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寸錦寸金的南京雲錦開始,帶你看中國古代養蠶紡織有多厲害!

2021-01-15 沁書悅讀

(一)

一隻蠶蛹想破繭而出變成蠶蛾,一定經歷了十天左右的奮力掙扎。

每一隻蠶蛾早已在破繭前就選擇了自己的性別,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這樣的性別選擇往往對半平均。

那要如何分辨雌雄呢?

雌蛾在破繭之後靜止不動,四處飛撲著揮灑荷爾蒙的一定是雄蛾。在雄蛾四處亂飛的過程中遇到雌蛾便會開始進行繁衍交配,大概半日甚至一日之後,雄蛾才會離開。

當兩蛾分開之後,雄蛾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光榮的使命,為了繁衍後代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雌蛾則為這一偉大的任務繼續努力,爭分奪秒的開始產卵。

根據中國每個地方氣候和習俗的不一樣,蠶卵的出生地也不盡相同。紙張和布匹都是不錯的選擇,嘉興和湖州用的是可二次使用的桑皮厚紙。

為了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任務,雌蛾必須先從數量上取勝,二百餘粒蠶卵均勻自然的平鋪在蠶紙上,不曾出現堆積成層的狀況。

養蠶人將蠶卵收集貯藏,等待著第二年蠶種的孵化。

將蠶紙在四根竹條或木條圍成的方架內撐開,懸掛在陰涼透風的梁枋之上。為了保證蠶卵的生活質量,刺鼻的桐油不能有,煙燻火燎更是要敬而遠之。

蠶卵的脆弱超乎你我的想像,且不說冬天大雪帶來的刺骨寒風,就是雪地上折射出的雪光都能讓它灰飛煙滅,屍骨無存。所以每逢雪天就一定要記得將蠶紙收進屋裡,靜待雪過,重新懸掛。而這一掛就到臘月十二,蠶卵們會迎來一個新的生長步驟——蠶浴。

只有嘉興和湖州的蠶卵才會有這樣一段特別的經歷。湖州採用的多是石灰浴法和天露法,嘉興則是以鹽水或滷水浴法為主。

湖州的養蠶人選擇了更為艱苦的蠶浴方式——天露浴。雷霆雨露,皆是天恩,蠶紙被壓住四角平鋪在房頂的竹篾盤裡,歷經霜雪,風吹雨打,電閃雷鳴。

不論是滷水浴法還是天露浴法,都是從臘月十二開始,臘月二十四日結束,前後經歷十二天時間。臘月十二被大多數蠶農視為蠶花娘娘(蠶神)的生辰,古代養蠶事務也多從這一日肇始,選在這一天開始進行蠶浴是蠶農經驗和信仰的結合。

蠶浴的過程會使一部分羸弱的蠶卵命喪於此,但倖存的蠶卵會被微火烘乾,珍而重之的放在箱匣裡好好收藏,不受風寒溼氣,等待清明孵化。

(二)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

再過三天,是個不錯的時機,蠶卵可以擺脫掉那些原本是用來保暖的厚重棉被,相繼出生。

剛出生的蠶寶寶對吃住都有些挑剔,蠶室最好是面向東南,春暖花開。

漏風的牆壁,沒有天花板的屋頂聽起來就是對嬌貴蠶種的一種摧殘,所以糊風隙,修房頂是養蠶人經常做的工作。如果碰見倒春寒溫度低的情況,還要燃起炭火為蠶種打造一個溫暖的休息空間。

剛出生的蠶寶寶一定要吃切成細條的桑葉,粗糧細做,有助於消化吸收。

在大眠結束之前,桑葉本身就足夠潮溼,雨天摘回來的桑葉含水量遠遠大過蠶的需求。為了讓桑葉的水分始終保持在一個合適的程度,匠人們會把桑葉掛在屋簷下面靠風的力量吹乾。

若是雨天採摘回來,就放在地上隨吃隨拿;若是天晴時,還要用水再淋溼,只有保證了蠶的水分攝入,才能保證結出的絲更有光澤。

養蠶的時候一定要讓蠶在睡眠前吃飽喝足,為的是醒來的時候晚餵半天葉子也不礙事。

大霧天裡的桑葉對蠶的身體危害極大,因此一旦看到有霧,就停止採摘的活動,等到霧散,無論晴雨都可以任意剪摘了。

有露水的話也一定要等太陽出來曬乾了之後再來採摘。

蠶真的是脆弱又嬌貴的生物,既怕臭味也怕香味。

如果你是養蠶人,你的蠶可能有一百種奇奇怪怪的死因。

它可能是死於農村鄉間焚燒腐爛動物屍體和骨頭的味道,又或者是農村婦人清理廁所時的難以言說的氣味;也可能死於你家隔壁煎鹹魚或者炒隔夜肥肉的油煙,又或者是遠處懶婦人的便桶搖動時散發的臭氣;甚至可能是你嫌這股臭氣太難聞所以點了沉香、檀香或者別的什麼香,或者某一天颳起了西南風,你的蠶都有可能命喪於此。

