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杭州小學生用一張手繪圖備考科學
孩子讀小學,本周期末考試。考前複習不是總該跟著老師劃的重點,重新溫習書本,或是做做錯題本麼?可兒子複習科學考試,卻始終捧著幾張手繪圖。我看不懂,去問問他,還說,這種圖現在在同學中可流行了。
你都是怎麼搞定考前複習的
杭州小學生用一張手繪圖備考科學
記者求證——
記者問了這位家長提到的科學老師、杭州長江實驗學校的小麗老師,她說,這個圖有個專業名字,叫「思維導圖」,就是用來幫孩子複習的。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於記憶、學習、思考等等的思維「地圖」。小麗老師說,最初,她是在教師交流群裡看到嘉興一名老師把它用於教學,所以就借鑑過來,「本來考前,我也會給同學們列提綱,想到他們已經六年級了,該學會自主歸納和總結了。」
所以每上完一個單元,她就讓同學們畫一張。而同學們畫來的圖,很多都讓她驚喜。
有一位李同學的圖就很有創意,圖上有像樹枝一樣的錯落枝丫,還有各種動植物寫生,再配上一些文字注釋。
原來,那張圖總結的是「生物的多樣性」,其中一個知識點是「動物的分類法」,小李就在脊椎動物裡畫了魚類、鳥類,還畫了一個小人,代表哺乳類;又在無脊椎動物的關鍵詞後面,畫了一條條蚯蚓。
「分類完全正確。」小麗老師說。
長江實驗學校校長丁杭纓總結,思維導圖很像知識結構圖,但知識結構更多是客觀的,兩者的區別是思維導圖更多關注個體的思維方式,是主觀的,多樣的。知識結構圖講別人的故事,而思維導圖講自己的故事。
小麗老師說,其實,她也能從同學們的手繪圖中,看出很多信息。比如圖中畫到「多種多樣的植物」,小李記錄得很有趣,他畫幾個小人,小人的旁邊是個燈泡,意思是他在思考,思考的結果包括按毒性分,按顏色分,按草本分等,「這都是課堂上大家討論的結果,但可能不是很科學,所以他在每個分類後都打上了問號。但最後,他又附上了課本上的準確版本。」小麗老師說,從這上面可看得出,這位同學上課聽得很認真。
然後小李畫到「校園生物大搜索」時,用文字備註了「可從腳印、糞便、羽毛等來追蹤生物」和「校園裡就是一個小的生態環境」,「前者是課本上有的知識點,後者是他自己的總結,說明這孩子不僅掌握了課本知識,還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小麗老師說,這些思維導圖,她都會納入學生的平時成績,「有時它比一次考試,更能反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下學期,小麗老師打算專門開一門思維導圖課程,「因為除了科學,它還適用於各個學科。」(記者 徐潔)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