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讀書會|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雲上思韋伯

2021-01-09 澎湃新聞
2020北京書市——北京書店之夜

時間:

6月12日(周五)18:00-24:00

地點:

看點直播

嘉賓:

敬一丹(主持人)、徐則臣(作家)、祝勇(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作家)、曹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集團首席學術官)等

2020北京書市首次創新開展的「書店之夜直播活動」,多家書店將參與直播,邀請嘉賓直播帶貨,分享自己的閱讀。

馮肯斯坦論適應原則與神學的世俗化:從《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到「荊棘中的猶太歷史」

時間:

6月1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騰訊會議(ID:719245752)

主講人:

毛竹(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輯)

「西方哲學與文化」系列講座第三講。在學術代表作《神學與科學的想像》中,馮肯斯坦借用韋伯「世界的祛魅」來表述全書的背景。不同於通常學者將現代世界的科學和哲學的產生歸因於17世紀近代哲學去除神學化的努力,馮肯斯坦將神學世俗化的過程追溯到了古希臘哲學與希伯萊律法傳統,並澄清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在某些關鍵的問題與主題上對兩希傳統的反抗與改造,對此進程,馮肯斯坦以「適應原則」和「世俗神學」作為他論證的核心術語。本次講座從貫穿馮肯斯坦早期和晚期學術生涯的基本問題入手,探討貫穿在《神學與科學的想像》背後的學術關切,以及馮肯斯坦從《神學與科學的想像》到寫作《猶太歷史的感知》和「荊棘中的猶太歷史」的思想進程。

新人想入哲學坑,該用什麼姿勢?

時間:

6月12日(周五)19:00

地點:

嗶哩嗶哩、喜馬拉雅、阿基米德等

主講人:

徐英瑾(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想要入坑哲學,該用怎樣的姿勢呢?本期陸家嘴讀書會,我們邀請到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徐英瑾,為哲學門外漢們帶來哲學入門的路徑。

當人工智慧遇見中西哲學

時間:

6月12日(周五)19:00

地點:

新京報·文化客廳線上微信群

嘉賓: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宋冰(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長)

如今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自信,然而,在自得其樂和自信自滿中,人們將很難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性,很難會去渴望一種標識出人的有限性的超越性存在。我們也許需要回到最初創造精神文明的人、回到最初那些系統地對人進行反省和思考的人那裡,來重新思考人的本性和命運,思考人類及其文明的長久存續之道。新京報·文化客廳第41期,我們聯合中信出版集團,邀請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長宋冰,與大家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文明的衝撞。

和@老陶在路上一起讀經典:文景 x湖北新華書店文學專場

時間:

6月12日(周五)19:00-21:00

地點:

淘寶/天貓·「湖北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直播間

嘉賓:

陶躍慶(製作人、評論員)、文景文學編輯部

好的文學不止會觸動情緒,更能撫慰心靈。6月12日晚,世紀文景文學專場精心挑選16部作品,從超級暢銷書到不能錯過的小眾好書,從大獎作家到極具潛力的年輕寫作者,探尋藏在虛構文學裡的治癒力量。凱魯亞克代表作《在路上》首個完整中文版譯者、大V@老陶在路上也將做客直播間,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這本曾經影響了包括鮑勃·迪倫在內無數年輕人的世紀經典。疫情期間,陶老師也藉助社交媒體結識並幫助了許多生活在湖北的朋友,儘管彼此素未謀面,但他們的許多故事都令他印象深刻。陶老師也將在直播間與大家分享這段難忘的經歷。

屏幕上的生活: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將生活困在屏幕上的?

時間:

6月12日(周五)19:30-21:00

地點:

ZOOM會議

主講人:

Francesco Casetti(耶魯大學人文與電影、媒體研究教授)

自19世紀下半葉作為光學設備問世以來,屏幕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當下這場疫情更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它已極大地佔據了我們的生活。藉助屏幕,我們能夠與他人溝通,檢索所需數據,創建在真實世界中逐漸丟失的社交環境。當我們將以往的活動放置於屏幕之上時,我們也在改變著自己的習慣和期望。屏幕上的生活反映出我們在行為和心態上發生的變化。6月12日,耶魯大學人文與電影、媒體研究教授Francesco Casetti將就當下的變化展開研討,還會帶領我們回顧屏幕上的生活這段長長的歷史。

我在的地方就是書房——音樂劇譯製人程何線上直播分享會

時間:

6月12日(周五)19:30-20:30

地點:

新浪微博@建投書局

主講人:

程何(音樂劇譯製人)