而想要蠶種保住性命的辦法,就是在這些氣味來臨之時焚燒桑葉,用桑葉的煙來抵擋這些味道。

(三)

在所有掌握了編織技藝的國家中,中國自始至終保持著絲綢大國的崇高地位。

也許這是自古至今都難以割斷的傳承,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出現了原始腰機的身影,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出土的腰機零部件更是向我們證明著我國紡織技術的悠久歷史。

可惜的是無法阻擋的時代趨勢,生產力提高的腳步使腰機被淘汰在歷史的洪流中。

取代它的是一種新的織造機器——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一定是織工們靈感迸發的結晶,經過改良和完善的織機讓雙腳也充分發揮了作用,一踏一起之間解放了原本要兼顧兩頭的雙手。一名熟練的織匠在使用起踏板織機時手腳並用的技術絕對會讓你眼花繚亂,感嘆匠人們的熟能生巧。

「既錦華而稠彩,亦密照而舒朗」這是齊梁詩人張率在他的《繡賦》中誇讚雲錦的句子。南京雲錦色彩華麗,典雅絢爛,美若天邊雲霞而得名,元明清三代更是成為只供皇家的御用錦緞。

雲錦的織造工藝延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讓人驚訝的是不論經歷多少次朝代更迭,雲錦的織造依舊承接傳統,提花機,挑花結本的技術和雲錦互相成全,造就了雲錦「寸錦寸金」的榮耀。

雲錦織造一共分為五個重要步驟,分別是改樣設計,挑花結本,準備原料,造機,織造。和雲錦關係最為緊密的就是挑花結本和織造這兩步,因為樣式由宮廷內部專業的師傅設計完成,準備原料和造機就是把配好的絲線放入提花機對應的位置上。

挑花結本的工匠心思最為細膩精巧,不論畫師將什麼複雜的圖樣畫在紙上,他都能用絲線按畫樣分毫不差的編結出織花,觀察之細膩,判斷之準確,手藝之精巧,無一不讓人讚嘆折服。

這樣的織花掛在花樓之上,就算織工看不懂花紋圖樣,只要按照尺寸,度數,提針穿梭織造,最終也會將畫樣完全的呈現出來。不同的織品有著不同的花樣,比如綾絹就是投一次梭,提一次衢腳,這樣織造出來的是經線凸起的花樣;紗羅則是來梭時提衢,去梭時不提,織成的是絞糾緯線的樣式。

而雲錦中最為複雜的花樣叫做妝花,也是最具南京特色和代表性的提花絲織品種,常以金線勾邊或金銀線裝飾花紋,極為富麗堂皇,金彩輝映,是挑花結本中華麗複雜的樣式之一。

等所有程序都準備到位的時候,提花機就要正式登場了。

宋應星筆下的花機式就記載了關於提花機的基本構造和用途。

提花機全長約一丈六尺,其中高高聳起的部分叫做花樓,這是提花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會有一名拽花工坐在高高的花樓之上重複著拉動花本橫線的動作,以便坐在下方的織手打緯織造。

