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今天,做客「科學讀書會」的是五位小學生,他們帶來了三本書的讀後感和科學小報。
8月起,「成長讀本」聯合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學分會、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部、杭州科學魚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推出「閱鹿之星」科學讀書會活動,鼓勵孩子們閱讀科普讀物、觀看科學紀錄片或科幻影片,曬出讀後感和影評。全省中小學生均可參與。
蛋裡孵出來的「膽小鬼」
作者:諸暨市浣東小學 301班 王藝涵
指導老師:金春佳 吳英
暑假裡,我看了很多《小牛頓科學館》的讀本,從書中了解到動物常見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兔子、狗、貓是胎生的,雞、鴨、鵝是卵生的……不過,我的小腦瓜裡還藏著好多「小問號」,有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媽媽查了手機也回答不了。
幾天後,我得到了一個盒子,裡面裝著一些泥土,看了說明書,才知道它們叫「蛭石」,輕薄、鬆軟、透氣。輕輕撥動蛭石,挖出了我的寶貝疙瘩烏龜蛋——白白的橢圓形的,像我的大拇指一般大小。把烏龜蛋輕輕地捧在手心的時候,我的小心臟劇烈地跳動著。它是軟的,它竟然是軟的,太不可思議了!
我給它建了一個家,裡面鋪上兩三釐米厚的蛭石,把它輕輕地放在裡面,表面再灑上一些蛭石把它掩藏起來。每天早晚我都會用噴瓶給它噴水,保持蛭石溼潤。
到了第六天的時候,它變「瘦了」!兩邊都凹進去兩個大窟窿,它病了嗎?它死了嗎?這可怎麼辦啊?查資料後才知道,原來是缺水了,也許還能補救。於是,每天噴灑的水量增加了,曬太陽時間取消了,「家」也從客廳平移到了衛生間。
提心弔膽地又過了兩三天,第九天的下午兩點多,殼裂開了一個小口子,隱隱約約露出了一點小腦袋,我激動地等著。可是等啊等,等了一個多小時,它就只探出了半個腦袋,真是個膽小鬼。
第二天一睜開眼,我就急急忙忙去找它,以為會有驚喜,結果「膽小鬼」只比昨天多伸出了倆爪子。也許口子太小,我得幫幫它。開口大了一些,可轉眼到了傍晚,「膽小鬼」還躲在殼裡,我大著膽子拿走了它的「保護傘」。在我的不斷「幫助」下,「膽小鬼」誕生啦!
和各品種烏龜圖片對比後發現,我的「膽小鬼」是一隻中華草龜!
明天的北極熊會在哪裡?
作者:舟山南海實驗學校長峙小學校區三(1)班王麒哲
指導老師:周燕娜
說到北極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在無數卡通片中出現過,是一種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的動物,活動範圍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冰的海域。
在《小牛頓科學實驗館》(北極熊)篇中,我了解到,北極熊還是現今體型最大的陸上食肉動物之一,成年北極熊站起來高達2.8米。北極熊皮膚呈黑色,但是皮毛卻是白色的,黑色的皮膚可以吸收太陽的熱,白色的皮毛可以不讓熱氣消失。
北極熊是非常出色的遊泳健將,以至於曾被人認為是海洋動物。北極熊在它們的生命中大部分時間是處於休息狀態,剩下有29%的時間是在陸地或冰層上行走或遊水,1%的時間在襲擊獵物,最後剩下的時間基本是在享受美味。它們主要捕食海豹,也捕捉海象、白鯨、海鳥、魚類、小型哺乳動物,有時也會打掃腐肉。在夏季它們偶爾也會吃點漿果或者植物的根莖。
現在北極熊已經成為世界瀕危物種了,原因複雜多樣。其中之一,是人類破壞環境,導致地球溫度升高,大量的冰川融化,北極熊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小,使大量的北極熊死亡。
我覺得,未來可以把北極熊移居到木衛二,那裡又有冰川又有大海,然後放很多的魚進去。再收集很多種子,種在木衛二上。過幾年,用很多很多的飛船把北極的北極熊都運送到木衛二上。隨著時間的變化,北極熊在木衛二上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最後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再把一部份的北極熊運送回地球,北極熊就不會滅絕了。
想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出了北極熊可愛的模樣,想像著它們成群結隊,大搖大擺的走在冰川上,一大家族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在人體中遊覽
作者:杭州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402班 戴奕
指導老師:陳鑫卉 李牧之
這是一本充滿神奇色彩的科普書籍。書中人物一個個化身微小「細胞」,進入阿諾身體中探險。他們在阿諾的心臟、肺、大腦、小腸等各種各樣的器官裡遊覽,本來的博物館之旅變成了人體中的刺激探險,最後阿諾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大家才意猶未盡的出來了。
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也坐上了神奇校車,在弗瑞絲小姐的帶領下去探險,她就像導遊一樣,讓我大開眼界。那些平時晦澀難懂的問題,在這兒變得好玩易懂,那些拗口的科學語言,在這兒變得通俗簡單。
當然,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關於人體的知識。例如:我的身體是由億萬個細胞組成的,肺幫助呼吸,肌肉幫助運動,大腦幫助思考……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好地運轉,我們要健康飲食,多吃五穀雜糧、水果蔬菜,垃圾食品一定要少吃甚至不吃。
我最感興趣的三個謎題
作者:杭州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403班 潘天楷
指導老師:陳鑫卉 吳新靜
我們經常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會感到恐懼。最近我看了《我們為什麼會恐懼》,這本書裡有42個科學的未解之謎,這些謎題至今還未有解答,等著我們去探索。我最感興趣的謎題有三個。
第一個是暗物質之謎。1933年,瑞士物理學家弗裡茨在觀察后髮座星系團立的星系,他注意到1000多個星系移動速度太快。於是,他猜測星系團裡還有其他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他把這個物質稱為暗物質。暗物質佔了宇宙組成部分的27%,可以產生引力,影響恆星,同時保持隱形。目前科學家在南極冰層下方、空間站不斷的研究和尋找。
第二個是懸浮的奧秘。我們常在魔術表演中看到人被懸浮起來,在現實中,科學家已經做到了其他形式的懸浮。德國科學家邁斯納在1933年發現了小型金屬物體能夠懸浮在超導體產生的磁場中,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聚焦超聲波讓鐵釘,小水滴和水珠懸浮並開始運動。這是因為當超導體的溫度低於臨界溫度,它就會開始排斥磁場,產生邁斯納效應,這也是磁懸浮列車能夠跑起來的原理。
第三個是兵馬俑之謎。1974年,我國發現了埋在地底下的陶塑人像,這就是秦朝皇帝的兵馬俑。去年爸爸帶我去西安,我也看了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在地下已經被埋藏了2000多年,它守衛著秦始皇的皇陵。每一個陶俑都是獨一無二的,面部表情,髮型和特徵都不一樣。根據研究人員對兵馬俑手中持有的弓箭進行分析,發現所有4萬多隻弓箭的箭頭都被打磨的一樣尖銳,在2000年前能夠大規模的生產這類工具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個技術現在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是在秦朝就有這樣的技術還是讓我們難以置信。
科學的發展速度很快,但還是有很多未知的事件,未解的秘密需要我們一起去發掘,一起去探索,相信這些秘密一定會被解開。
【來源:錢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