閱讀到底有著怎樣的美好和樂趣,讓她一提到書眼中就充滿光彩?閱讀給了她怎樣的精神能量,又怎樣影響了她現在譯配工作?為什麼說「沒有書就不能活」?曾遇到過哪些與書有關的難忘故事?什麼才是好的閱讀?如今,我們需要怎樣的閱讀?作為2020北京書市分會場,6月12日晚,我們將邀請紀錄片《書房裡的世界觀》第五集的嘉賓程何,作客建投書局的「書店之夜」直播間,分享她的閱讀世界。

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

時間:

6月12日(周五)20:30-22:00

地點:

思南書局線上活動群

主講人:

傅潔瑩(譯者)

1981年,蘭迪·希爾茨成為首位全職報導愛滋病的美國記者。他通過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寫成了《世紀的哭泣》一書,詳細地講述了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AIDS(獲得性免疫症候群)在美國從發現到擴散的故事。本周五晚,我們請來《世紀的哭泣》譯者傅潔瑩,與大家交流她在翻譯過程中的一些經歷、經驗和感想,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關於愛滋病的故事。

撩開宮廷華貴生活的輕紗——領讀《正倉院》

時間:

6月12日(周五)20:00

地點:

「同光行動|青苑書店」微信群

主講人:

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正倉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機構。繼傅芸子先生《正倉院考古記》之後,韓昇教授所作《正倉院》乃幾十年來對於正倉院文物介紹最為全面系統的漢文讀物。6月12日晚,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老師將為各位讀者帶來「撩開宮廷華貴生活的輕紗——領讀《正倉院》」的主題講座,期望將正倉院文物背後的隋唐中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以及文物本身所蘊含信息知識介紹給對歷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家》裡《家》外——談巴金的《家》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

地點:

人民直播、快手、嗶哩嗶哩等

主講人:

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

人民文學社的「現代文學名家名作系列講座」,本期邀請周立民為大家分享巴金的《家》,帶領讀者一起走近大師。

從吳湖帆、陸儼少看大師的學古之路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朵雲書院·雲間讀書會微信群

主講人:

甦醒(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

「書稱晉唐,畫論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的山水畫大家無不沿著宋元的傳統,結合自身稟賦發展出富有個性的畫法。大師們吸收了哪些古法,又開創出哪些新意?本周六下午,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甦醒,將以吳湖帆、陸儼少兩位國畫大師為例,帶領大家探尋大師的學古之路,並揭開古書畫鑑定的神秘面紗。

婚姻中的怕與愛——從義大利暢銷小說《鞋帶》說起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上海圖書館線上人文社科群

嘉賓:

走走(作家)、黑傘(書評人)

在小說《鞋帶》中,義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爾塔內的筆觸,精準、冷酷、鋒利,像一把尖刀,戳穿包裹著婚姻生活的粉紅色面紗,把婚姻裡夫妻雙方的內心活動把握得十分通透。本周六下午,我們邀請作家走走、書評人黑傘來到直播間,兩位女性嘉賓將為我們分享婚姻中的怕與愛。

生活書店與近代文化

時間:

6月13日(周六)15:00-16:00

地點:

中華書局的直播間

主講人:

陳揮(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生活書店,1932年7月成立於《生活》周刊社基礎之上,對內稱「生活出版合作社」,對外稱「生活書店」。在一百年前的時代風潮中,出版業因為對教育文化獨有的承載和推動作用,備受關注,而生活書店因以「合作社」形式為運營管理模式,頗為引人注目,是近代文化的發展中的一顆明星。

陳年喜《炸裂志》

時間:

6月13日(周六)19:00-20:30

地點:

嗶哩嗶哩·編輯渡邊

主講人:

陳年喜(詩人)

陳年喜去年出版了詩集《炸裂志》,前不久被確診「塵肺病」。編輯渡邊與幾個朋友策劃了這場線上直播會,邀請陳年喜與大家聊聊他的生活。

文藝復興再認識:《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讀書分享會

時間:

6月13日(周六)19:30-21:30

地點:

騰訊會議(ID:586246699)、嗶哩嗶哩·文藝復興再認識

嘉賓:

徐衛翔(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韓潮(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訓練(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梁中和(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朱振宇(浙江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吳功青(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近十年來,文藝復興與近代哲學研究在國內廣泛興起。本周六晚,我們邀請《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譯者徐衛翔,及幾位嘉賓一起,線上共讀這本書,再次認識文藝復興。

愛的階梯——柏拉圖的《會飲篇》

時間:

6月13日(周六)19:30-21:00

地點:

ZOOM會議

主講人:

