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全球抵達不是夢?中國宣布一重要計劃,2045年有望實現

2020-10-07 龍視要聞

據央廣網報導,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針對未來航天事業的發展方向,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眾多專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中國也在會上宣布了一項重要計劃,指出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一旦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不是夢。更令人振奮的是,從目前的發展進度來看,2045年就有望實現。

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介紹,要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就必須進一步發展可以重複利用的運載火箭和目前已經在飛彈上實現了的高超聲速技術。目前中國能夠進行的發射次數只有幾十次,如果上述技術成熟,就可能完成每年成百上千次地運輸貨物、甚至是人。當然,所謂航班化的最主要目的自然就是為了低成本、重複使用和產業規模化發展,這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中國的地表運輸業的發展經驗。目前,中國已經在技術實現和火箭發射能力上做到了全球領先,而在各種衛星系統的不斷升空並構建組合後,我國還將擁有一套全方位的全天候遙感衛星系統,這將會是信息通訊領域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目前全球的航天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較為困難的時期,美俄等有能力研製太空飛行器的國家多面臨著資金上的困境,尤其是疫情到來後,航天技術的發展長期來看可能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但中國得益於長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疫情期間的防治得力,能夠有條不紊地推進航天科技的發展。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上說,中國的航天科技發展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論在技術還是生產上都相當獨立自主,這就使得中國的航天事業對外依賴較小。

在發展方向上,中國一直以來並不追求所謂的軍事控制,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如何扶植產業和發展生態上,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航天事業最終的目的還是能夠服務於民,雖然目前來看高不可攀,但作為其基礎的衛星系統其實早已經深入民間產業應用。「高分系列」衛星組網的完善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在導航、環境監測和災害預測、防治上已經開始發揮重要的作用。除了民用需求外,這其實也是整體建設信息化和現代化社會的必須,是未來真正達成「萬物互聯」的基礎。

另外火箭技術的發展其實也是目前這個時代所必須的,人類整體正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匱乏情況,在未來的百十年甚至數十年內,人類快速發展帶來的資源問題將重新凸顯,而石油資源目前依然是全球最主要使用的能源來源,短期內很難被替代,因此,快速發展航天科技乃至對外太空進行探索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的唯一選擇。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作為目前全球經濟支柱之一和疫情後恢復的「經濟發動機」,必然要起到「領頭羊」應有的作用,為全球的經濟復甦和航天事業發展做出必要的貢獻。

但無論是衛星還是火箭技術,其都是最終要實現的「航班化」運輸的基礎和奠基石。依靠這些網絡和火箭技術,中國目前可以逐步實現空天和地面之間的「萬物互聯」,再往後就是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建設和發展,而到了那個時候,「航班化」的運輸能力就成為了必須,而當以此為基礎的太空旅遊業逐步落地甚至進一步形成產業鏈,中國航天才真正向外邁出了第一步。

