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年有望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

2020-09-21 金臺資訊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有多位專家就航天未來發展進行了主題發言,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表示,未來可以發展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進一步提升未來出行的速度和效率。

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由1小時全球抵達運輸、天地往返運輸、空間轉移運輸等三類運輸系統組成,能夠滿足我國和人類未來進出空間、開發空間、利用空間的任務需求,促進航天產業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 包為民:我們說1小時全球到達,這個聽起來還是比較讓人嚮往的事,它可以通過亞軌道飛行,高速飛行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實現全球1小時跨洲際的飛行,那麼它的主要實現途徑,是重複的運載火箭加高超聲速的技術。

採用航班化運營模式,具有高可靠性、低成本、重複使用、智能化、模塊化、標準化、產業規模化等基本特徵。包為民表示,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目標分為三個階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 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 包為民:那麼我們說在2025年主要還是起步建設階段,解決一些基礎問題,到2035年初步建成,到2045年達到總目標。能夠按需發射,我們每年發射的次數,從現在的幾十次,達到成百上千次,運貨總的能力可以達到萬噸級,運客的可以達到萬人次。

高分衛星各有所長 滿足多種觀測需求

今年是我國高分系統建設10周年,期間我國發射了多顆高解析度衛星,已經形成了全天時、全天候的觀測體系。並且根據衛星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能夠應對多種不同的觀測需求。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是我國16個重大專項之一,自2010年啟動以來,目前已經成功發射了高分一號至高分七號多顆衛星,形成了我國自己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

國家航天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 高分系統總設計師 童旭東:遙感數據的自給率達到了80%以上,這些衛星的組合起來形成了我們自己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遙感數據系統,這些數據系統覆蓋了不同的解析度、不同的譜段、不同的重訪周期、不同的覆蓋率。

目前高分專項的成果已經廣泛應用在防災減災、地理測繪、城市規劃等多個領域。今年在鄱陽湖和巢湖發生了嚴重汛情,高分衛星在水位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航天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 高分系統總設計師 童旭東:可以不斷地按照天數來對整個的災區的水體的面積,水體的危險的區域,還有損失的預估,來進行提供遙感數據的支持。

