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隻蠶蛹想破繭而出變成蠶蛾,一定經歷了十天左右的奮力掙扎。
每一隻蠶蛾早已在破繭前就選擇了自己的性別,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這樣的性別選擇往往對半平均。
那要如何分辨雌雄呢?
雌蛾在破繭之後靜止不動,四處飛撲著揮灑荷爾蒙的一定是雄蛾。在雄蛾四處亂飛的過程中遇到雌蛾便會開始進行繁衍交配,大概半日甚至一日之後,雄蛾才會離開。
當兩蛾分開之後,雄蛾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光榮的使命,為了繁衍後代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雌蛾則為這一偉大的任務繼續努力,爭分奪秒的開始產卵。
根據中國每個地方氣候和習俗的不一樣,蠶卵的出生地也不盡相同。紙張和布匹都是不錯的選擇,嘉興和湖州用的是可二次使用的桑皮厚紙。
為了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任務,雌蛾必須先從數量上取勝,二百餘粒蠶卵均勻自然的平鋪在蠶紙上,不曾出現堆積成層的狀況。
養蠶人將蠶卵收集貯藏,等待著第二年蠶種的孵化。
將蠶紙在四根竹條或木條圍成的方架內撐開,懸掛在陰涼透風的梁枋之上。為了保證蠶卵的生活質量,刺鼻的桐油不能有,煙燻火燎更是要敬而遠之。
蠶卵的脆弱超乎你我的想像,且不說冬天大雪帶來的刺骨寒風,就是雪地上折射出的雪光都能讓它灰飛煙滅,屍骨無存。所以每逢雪天就一定要記得將蠶紙收進屋裡,靜待雪過,重新懸掛。而這一掛就到臘月十二,蠶卵們會迎來一個新的生長步驟——蠶浴。
只有嘉興和湖州的蠶卵才會有這樣一段特別的經歷。湖州採用的多是石灰浴法和天露法,嘉興則是以鹽水或滷水浴法為主。
湖州的養蠶人選擇了更為艱苦的蠶浴方式——天露浴。雷霆雨露,皆是天恩,蠶紙被壓住四角平鋪在房頂的竹篾盤裡,歷經霜雪,風吹雨打,電閃雷鳴。
不論是滷水浴法還是天露浴法,都是從臘月十二開始,臘月二十四日結束,前後經歷十二天時間。臘月十二被大多數蠶農視為蠶花娘娘(蠶神)的生辰,古代養蠶事務也多從這一日肇始,選在這一天開始進行蠶浴是蠶農經驗和信仰的結合。
蠶浴的過程會使一部分羸弱的蠶卵命喪於此,但倖存的蠶卵會被微火烘乾,珍而重之的放在箱匣裡好好收藏,不受風寒溼氣,等待清明孵化。
(二)
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
再過三天,是個不錯的時機,蠶卵可以擺脫掉那些原本是用來保暖的厚重棉被,相繼出生。
剛出生的蠶寶寶對吃住都有些挑剔,蠶室最好是面向東南,春暖花開。
漏風的牆壁,沒有天花板的屋頂聽起來就是對嬌貴蠶種的一種摧殘,所以糊風隙,修房頂是養蠶人經常做的工作。如果碰見倒春寒溫度低的情況,還要燃起炭火為蠶種打造一個溫暖的休息空間。
剛出生的蠶寶寶一定要吃切成細條的桑葉,粗糧細做,有助於消化吸收。
在大眠結束之前,桑葉本身就足夠潮溼,雨天摘回來的桑葉含水量遠遠大過蠶的需求。為了讓桑葉的水分始終保持在一個合適的程度,匠人們會把桑葉掛在屋簷下面靠風的力量吹乾。
若是雨天採摘回來,就放在地上隨吃隨拿;若是天晴時,還要用水再淋溼,只有保證了蠶的水分攝入,才能保證結出的絲更有光澤。
養蠶的時候一定要讓蠶在睡眠前吃飽喝足,為的是醒來的時候晚餵半天葉子也不礙事。
大霧天裡的桑葉對蠶的身體危害極大,因此一旦看到有霧,就停止採摘的活動,等到霧散,無論晴雨都可以任意剪摘了。
有露水的話也一定要等太陽出來曬乾了之後再來採摘。
蠶真的是脆弱又嬌貴的生物,既怕臭味也怕香味。
如果你是養蠶人,你的蠶可能有一百種奇奇怪怪的死因。