相關焦點

  • 中國宣布一項重要戰略,將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2045年前建成
    國內媒體在9月18日報導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當天宣布了一項重要戰略,把航天與航班運輸結合起來,最終實現一小時全球抵達的目標。他指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力爭在2045年以前,完成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從而讓一小時抵達全球成為可能。而這項複雜的工程也將分為三個階段來分別進行,並確保每一步都萬無一失。2025年以前這5年為起步建設階段,主要任務就是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試驗試用系統。
  • 1小時全球抵達2045年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不再是夢
    動畫片《哆啦A夢》給了我們多少對未來世界的幻想,不知小時候你是否夢想過擁有一隻哆啦A夢,一支竹蜻蜓實現你飛行的夢想,一扇任意門可以隨意穿梭於世界上任何一個你想到達的角落。長大後我們知道了哆啦A夢只是夢,我們仍然擁有不了哆啦A夢,但動畫片任意門能做到的短時間內到達世界各個角落,卻能夠進一步實現了。
  • 中科院院士:2045年中國火箭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
    2020年是中國航天的大年,今年發射的火箭及太空飛行器創造了新紀錄。現在中國航天又有了新目標,2045年將實現火箭1小時全球抵達的航班化航天運輸。新華網報導,日前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發表了《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主題演講。包為民指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距離不是問題!「1小時全球抵達」或2045年實現
    近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專家齊聚暢談航天未來發展曾以為遙不可及的航班化航天系統不再是夢
  • 2045年有望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
    央視新聞客戶端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有多位專家就航天未來發展進行了主題發言,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表示,未來可以發展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進一步提升未來出行的速度和效率。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由1小時全球抵達運輸、天地往返運輸、空間轉移運輸等三類運輸系統組成,能夠滿足我國和人類未來進出空間、開發空間、利用空間的任務需求,促進航天產業的發展。
  • 1小時內抵達全球!中國宣布重要計劃,25年後實現航天運輸
    25年後,即2045年實現航班化的航天運輸,1小時內實現全球到達。西方媒體聽聞這一消息後,驚呼怎麼可能。目前最快的交通運輸方式就是空運,不過自從超音速民用飛機被市場淘汰之後,目前所有的民用飛機都是亞音速,雖然速度已經比傳統陸運和海運要快得多,但是距離1小時全球到達的速度
  • 中國宣布一項重大計劃,將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建成需25年
    近日,中科院多位院士提出一個偉大構想,在未來建成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航班化航天運輸的運作理念是,通過高可靠性、低成本、智能化、標準化、模塊化、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進行載人航天,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高速飛行,理論上90分鐘左右就能繞地飛行一周,一個小時就能飛抵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 中國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穩步發展,計劃25年後1小時全球抵達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一旦「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成熟,普通人上太空、臨近空間旅遊、全球1小時抵達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及運輸系統則是讓普通人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在中國首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返回著陸的背景下,空天飛行器發展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熱議話題之一。
  • 全球1小時到達,2045年中國開通航天航班,馬斯克:有人搶跑
    而這個夢想,我國可能會從2045年就開始實現了。9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對媒體表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中國2045航天宏偉計劃曝光:將打造天地往返「計程車」
    自從中國2004年宣布探月計劃以來,16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曾經與中國同期宣布探月的四個國家都沒有成功,唯有中國完成了所有的任務目標。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上,航天科工展示了他們的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計劃,整個計劃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要在2025年實現,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製造技術驗證機進行試飛。
  • 我國未來將實現全球運輸1小時抵達,科技力量的強大
    2、我國計劃於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9月21日消息,據新華社福州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
  • 我國計劃到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
    ,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
  • 美國「全球1小時到達」計劃擱淺,中國負責實現:空天技術獲突破
    屆時,空天飛行器將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的航天運輸,將充分滿足我國航天、商業領域的運載需要,經濟、文化、生活和觀念等社會各個層面帶來深刻影響。這一過程,據包院士介紹,將細化為經典的「三步走」階段:預計到2025年完成起步建設,破解關鍵技術,建成試用系統;到2035年,初步實現小目標,實現年飛行百架次、貨運千噸級、客運千人次的運營計劃;到2045年,全面建成「航班化」目標,適應需求市場,預計年飛行千架次、貨運萬噸級、客運萬人次。
  • 航天新目標,中科院:「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
    此次報告會上展望中國未來航天新規劃、新發展以及新未來,為我國航天帶來嶄新目標——「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這便是我國將計劃在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這一偉大目標。據報導了解,目前我國的「航班化」航天運輸計劃目前分為三個階段逐步推進。
  • 中國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為月地空間經濟區10萬億美元的氦3開採打基礎
    ,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他說,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目標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前為起步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試驗試用系統;2035年實現目標初步建成,年總飛行數百次、總貨運千噸級、總客運千人次;到2045年目標全面建成,實現按需發射,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 我國將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 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昨天說,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
  • 科學家實施「阿凡達計劃」,真的能讓人類在2045年實現永生嗎?
    網絡上也湧出很多傳聞,即,或許在2045年人類會面臨,能夠決定我們自身命運的一年。那麼,2045年究竟會發生怎樣的事?人類真的可以完全永生嗎?科學家們多年以來始終在對基因技術進行研究,他們指出2045年,或許人類將迎來一個新的時刻,屆時人類有可能會解開永生的秘密,他們認為,該時期的人們可以將現有的科技融入到人體內,甚至可以利用科技模擬出我們的人體器官,這時,人們將不再受於器官衰竭的限制,從而實現永生,俄羅斯的科學家們為了這一想法,實施了一項十分瘋狂的計劃,該計劃名為「阿凡達計劃」,實施的這一項目就是為了讓人類在2045年實現永生。
  • 中國計劃發射太極2號衛星,力爭到2045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國計劃在2024年前發射「太極2號」衛星,對天基引力波探測的關鍵技術進行在軌實驗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嶽良在中國東部福建省會福州市舉行的2020年中國空間大會上說,「太極1號」是中國該計劃中的第一顆衛星,於2019年8月發射,在軌運行良好。「太極1號在中國引力波探測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實驗結果驗證了整個「太極」程序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 「嫦娥五號」預計年底前發射 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於登雲說,嫦娥五號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展望未來,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計劃開展月球南極資源詳查,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任務。
  • 載人登月、火星基地、火箭送物流,中國航天大會透露了這些信息
    火星作為目前太陽系最有探測價值的星球,我國對火星探測有長遠的發展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我國計劃於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抵達全球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在航天大會上表示,我國計劃在2045年前實現1小時火箭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