中間部分是衢盤,下方垂直落下的是加水磨光的一千八百根竹棍。為了讓這些衢腳有處可放,還要在花樓正下方挖一個兩尺深的坑,如果地下潮溼,就架一個兩尺高的棚子來代替。

最末端是卷絲用的的槓和兩根疊助木,以及插入織筘兩頭的兩根小木棍。

提花機的構成簡單粗暴,但就是這一堆竹子木頭創造的是我千年古國絲綢文化的榮耀。

來去匆匆的現代機械無法代替傳統創造出新的文化高度,古法技藝的傳承是這些匠人們畢生的事業。

相關焦點

  • 複製西漢素紗襌衣僅養蠶吐絲就用13年 重49.5克
    8臺大花樓木織機現場織起雲錦,歷代絲綢文物複製精品和雲錦妝花各類花色的展示,讓雲錦之美纖毫畢現。  素紗襌衣疊10層還能看報紙  光是養蠶吐絲等了13年  由於新展廳具備了「冷光源、防蟲、防蛀」的展陳條件,一些從未拿出過庫房的珍品也得以和觀眾見面。
  • 一天只能織出5釐米,燦若雲霞,寸錦寸金的絲國「天衣」
    明代詩人吳梅村的這首詩描繪的就是燦若雲霞的南京雲錦。它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被譽為「錦中之冠」,其用料考究,用金、用彩、用孔雀羽,不惜成本,至今部分工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替代。這次我們將跟隨匠倉分享人張雙利老師,聽南京雲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講述他燦若雲霞的雲錦之夢。
  • 「南京雲錦」怎麼翻譯
    「南京雲錦」怎麼翻譯 「南京的雲錦」怎麼譯?http://www.bjkp.gov.cn/bjkpzc/dcsh/ssxf/fztd/myjw/50053.shtml 網站對此的釋義是:「雲錦」是南京傳統提花絲織物的總稱,其歷史可追溯到宋朝在南京設立的官營織造——錦署,開始織錦,以其華貴,多彩燦爛,變換如五彩雲霞而得名。雲錦在明清時代非常流行,專為宮廷織造,主要用作「御用供品」,供宮廷服飾和賞賜用。
  • 如果有機會穿越回古代:你最希望帶什麼回去呢?網友的回答笑瘋了
    如果有機會穿越回古代:你最希望帶什麼回去呢?網友的回答笑瘋了如果給你一次可以穿越古代的機會,站在時光門前的你,允許攜帶20公斤隨身物品的你,面對未知的穿越,不清楚會出現在哪一個時代時期的哪一個朝代。你會勇敢進入嗎?
  • 5400年前石家莊人已開始養蠶(圖)
    連「CHINA」這個單詞,也隨著瓷器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漸漸成了「中國」與「瓷器」的雙關語。那麼,你知道中國養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什麼地方開始的?最早的原始瓷又出現在哪裡?不知道,那麼,請跟我來,走進咱石家莊長安區南村鎮南楊莊村(原屬正定,2000年劃歸長安區)仰韶文化遺址,它會給你答案!
  • 雲錦織造最高機密首度示眾 類似計算機二進位編程
    特別是雲錦手工挑花技藝,更是作為雲錦織造的最高機密,從不為外人所知。昨天,南京雲錦博物館內一場「技藝中的老民俗,指尖上的老技藝」活動,將這個最高機密首度示眾。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原來雲錦織造就像是最古老的計算機,織造過程就像是計算機二進位編程、輸入電腦再顯示出來。原來最古老的電腦編程,就在南京。
  • 雲錦"蒙娜麗莎的微笑"6個月織出 用70種色彩絲線
    在昨天舉行的米蘭世博會「南京周」新聞發布會上,南京雲錦研究所負責人透露,7月7日—13日,雲錦油畫作品《蒙娜麗莎》將和雲錦龍袍、米蘭雲錦高端定製大秀及雲錦技藝現場展示,一道亮相米蘭世博會「南京周」活動現場,向世界展示南京的「雲之秀」和「城之美」。  說起雲錦版《蒙娜麗莎》,吉祥雲錦設計團隊李曉偉的體會是太複雜。
  • 古代手工業那些事兒
    今日話題: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那些事兒 (3)紡織技術: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經可以養蠶繅絲(嫘祖) 2、青銅時期手工業: (1)冶煉技術: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輝煌發展,西周晚期出現了冶鐵技術 (2)紡織技術:商朝出現了織機 02
  • 絲綢之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為何偏對漢代養蠶業影響較大
    如果說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足夠讓他們引以為傲和驕傲之外的話,那麼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僅將我國古代的南北貫通,甚至還將中華與國外的貿易通道打開,實現了最早的「走出去」戰略,絲綢之路不僅僅展現出漢朝規模宏大的養蠶業,還展現出統治者獨特慧眼的戰略發展眼光。絲綢之路從漢代開始定向,包括中,南,北三條線路。
  • 紙上「生花」,剪出南京新地標