它可能是死於農村鄉間焚燒腐爛動物屍體和骨頭的味道,又或者是農村婦人清理廁所時的難以言說的氣味;也可能死於你家隔壁煎鹹魚或者炒隔夜肥肉的油煙,又或者是遠處懶婦人的便桶搖動時散發的臭氣;甚至可能是你嫌這股臭氣太難聞所以點了沉香、檀香或者別的什麼香,或者某一天颳起了西南風,你的蠶都有可能命喪於此。
而想要蠶種保住性命的辦法,就是在這些氣味來臨之時焚燒桑葉,用桑葉的煙來抵擋這些味道。
(三)
在所有掌握了編織技藝的國家中,中國自始至終保持著絲綢大國的崇高地位。
也許這是自古至今都難以割斷的傳承,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出現了原始腰機的身影,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出土的腰機零部件更是向我們證明著我國紡織技術的悠久歷史。
可惜的是無法阻擋的時代趨勢,生產力提高的腳步使腰機被淘汰在歷史的洪流中。
取代它的是一種新的織造機器——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一定是織工們靈感迸發的結晶,經過改良和完善的織機讓雙腳也充分發揮了作用,一踏一起之間解放了原本要兼顧兩頭的雙手。一名熟練的織匠在使用起踏板織機時手腳並用的技術絕對會讓你眼花繚亂,感嘆匠人們的熟能生巧。
「既錦華而稠彩,亦密照而舒朗」這是齊梁詩人張率在他的《繡賦》中誇讚雲錦的句子。南京雲錦色彩華麗,典雅絢爛,美若天邊雲霞而得名,元明清三代更是成為只供皇家的御用錦緞。
雲錦的織造工藝延續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讓人驚訝的是不論經歷多少次朝代更迭,雲錦的織造依舊承接傳統,提花機,挑花結本的技術和雲錦互相成全,造就了雲錦「寸錦寸金」的榮耀。
雲錦織造一共分為五個重要步驟,分別是改樣設計,挑花結本,準備原料,造機,織造。和雲錦關係最為緊密的就是挑花結本和織造這兩步,因為樣式由宮廷內部專業的師傅設計完成,準備原料和造機就是把配好的絲線放入提花機對應的位置上。
挑花結本的工匠心思最為細膩精巧,不論畫師將什麼複雜的圖樣畫在紙上,他都能用絲線按畫樣分毫不差的編結出織花,觀察之細膩,判斷之準確,手藝之精巧,無一不讓人讚嘆折服。
這樣的織花掛在花樓之上,就算織工看不懂花紋圖樣,只要按照尺寸,度數,提針穿梭織造,最終也會將畫樣完全的呈現出來。不同的織品有著不同的花樣,比如綾絹就是投一次梭,提一次衢腳,這樣織造出來的是經線凸起的花樣;紗羅則是來梭時提衢,去梭時不提,織成的是絞糾緯線的樣式。
而雲錦中最為複雜的花樣叫做妝花,也是最具南京特色和代表性的提花絲織品種,常以金線勾邊或金銀線裝飾花紋,極為富麗堂皇,金彩輝映,是挑花結本中華麗複雜的樣式之一。
等所有程序都準備到位的時候,提花機就要正式登場了。
宋應星筆下的花機式就記載了關於提花機的基本構造和用途。
提花機全長約一丈六尺,其中高高聳起的部分叫做花樓,這是提花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會有一名拽花工坐在高高的花樓之上重複著拉動花本橫線的動作,以便坐在下方的織手打緯織造。
中間部分是衢盤,下方垂直落下的是加水磨光的一千八百根竹棍。為了讓這些衢腳有處可放,還要在花樓正下方挖一個兩尺深的坑,如果地下潮溼,就架一個兩尺高的棚子來代替。
最末端是卷絲用的的槓和兩根疊助木,以及插入織筘兩頭的兩根小木棍。
提花機的構成簡單粗暴,但就是這一堆竹子木頭創造的是我千年古國絲綢文化的榮耀。
來去匆匆的現代機械無法代替傳統創造出新的文化高度,古法技藝的傳承是這些匠人們畢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