引進人工智慧技術,從導航、制導、控制等環節,使運載火箭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並且攻關團隊制定了火箭攻關「兩步走」的計劃:預計在今年就可以在發生故障的情況下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爭取在2025年就可以讓我國現役的運載火箭具備初步的學習能力,實現運載火箭全面實現智能化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事業作為人類不斷追求的目標,而航天安全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提高運載火箭的安全和可靠性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在人類航天史上,有很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成功的雖然沒有造成極大的損失,但是也只能進行降級完成任務。所以,失敗自然也是如此。所以提高火箭對緊急情況的適應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對於火箭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飛行控制系統了,這就相當於是人類的大腦,而能夠獨立思考的大腦和不能夠獨立思考的大腦之間差別就大了。而傳統的火箭大多都是提前設定好飛行軌道,一旦遇見突發情況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火箭上,讓火箭能夠自主學習,進行信息分解、統籌,使火箭能夠充分利用箭載多源信息,使火箭能夠及時辨別環境,評估運載控制能力,自主進行路線規劃,及時調整目標等功能。

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讓火箭自己學會在出現問題時及時糾正,或者採取相對應的措施應對問題。比如:檢測到二級發動機出現故障,就提前進行二三級分離,啟動三級發動機繼續飛行。從這一點來說,即使出現問題導致發射失敗,也可以更改目標,重新規劃軌道,儘可能地減少損失。

運載火箭除了邊飛邊學的能力外,還可以終身學習,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等技術為基礎,實現不斷自我優化和改進,並且還能進行傳承。運載火箭一直以來大多都是一次性物品,而會學習的火箭卻可以將自己短短的生命周期內所有的數據和經驗傳送回地面,供其他火箭進行學習,這樣一來,越是後面的火箭,在經驗上就越豐富,這必然會大大提升火箭發射的成功率以及目標完成率。不然成功是成功了卻離預定目標有點遠,這就得不償失了。畢竟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提高生存率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關於在運載火箭上裝載人工智慧,是很早以前就進行的一項研究,但是終究只是紙上談兵,直到近代人工智慧的研究才跟了上來,開始在火箭上加載人工智慧,於是火箭也有了學習能力,並且會是終身的學習能力。即使在以後的運載火箭實現了反覆利用,那麼學習能力也會是極為重要的功能。而這項技術的公布也在航天史上迎來了顛覆式的改變,也許在技術成熟後,將回到火箭自主飛行的道路上,這就是返璞歸真。(塗蘇)