陳斯一(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古希臘人是一個充滿愛欲的民族。而柏拉圖的《會飲篇》是關於愛欲的對話,也是古希臘哲學對於愛欲的最全面和最深刻的闡發。本次講座將帶領大家步入柏拉圖的愛欲世界,領略古希臘人因愛欲獲得的高貴和為愛欲付出的代價。

雲上思韋伯——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網絡紀念論壇

時間:

6月14日(周日)9:00-11:00、21:00-23:00

地點:

學術志

嘉賓:

李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閻克文(浙江大學兼任教授)、徐曉宏(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趙鼎新(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終身教授、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等

馬克斯·韋伯是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史等現代社會科學多個分支的奠基人或重要理論來源之一。此逢馬克斯·韋伯百年忌辰,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誠邀國內外知名學人與新秀,雲上共思韋伯。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思考與討論:如何理解韋伯的學術脈絡與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如何賡續韋伯的思想精神與現實關懷?又如何發掘韋伯曾經被遮蔽的面象,重新審視其內在張力,以開出面向未來的新路?以此與全球知識群體和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個體共勉。

從韋伯的學術與政治理想談起——百年之後重讀韋伯

時間:

6月14日(周日)19:00-20:00

地點:

文景社科群、社會學吧、社會學會社等

主講人:

閻克文(浙江大學兼任教授、馬克斯·韋伯翻譯與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6月14日,適逢韋伯逝世100周年。本次活動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浙江大學兼任教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譯者閻克文老師,帶領大家理解韋伯及其思想,理解他的學術與政治理想,理解韋伯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從格魯到大谷翔平:戰後日美關係的明與暗

時間:

6月15日(周一)14:00-16:00

地點:

騰訊會議(ID:162537205)

主講人:

沙青青(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

「光啟青年說」系列講座,本講邀請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沙青青,給大家講講戰後的日美關係。

戴錦華講電影:電影與現實

時間:

6月15日(周一)19:00-20:30

地點:

當當網當讀直播、北大博雅講壇

主講人:

戴錦華(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膠片死亡之後,電影是什麼?電影現實主義的出口在哪裡?6月15日晚,北大著名學者戴錦華教授邀您進入直播間,聽她講電影與現實。

在閱讀和寫作中擺脫職場倦怠期

時間:

6月16日(周二)19:30-20:30

地點:

尋麓書館·傳燈人微信群

主講人:

維舟(作家、書評人)

為了尋找失落的內心歸屬,有的人過上了一種「雙重生活」——職業以外,選擇閱讀和寫作,在喧囂中將時間交付於書本,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生活。比起娛樂休閒,這種方式更能讓人靜下來,不易厭倦,甚至能幫助人體驗到更完整的自我。書齋生活不單純是對工作領域的逃避,而是對文化根脈的延續和創造,以反思性視角,重新拾綴自我。本期傳燈人活動,我們邀請到了作家、書評人維舟,他將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分享如何在事業之外,把閱讀和寫作融入自己的生活。

陳寅恪與語文學

時間:

6月17日(周三)12:30-14:00

地點:

騰訊會議(ID:856298633)

主講人:

沈衛榮(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

陳寅恪首先是一名優秀的東方語文學家,是一名堅持從語言、文本入手做語文、歷史和文化研究的傑出人文學者。他所倡導的「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非常準確地表達了人文科學研究必須堅持的科學和理性的語文學態度和立場。

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

時間:

6月18日(周四)19:00

地點:

騰訊會議(ID:990858099)

主講人:

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歷史學院教授)

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業已成為近年國際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歷史性基礎概念既是歷史轉折的標誌,也是影響歷史進程的要素」。德國概念史大家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這句話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作為國內較早推動概念史研究的一位學者,主講人將首先回顧概念史研究的緣起,將概念史方法置於1980年代興起的「語言學的轉向」中加以省思,指出概念史研究可以避免人文社會科學陷入無謂的形上學之糾纏。繼而,主講人將考察概念史研究中的若干「命題」——「概念即歷史」、「四化標準」和「鞍型期」等,探討其中所存在的疑義。最後,主講人將展望概念史方法在中國研究中運用的可能性,提出了研究中國現代政治-社會基礎概念的「四化標準」:標準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

附:線下活動預告

北京|讀書沙龍:雅恩·克諾普夫《貝託爾特·布萊希特:昏暗時代的生活藝術》

時間:

6月13日(周六)14:00-15:30

地點:

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

嘉賓:

黃河清(首都師範大學德語系講師)、趙志勇(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

2018年,雅恩·克諾普夫的《貝託爾特·布萊希特:昏暗時代的生活藝術》中文版在歌德學院(中國)的翻譯資助項目支持下,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出版。在本次讀書沙龍中,我們將邀請戲劇專家趙志勇教授和該書譯者黃河清與觀眾展開對話交流。

上海|高明詩歌朗讀交流會

時間:

6月13日(周六)16:30-18:00

地點:

徐匯區淮海中路1431號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官邸

主講人:

高明(詩人)

作為人類彼此對話的一個窗口,詩歌關乎人類文明的狀態和人性、精神世界的建構,也讓不同認知和觀點的人們因此相遇。6月13日,我們將邀請法國詩人高明,與詩人、藝術評論及策展人朱朱,詩人、譯者樹才以及公眾走進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官邸花園。詩人高明,傳承了法國外交官借外交徜徉世界,用詩歌探索語言的特質。現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的高明曾出版過4部詩集,其作品《鳥姑娘的飛翔》(Le Vol des oiseaux filles)於2020年獲得「馬克斯·雅各布獎」。承蒙法國詩歌專家樹才的翻譯,中國公眾此次得以首度發現並聆聽高明詩歌的中文版本。

上海|用好自然圖書 開啟自然智能

時間:

6月14日(周日)10:00-11:30

地點:

虹口區天寶路879號因為咖啡Eventus

嘉賓:

李玉婷(圖書編輯)、蘇俊華(公益人)

