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發展把全球變成了「地球村」,但實際上這個「地球村」還很大,國與國之間的交通運輸並沒有很方便,中途轉運、換乘、籤證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如何才能縮短國際之間的運輸時間呢?近日,中科院多位院士提出一個偉大構想,在未來建成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
現階段航天運輸已經非常發達,隨著大推力火箭、空間站、深空探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能將數十噸的太空梭或空間站送上太空,並實現長期運作。靠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補給,還誕生了像Space-X這樣的私人航天公司,甚至已經實現了私人載人航天。但是,在航天民用領域,即使是美國也存在很大空白,距離航班化還很遙遠。
航班化航天運輸的運作理念是,通過高可靠性、低成本、智能化、標準化、模塊化、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進行載人航天,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高速飛行,理論上90分鐘左右就能繞地飛行一周,一個小時就能飛抵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非常不容易,至少要攻克四大技術難點:
首先要有高可靠性、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的航天載具,最關鍵的是要成本降低;
其次要有足夠大的運載能力,能進行萬噸級運輸能力;
再者要有足夠多的高解析度衛星,形成全天時、全天候觀測體系;
最後要有完善的保障能力,能在任何情況下解決任何危機。
顯然,我國目前還達不到這種水平,我國航天技術在大推力火箭、深空探測、空間站、載人航天等領域和美國還存在巨大差距,僅相當於美國70年代的水平,至今尚未完成載人登月,要想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完成航天商業化只是第一步,美國距離這個目標更近一些。
當然,我國也沒有打算在短期內實現,初步計劃分三個階段發展:2025年起步建設,突破關鍵技術,建成試驗系統;2035年初步建成,試飛次數達到百次,總貨運達到千噸級,客運達到千人次;2045年全面建成,實現每年總飛行次數千次、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目標,總耗時25年。這個目標看似遙遠,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步進行,總是有可能完成的。再者,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幾乎每年都有新進步,十年前我們想不到今天的發展進程,我們同樣無法想像十年後的發展,總之未來大有可期。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參與討論或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