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拿著放大鏡觀察蠶寶寶吃桑葉。 視覺中國 資料圖
傳說,每年春暖花開的四五月份都會讓一批杭城家長為之色變……
家長陳媽就狠狠地體驗了一把這四五月養蠶時間的「桑葉荒」。前幾天,她又在某寶上下了一單「桑葉」:「家裡的蠶寶寶又快沒口糧了!」
真的,太多媽媽在為家裡新入住「小客人」的一日三餐擔心。「我在朋友圈裡發了張家裡蠶寶寶的照片,N多朋友都跳出來,好像全杭州的三年級小朋友都在養蠶,全杭州的家長都在為找不到桑葉糟心。」
蠶寶寶請進家門,媽媽們出動保證其口糧二十多條蠶寶寶是半個多月前入住陳媽家的。「兒子三年級,科學課上有個作業,要寫觀察日記。」科學課配套的學具袋裡,就有蠶卵。但這些比芝麻還小的蠶卵,放了好多天都沒有動靜。「我們等不及了,就自己上網買了孵好的蠶寶寶。」
「口糧」桑葉也得自己找。「小區裡根本沒有桑樹,菜場也沒有,為了這麼幾片葉子去農村汽油費還划不來呢!」不過,班裡為了桑葉「拼命」的家長不少,變身福爾摩斯在杭城四處偵查桑葉下落,有去公園裡偷摘的,有輾轉找在農業科研單位的朋友要的,有驅車四五十公裡去農村找的,五花八門。
「城裡找桑葉太不容易了!」另一位家長張媽有一段血淚史。家裡唯一養過蠶、見過桑樹的外婆擔當了大任,在小區裡外找桑葉,真的摘回來不少。沒想到,蠶寶寶們歡天喜地地吃了桑葉後,通體變綠,一命嗚呼。原來,桑樹上打了農藥,蠶們中毒身亡了。
後來,陳媽聽「大師」指點,上網買桑葉了。「1200克二十塊左右,吃一周還有多,買一次幾個同學分一下。」省了找桑葉的力氣活,但麻煩還沒有結束——蠶寶寶一周的口糧要用保鮮袋裝好放冰箱裡,維持新鮮和爽脆的口感,為了防農藥,要把桑葉洗淨,晾乾。
在採訪中,不少媽媽還吐槽說,學校讓孩子來養蠶,寫觀察日記,但照顧蠶寶寶的任務,後來幾乎仍是落在了家長肩上,有媽媽為了蠶寶寶長得快些,每隔幾小時定時餵食,半夜也不落下,定好鬧鐘起來喂。
「小朋友想到了就去看一下,沒想到就不管。如果真讓他養,蠶寶寶要飽一頓餓一頓了!」為了蠶們有固定的食物供給、順利地結繭,陳媽還是主動擔起了餵食、清理蠶砂的重任。「真要讓孩子通過養蠶培養能力,我看也沒太大效果,我覺得就是讓小孩養得開心,有這麼個經歷吧。」
「我們小孩幼兒園也發了蠶寶寶。」家長寶媽說,幼兒園很貼心,怕家長找桑葉有麻煩,每周三都會發一大包,夠吃一周的。「其實我覺得,在學校裡老師同學一起養的方式也不錯,也能觀察到蠶寶寶的生長過程,體驗到生命教育。是不是有必要每個學生都要養呢?」
養蠶的好處有哪些,家長們清楚嗎?養蠶,是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規定動作」。
杭州市長壽橋小學科學老師餘文衝告訴錢報記者,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材的第二單元有《動物的生命周期》課程,就是以蠶寶寶的一生為例進行教學的,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長變化、蛹變成了什麼、生命周期」等等。
我們先來算一筆帳,按杭城三年級小學生2萬多人計算,如果每人養10條,三年級學生養的蠶寶寶有20多萬條。不過不要被這個數據嚇到了,在老師們看來,養蠶是相當有好處的,而且每個孩子都應該參與。
「從學科領域講,養蠶可以培養孩子探究精神,可以引領學生在課外進行有目的的、系統的、持久的觀察和實驗,提升探究能力。」餘老師分析,再從人文角度來講,養蠶的過程還可以培養孩子珍愛生命。孩子們親身體驗蠶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認識生命的神奇與偉大,這也是生命教育很好的一課。
有家長建議能不能孩子們在學校一起養,餘老師說,其實養蠶,是個很好的親子活動。「通過家校溝通,家長可以對孩子的飼養進行指導,還可以請家長在陪伴孩子養蠶過程中,記錄或拍攝孩子特別突出的表現及時鼓勵、表揚孩子,這是讓孩子與蠶寶寶一起成長很好的機會!」
在杭州市天長小學科學老師陳甜看來,只有自己獨立養過了,才能看到很多細節的東西。背誦概念是很簡單的,但在小學階段,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去感受,去體驗。老師在上課時,也會在實驗室裡同步養,但時間上還是不夠的,更多的觀察和體驗需要在家裡完成。養蠶前後要持續近一個月時間,要每天持之以恆地照顧這些「小東西」,如果孩子能夠獨立完成養蠶活動,是很鍛鍊能力的。
科學課要養的蝸牛、蚯蚓、金魚、蛋孵小雞等,其實包含的都是這個理兒。另外,在家裡,除了養些小動物觀察,科學老師們說,種植物也是不錯的選擇。
記者了解到,其實這幾年,很多學校都考慮到學生找材料有難度,在科學材料包裡都備好了,有些學校還和農業科研部門合作,為孩子和家長提供方便,比如不少學校每年都聯繫專門機構進行桑葉定期配送。
蠶寶寶的「口糧」哪裡找有些小學校園裡會種一棵或幾棵桑樹,但是數量不多,在養蠶的小朋友可以詢問下學校的老師。
城區裡幾乎找不到大片的桑樹林,但是郊區有不少,休息天可以去個農家樂玩,順便帶點桑葉。
街道綠化的樹是沒有桑樹的,在西溪溼地、植物園、八卦田等地有桑樹,但是都不多,而且也不允許採摘。
省農科院、浙大華家池校區、紫金港校區有大片的桑樹園,但這些都是供科研用的,同樣不允許採摘。
絲綢博物館和浙江大學特種經濟動物系有個合作項目,可以購買養蠶套餐,桑葉是統一配送的,但是今年絲博閉館改造,明年五一左右可以去諮詢。
浙江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高級實驗師葉愛紅說,一般來說,蠶寶寶吃桑葉就可以了,不過現在還有一批香腸式的人工飼料也可以代替。有些蠶飼料裡含有食用色素,蠶寶寶吃了後吐出來的絲也是彩色的。
有些爸媽養的蠶寶寶,吃的是普通的桑葉,結的繭卻是「土豪金」,這是怎麼回事?浙江大學特種經濟動物系的陳玉銀教授說,這些結黃色繭的蠶寶寶,是他們通過育種手段培育出的新品種,是能結天然彩色蠶繭的蠶,除了黃色,還有紅色、綠色等等,這些蠶寶寶的基因和吐白絲的蠶寶寶不一樣,它們有個特殊技能,可以把桑葉中的色素轉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