    發繡、剪紙、雕刻……昨天,首屆中國江蘇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建設成果展暨長三角鄉土人才發展論壇開幕式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鄉土技藝大師雲集,54個技藝輪番展示,來自全省各地最接地氣的美食也在現場展銷
  • 以「南」開頭的城市有哪些?除了南京 南昌 南寧你還能說出幾個呢
    我們熟悉的城市就有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江西省省會-南昌市、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那麼除了這三座城市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呢? 南京 近代第一城「南通市」 近代中國有一座城市同時擁有七個中國第一: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博物館、第一所紡織學校
  • 勾起你我的童年記憶,養蠶片段
    我小時候也養過,只不過養蠶過程,我沒有很深的印象了。這一次,我把養蠶的某寫片段,把它寫下來和拍下來了。連續養了二十幾天的蠶寶寶,從最開始只有小菜蟲那麼一點點大,長成了一群寵物「小豬仔"胖乎乎的。你看「小豬仔"們吃得很歡,湊近聽有沙沙沙的聲音。請問你的童年裡,是不是也有這些小東東。
  • 「紡織之光」2016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項目開始公示...
    粗旦導電纖維單絲一步法紡絲成套技術開發 北京中紡優絲特種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凱泰特種纖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 28 生態紡織塗層技術及其在商標帶上的應用
  • 蜀錦織出中國古代外交版圖
    他說,中國有三種錦,四川的蜀錦、南京的雲錦和蘇州的宋錦,蜀錦源自西漢,宋錦是宋代,雲錦是明清。四川蜀錦的發明時間最早,一出現就成為當時的國家禮品和商人追捧的對象。「古代中國的外交有兩個代名詞,一個是玉帛,一個是幹戈。」玉帛之交相當於是和平友好的外交,帛就是絲織品,絲織品中的奢侈品就是蜀錦。「蜀錦是絲綢之路上最頂級的商品,這是毫無疑問的。」
  • 童年趣事:養蠶的時光
    蠶一生經歷四個階段,蠶卵--幼蠶--熟蠶到最後破繭成蛾、這個過程大概經過四十多天的時間。短暫而輝煌。最近偶然發現朋友圈裡有人曬養蠶,才得知曾經的合作夥伴竟辭去輕鬆國企工作,回家包地專職養起蠶來。看到他曬的這些小寶貝們,倒讓我想起曾經自己的哪些養蠶歲月。
  • 中國古代10大女神,哪個是你心中的女神?
    中國古代,出現過很多關於女神的傳說,她們的事件和人物故事被流傳至今,上古神話是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下面,讓我們盤點一下中國古代的十大女神No.10嫘祖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嫘祖生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蟜極之子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 不知道養蠶的時期和方法?養蠶老農教你什麼季節養該怎麼養
    就養蠶而言,只要有桑葉即可飼養,也就是說在江浙蠶區,從4月桑樹發芽開葉到11月桑葉發黃而脫落的8個月的時間之內都可以隨時養蠶,但從科學、經濟的角度,一般只養3~5次。在珠江流域蠶區每年試驗次數要多於江浙蠶區,而在黃河周邊的一些蠶區或北方蠶區則試驗次數要少一些。
  • 世界昆蟲郵票博物館將亮相南京
    展陳  反映世界昆蟲郵票史王蔭長對昆蟲郵票的興趣,最早可以追溯至1957年,當時,他從南京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畢業,留在學校從事昆蟲學教學和科研工作,出於對昆蟲的興趣,他開始有意識地收集世界昆蟲郵票。從最初的一枚沙撈越的蝴蝶郵票、幾枚馬斯加的蝴蝶和蛾子郵票,到後來有了一些東歐國家的昆蟲蓋銷票,60多年後,王蔭長的昆蟲郵票收藏已達萬枚。
  • 一池雲錦2017移動新零售共贏峰會圓滿成功
    會議開始,一池雲錦董事長譚天發表致辭,並闡述"一池雲錦"的公司文化理念。在萬人矚目之下,譚總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對代理們表示了真誠的感謝。 隨著主持人的倒計時,舞臺中央的圓臺緩慢升起,一池雲錦總裁果果承接譚總的講話繼續表達了對一池雲錦未來的憧憬。並告訴在場嘉賓一池雲錦大廈信息,6層佔地8000多平米的一池雲錦大廈已經完工,全場一度沸騰。
  • 古代中國33項世界之最,中國人之驕傲!
    四大發明人人皆知,但中國古代到底有多少個世界之最,你未必說的上來! 1 最早種植水稻和粟 早在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我國就已經種植水稻和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