相關焦點

  • 首型垂直起降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預計2025年前後完成研製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信公號11月4日消息,11月3日,航天航空航海國際工程科技戰略高端論壇在成都開幕,論壇以「創新開放 匯智聚力」為主題,全面展示航空、航天、航海(以下簡稱「三航」)及相關學科領域創新發展成果和前沿科技態勢,共同探討 「三航」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凝聚前瞻共識,促進「三航」產業資源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
  • 2020-2025年四大數位技術對數字經濟的影響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左右,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此外,根據歷年數字經濟的內部發展結構,預計2025年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將達到9萬億元左右,產業數位化規模將達到51萬億元左右。
  • 人工智慧列國志|日本:普及AI教育與機器人革命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各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希望能為讀者呈現較為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慧發展圖景。今日推出人工智慧列國志之日本篇。日本關注基礎教育中的人工智慧普及,著重培養複合型人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它注重依託自身的製造業優勢,深化機器人發展和製造業智能應用。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2025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預計可達1.26萬億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丁雅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16日說,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6萬億元。「我們要抓住數位技術帶來的機遇,快速發展農業數據中心,使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更大的優勢。」趙春江在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上說。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致辭2020多多農研科技峰會由中國農業大學、拼多多聯合主辦。本次大會揭曉了國內首屆AI草莓種植比賽——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比賽結果。
  • 【前瞻產業研究院】2020-2025年四大數位技術對數字經濟的影響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萬億元左右,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此外,根據歷年數字經濟的內部發展結構,預計2025年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將達到9萬億元左右,產業數位化規模將達到51萬億元左右。
  • 2020年中國生物晶片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預計2025年市場...
    隨著3D 列印、器官集成晶片與器官仿生、藥物活性/毒性研究等技術的發展,生物晶片將會得到更長足的發展及更廣泛的應用。比較部分國家生物晶片領域論文發表數量佔全球總發表論文數的佔比,美國論文發表數佔比超過40%,中國論文發表數超過12%居第二位。美國在生物晶片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處領先地位,中國在生物晶片領域的學術競爭力不斷增強。
  • 2020年中國特種油品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預計2025年市場...
    2020年中國特種油品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  2020-02-21 21:37
  • 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概念股有哪些
    此外,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經濟結構轉型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包括機器人在內的人工智慧產品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而扶持政策的不斷出臺更有助於推動產業加速發展。中國人工智慧現狀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持續提升,我國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
  • Tractica:2025年醫療保健人工智慧市場將達到86億美元
    [導讀]人工智慧時代,很多行業得到了顛覆性的發展,客服行業便是其中之一。
  • 中國在建廣湛高鐵海底隧道,全長9640米,預計2025年建成
    中國在建廣湛高鐵海底隧道,全長9640米,預計2025年建成城市交通的發展可以極大地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的城市也盡力改善交通系統。廣湛高鐵其隧道長9640米,高鐵總長401公裡,預計會在2025年的時候建成,至於什麼時候投入使用還要看具體的情況。廣湛高鐵的速度可以達到我們目前的標準,最快速度為每小時350公裡,這條線的建設昨天正式開始,據報導,這條線的組織者是中鐵十四局,光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很快了,我國可以說在中國承擔了大批海底隧道的建設。
  • 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如何?你是否看好人工智慧就業市場?|極客雲算
    幾年一直都在報導人工智慧帶來的自動化威脅會偷走工作崗位,但人工智慧出現的同時,也可以創造新的職位頭銜,那麼你是否看好未來人工智慧就業市場? 人工智慧(AI)在最近幾十年中已經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它引發了眾多創新並為許多行業帶來了數位化顛覆,但它也永遠改變了就業市場。
  •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關於能源的的利用是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傳統的一些能源發展雖然說帶給我們比較好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大問題,這些傳統的資源開發,其實面臨著枯竭的一個狀態。並且關於他們的利用,我們還沒有找到完全環保的一種模式,所以也被緊急叫停,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最離不開的就是這些動力,如何能夠在兩方面共同保證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呢?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也許是2025年。2、1納米會是摩爾定律的終點嗎?也許會。除非新工藝和新材料出現突破。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
  • 2025年全球注塑機市值預計達到224.5億美元
    根據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機構的最近報導,到2025年,全球注塑機市值預計達到224.5億美元,複合增長率達3.5%。主要市場驅動動力●市場對輕量化、複雜化汽車以及電子元件日益增長的需求將會進一步促進對注塑機的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的工業化、技術革新、基礎建設的增長都會成為注塑機需求增長的動力。
  • 航天專家: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當日,「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在福建福州舉行。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新華社福州9月20日電(記者秦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17日在福州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馬衛華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發表了題為《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
  • 2020年中國水質監測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預計2025年市場...
    2019年7月13日,水利部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2018年中國水資源總量與多年平均值基本持平,全國用水總量比2017年略有減少,用水效率進一步提升,供用水結構不斷優化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節能環保行業的發展,國務院、環境保護部等相關部門發布多項政策鼓勵並監督工業廢水的超低排放及工業廢水的有效處理。政策的標準制定以及實施積極的推動了我國工業廢水處理的發展進度,在改善環境質量方面取得顯著效果。
  • 中國欲打造重型運載火箭 運載能力超美下代火箭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更強的進入空間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空間的前提與基礎。」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2017年人工智慧十大熱點事件,谷歌設立AI中國中心
    文/楊劍勇歷年來,CES展會上熱點在不斷切換,從早幾年前的可穿戴設備,到如今的人工智慧,如今,人工智慧已成為推動物聯網普及的核心技術之一,以數據化、智慧化的信息系統正在推動行業變革,在這個時代,贏的AI 就意味著贏得未來成為共識。
  • 從SpaceX的顛覆式創新來看,誰能成為中國版SpaceX?
    中國商業航天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儘管是這樣,中國商業航天整體發展階段還處於早期,距離美國仍然有很大距離。從技術路線來說,SpaceX公司幾乎覆蓋了所有商業航天公司需要觸及的領域,而中國大部分商業航天公司大多選擇沿著兩大路線方向即火箭和衛星,分別發展。
  • 聚焦中國航天大會|未來的火箭會學習
    臺海網9月18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將智能技術引入航天飛行器設計,進行航天智能自主系統集成創新研究,可以實現航天技術的跨越式乃至顛覆式發展。」17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首場航天控制專業論壇——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如圖),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如是說。當天的論壇聚焦「航天控制+人工智慧」領域技術發展和工程實踐,旨在推動航天智能技術的基礎理論原始創新、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及工程應用推廣,吸引了不少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參會。會上,馬衛華院士作《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