童旭東介紹,後續我國的高分系統還將繼續發射更多的衛星,進行更為精細化的建設,為更多的行業提供精準的服務。

國家航天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 高分系統總設計師 童旭東:那麼後續國家也在空間基礎設施專項當中安排了有大概六七十顆遙感的衛星,這樣更有效為咱們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有效的幫助。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2045年中國火箭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
    2020年是中國航天的大年,今年發射的火箭及太空飛行器創造了新紀錄。現在中國航天又有了新目標,2045年將實現火箭1小時全球抵達的航班化航天運輸。新華網報導,日前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發表了《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主題演講。包為民指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我國計劃到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
    ,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
  • 航天新目標,中科院:「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
    今年,我國航天業連連給我國人民帶來驚喜,前段時間,我國無人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往返並在軌投放衛星的雙喜臨門還沒過去,中科院和航天企業的科研專家們便為我國未來航天業發展立下新目標。此次報告會上展望中國未來航天新規劃、新發展以及新未來,為我國航天帶來嶄新目標——「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
  • 1小時全球抵達2045年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不再是夢
    最晚將在2045年,中國將通過&34;航天系統的穩步發展,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不僅如此,普通人上太空、臨近空間旅遊也不再是夢。除了中國以外,世界擁有航天夢的各國也一直在該領域進行著探索。讓人感到最為&34;的便是美國馬斯克的&34;。作為被行業戲稱為當代&34;的SpaceX公司,計劃了從2025年開始將100萬人殖民火星。
  • 「1小時全球抵達」或2045年實現
    「1小時全球抵達」更是已經提上日程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有多位專家就航天未來發展進行了主題發言,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表示,未來可以發展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進一步提升未來出行的速度和效率。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由1小時全球抵達運輸、天地往返運輸、空間轉移運輸等三類運輸系統組成,能夠滿足我國和人類未來進出空間、開發空間、利用空間的任務需求,促進航天產業的發展。
  • 我國將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 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昨天說,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
  • 1小時全球抵達不是夢?中國宣布一重要計劃,2045年有望實現
    據央廣網報導,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針對未來航天事業的發展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眾多專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中國也在會上宣布了一項重要計劃,指出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一旦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不是夢。更令人振奮的是,從目前的發展進度來看,2045年就有望實現。
  • 1小時內抵達全球!中國宣布重要計劃,25年後實現航天運輸
    ,中國科學院院士作出報告,透露一個重大信息,他表示,我國計劃將在25年後,即2045年實現航班化的航天運輸,1小時內實現全球到達。,不過自從超音速民用飛機被市場淘汰之後,目前所有的民用飛機都是亞音速,雖然速度已經比傳統陸運和海運要快得多,但是距離1小時全球到達的速度,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如果我國可以實現航班化的航天運輸,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顛覆作用。
  • 中國宣布一項重要戰略,將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2045年前建成
    這幾年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而如何將航天技術更好的轉為民用,造福普通大眾也成了很多科研工作者應該思考的。有關這個問題,終於在最近有了最新的消息。國內媒體在9月18日報導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當天宣布了一項重要戰略,把航天與航班運輸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一小時全球抵達的目標。
  • 全球1小時到達,2045年中國開通航天航班,馬斯克:有人搶跑
    而這個夢想,我國可能會從2045年就開始實現了。9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對媒體表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中國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為月地空間經濟區10萬億美元的氦3開採打基礎
    ,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他說,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目標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前為起步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試驗試用系統;2035年實現目標初步建成,年總飛行數百次、總貨運千噸級、總客運千人次;到2045年目標全面建成,實現按需發射,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 中國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穩步發展,計劃25年後1小時全球抵達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一旦「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成熟,普通人上太空、臨近空間旅遊、全球1小時抵達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及運輸系統則是讓普通人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在中國首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返回著陸的背景下,空天飛行器發展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熱議話題之一。
  • 中國宣布一項重大計劃,將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建成需25年
    近日,中科院多位院士提出一個偉大構想,在未來建成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靠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補給,還誕生了像Space-X這樣的私人航天公司,甚至已經實現了私人載人航天。但是,在航天民用領域,即使是美國也存在很大空白,距離航班化還很遙遠。
  • 我國未來將實現全球運輸1小時抵達,科技力量的強大
    2、我國計劃於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9月21日消息,據新華社福州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中國航天再現「三步走」,航天運輸航班化指日可待?
    近期,一張15年前的剪報重新讓中國「炸了鍋」,一個「新」的「三步走」又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中國航天人的腳踏實地再次被人們斟酌回味,難道說,中國航天領域又要「再上一層樓」?航天運輸航班化也指日可待了?就此看來,各位「航天大神悶聲幹大事」基本石錘,好消息指日可待。
  • 火星探測、航班化航天運輸! 西電人聚焦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9月18日至21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西電航天人面向航天科技前沿研究做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共同聚焦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發展。首日5場主旨報告 西電校友2場引轟動9月18日,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暨開幕式舉辦,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匯聚一堂,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廣泛推動航天領域合作。大會首日主論壇共5場主旨報告,其中2場均是來自西電航天人的聲音,得到了央廣網、澎湃新聞等媒體和大眾廣泛關注。
  • 中國2045航天宏偉計劃曝光:將打造天地往返「計程車」
    25年計劃——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上,航天科工展示了他們的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計劃,整個計劃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要在2025年實現,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製造技術驗證機進行試飛。飛行事故概率縮小至千分之五,重複使用次數達到100次以上,將周轉時間進一步降低至12小時,最重要的是將單位載荷內的發射成本降低1-2個數量級,徹底實現航天商業化。
  • 我國科學家正研究「更柔軟」航天飛行器,使其具備隨時變形能力
    延伸閱讀中國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穩步發展,計劃25年後1小時全球抵達一旦「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成熟,普通人上太空、臨近空間旅遊、全球1小時抵達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及運輸系統則是讓普通人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此次發射亮點很多,除了一次火箭發射搭載的衛星越來越多以外,還有一個亮點值得關注,那就是使用了移動運輸車發射,不再是龐大的發射平臺,而這個裝備的研發充滿了艱辛,如今成功使用在商業衛星發射上。也許未來15年內,我們就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 美國「全球1小時到達」計劃擱淺,中國負責實現:空天技術獲突破
    我們的空天飛行器項目定位與美國不同,初步立意在於「航班化」發展,即空天飛行器運載規則逐漸與航班看齊,安排固定的運載時間點、運載周期段,價格也將漸趨平民化,對國民的出行方式將產生巨大影響;雖然就功能而言,軍民同用不存在技術難題。屆時,空天飛行器將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的航天運輸,將充分滿足我國航天、商業領域的運載需要,經濟、文化、生活和觀念等社會各個層面帶來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