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網報導,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針對未來航天事業的發展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眾多專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中國也在會上宣布了一項重要計劃,指出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一旦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不是夢。更令人振奮的是,從目前的發展進度來看,2045年就有望實現。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介紹,要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就必須進一步發展可以重複利用的運載火箭和目前已經在飛彈上實現了的高超聲速技術。目前中國能夠進行的發射次數只有幾十次,如果上述技術成熟,就可能完成每年成百上千次地運輸貨物、甚至是人。當然,所謂航班化的最主要目的自然就是為了低成本、重複使用和產業規模化發展,這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中國的地表運輸業的發展經驗。目前,中國已經在技術實現和火箭發射能力上做到了全球領先,而在各種衛星系統的不斷升空並構建組合後,我國還將擁有一套全方位的全天候遙感衛星系統,這將會是信息通訊領域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目前全球的航天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較為困難的時期,美俄等有能力研製太空飛行器的國家多面臨著資金上的困境,尤其是疫情到來後,航天技術的發展長期來看可能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但中國得益於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疫情期間的防治得力,能夠有條不紊地推進航天科技的發展。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上說,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論在技術還是生產上都相當獨立自主,這就使得中國的航天事業對外依賴較小。
在發展方向上,中國一直以來並不追求所謂的軍事控制,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如何扶植產業和發展生態上,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航天事業最終的目的還是能夠服務於民,雖然目前來看高不可攀,但作為其基礎的衛星系統其實早已經深入民間產業應用。「高分系列」衛星組網的完善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導航、環境監測和災害預測、防治上已經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除了民用需求外,這其實也是整體建設信息化和現代化社會的必須,是未來真正達成「萬物互聯」的基礎。
另外火箭技術的發展其實也是目前這個時代所必須的,人類整體正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匱乏情況,在未來的百十年甚至數十年內,人類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問題將重新凸顯,而石油資源目前依然是全球最主要使用的能源來源,短期內很難被替代,因此,快速發展航天科技乃至對外太空進行探索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的唯一選擇。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作為目前全球經濟支柱之一和疫情後恢復的「經濟發動機」,必然要起到「領頭羊」應有的作用,為全球的經濟復甦和航天事業發展做出必要的貢獻。
但無論是衛星還是火箭技術,其都是最終要實現的「航班化」運輸的基礎和奠基石。依靠這些網絡和火箭技術,中國目前可以逐步實現空天和地面之間的「萬物互聯」,再往後就是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建設和發展,而到了那個時候,「航班化」的運輸能力就成為了必須,而當以此為基礎的太空旅遊業逐步落地甚至進一步形成產業鏈,中國航天才真正向外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