怎樣挑選優秀的自然圖書?如何將自然閱讀與自然觀察結合?本周日,兩位嘉賓將為我們介紹自然圖書的選擇之道,讓我們在閱讀與行走中提升感知力與探索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2020年6月14日韋伯逝世100周年紀念日當天,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邀請海內外數位知名學人與學術新秀,通過「學術志」等線上直播平臺,雲上共思韋伯。書評人、梅園經典共讀小組創始人許金晶全程聆聽了論壇上午場,並與主講人進行了互動。本文是許金晶從讀者的角度,對本場雲論壇(上午場)所作紀要,未經講演人審閱。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韋伯?
  • 馬克斯·韋伯逝世百年:為什麼儒家文化不利於產生資本主義?
    今天(6月14日)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韋伯一生基本默默無聞,但其後他的名聲呈幾何級數增長:他開創了一些重要思想,對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和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他認為新教使得資本主義得以發生。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2020年6月14日是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紀念日,譯林推出了該書的全新版本,並邀請史丹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雪光撰寫了導言。在這篇導言中,周雪光不僅總結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對西方世界的深刻影響與重要意義,也為中國讀者分析了韋伯在中國語境之下閱讀困難的原因。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 來源:澎湃新聞 馬克斯·韋伯是偉大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他是西方社會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對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一百年後,在疫情在全球仍舊蔓延的此刻,一群學者相約雲端,於線上開展對馬克斯·韋伯的紀念。馬克斯·韋伯馬克斯·韋伯,不管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者、學生,還是廣大讀者,對這個名字都再熟悉不過。一百年前德國大學面對美國化的情況,這一發展趨勢在技術上的好處不容置疑,但是美國化所帶來支配發展的精神與德國大學在歷史傳統氛圍上不一致,如大型企業化的學術管理與老派間有極深的鴻溝。另一方面,學術體制的國家化使得學術的內在靈魂喪失。韋伯的預言在二戰後成為全球學術基本形態,這樣的形態對學術研究內在驅動會產生什麼效果?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原創 李永博,劉亞新採訪|李永博《永遠的現代人——紀念馬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專題封面。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斯·韋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世界,是1936年鄭太樸先生從德文翻譯的《社會經濟史》。這本書是韋伯晚年在慕尼黑大學的講課筆記,由學生們整理而成。令人遺憾的是,這本譯著當時並未對國人認識韋伯思想帶來更多影響。
  • 韋伯的預測已經變成現實
    獨立•書評 韋伯的預測已經變成現實 ——評《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評論指針》 王迪     2010年6月14日是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逝世90周年的紀念日,對這樣一位在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內都作出過開創性貢獻的巨匠,有關他生平及著述的研究層出不窮
  • 青年馬克斯·韋伯和他的時代
    在韋伯逝世100周年之際,我們選發德國學者沃爾夫岡·蒙森所撰《馬克斯·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1920》一書部分內容,以為紀念。馬克斯·韋伯深為他那個時代的政治問題所吸引。他的許多同時代人都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實際的政治家,他本人也曾有此期待。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撰文|羅東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約束著作為學術人的研究者,成為判斷研究者是否審慎、是否職業的一種標準。在知識生產不斷理性化甚至變成流水線的今天,它與「價值判斷」仍然會是張力關係。
  • 馬克斯·韋伯為什麼重要?
    原題:馬克斯·韋伯為什麼重要?----彼得·格希著《馬克斯·韋伯與『新教倫理』的雙重故事》簡評杜坎·凱利 著 吳萬偉 譯在過去一年的主要紀念活動中,你可能錯過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德國學者之一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一百五十周年紀念。
  • 施魯赫特北大講座:韋伯《以學術為業》發表100周年
    4月10日晚,施魯赫特教授發表了第一次演講,題為「《以學術為業》發表100周年」。本次演講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李猛教授主持。著名社會學家、海德堡大學榮休社會學教授沃爾夫岡·施魯赫特施魯赫特教授堪稱在世最重要的韋伯研究者,1967年畢業於柏林大學,1976—2006年長期擔任海德堡大學教授。
  • 馬克斯·韋伯著作中的工業化與資本主義
    韋伯所設想的理性,表現為技術的理性,表現為生產和通過有計劃的和科學的機構所實現的物質(物和人)的轉化。這種機構是為著可計算的效率這個目的而建造起來的;這種機構的合理性組織著並控制著物和人、工廠和整個科層、工作和線下。但是,它為了什麼目的而控制它們?在這一點上,韋伯的理性概念一直是「形式的」,即它被定義為對所有特殊事物的量化抽象、一種為資本主義機構的普遍可計算的效率提供可能性的抽象。
  • 王向遠|從東方學史看馬克斯·韋伯的東西方觀念差異論
    而且事實上,正如韋伯所承認的,在東方各國特別是猶太、巴比倫、印度乃至中國的歷史上,都存在著發達的商業活動,歷史上都有成規模的經商活動與成功的商人事跡的記載,但韋伯要證明的是,這些都不是他所說的「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精神」是西方所獨有的。或者我們可以更確切地說,「資本主義精神」是馬克斯·韋伯所建構的一種「理念範型」(ideal type)。
  • 馬克斯·韋伯身後的世界
    陳季冰/文當憤怒的反種族主義抗議人群(當然其中難免混雜著許多街頭流氓和醉漢)推倒託馬斯·傑斐遜的雕像、在溫斯頓·邱吉爾的銅像上塗抹惡毒字眼,甚至要求將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名字從歷史書中刪除……像你我這樣具備常識理性而又不失同情心的成年人也許會忍不住哀嘆:這個世界怎麼了?此刻我特別懷念一位偉人,他就是整整100年前的這個時候離世的馬克斯·韋伯。
  • 以生活為志業——在疫情之下理解馬克斯·韋伯
    2020年6月14日是馬克斯·韋伯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在過去的一百年中,韋伯一直是我們思考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思想來源之一。他對現代社會的描述與解釋,是我們理解自身當下所處世界的重要依據。當下的我們,可以說正處在「疫情之下」,由於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們也面臨著很多新的經驗與境況。
  • 每日一書 韋伯與馬克思
    《韋伯與馬克思頁數:512 定價:88.00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裝幀:精裝 叢書:三輝書系·洛維特作品 1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比較韋伯與馬克思
  • 周濂| 個人自由與大國崛起:從馬克斯·韋伯的政治光譜談起
    在這個路徑上,自由主義的失敗對於德國社會的影響被視為是關鍵因素。」作為德國自由主義的傳統中人,資產階級的馬克思,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德國心靈,馬克斯·韋伯在德國的現代性歧路上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這個問題不僅饒有意味而且意義重大。
  • 線上讀書會|中國人為什麼熱衷德國哲學?
    我們的青春往事——金雁作品《雁過留聲》線上讀書會時間:5月15日(周五)19:00-21:00地點:騰訊會議(ID:898629677)嘉賓:金雁(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暉(周五)19:00-21:00地點:騰訊會議(ID:708767593)、嗶哩嗶哩直播(ID:22229481)主講人:趙敦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在疫情漸趨平緩之際,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教研室特推出「哲學與現代世界」系列線上講座
  • 古典社會學的巨擘——馬克斯·韋伯的國家理論
    馬克斯·韋伯和馬克思都是影響非常大的思想家,他們在社會學領域中有著極高的地位。馬克思與韋伯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國家理念,馬克思堅持從內部認知國家,國家是階級關係的反映;而韋伯則認為國家具有自主性,是壟斷使用暴力的實體。通過理解這兩種國家觀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歷史上帝國的興衰。
  • 《新世界》 線上讀書會第三十九期
    選自第十章:覺醒的作為是我們地球上意識進化下一階段的外在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