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0年前石家莊人已開始養蠶(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陶質蠶蛹

  ■南楊莊新石器時代房屋復原圖。

  ■泥制紅陶缽

  ■石磨盤及磨棒

  絲綢、瓷器,幾千年來,這兩樣物品跟「中國」兩字息息相關。連「CHINA」這個單詞,也隨著瓷器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漸漸成了「中國」與「瓷器」的雙關語。那麼,你知道中國養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什麼地方開始的?最早的原始瓷又出現在哪裡?不知道,那麼,請跟我來,走進咱石家莊長安區南村鎮南楊莊村(原屬正定,2000年劃歸長安區)仰韶文化遺址,它會給你答案!

  臥龍岡:土丘下藏有大秘密

  時間回到1954年冬天,11月22日,下鄉工作的正定縣文化館職工李志超路過南楊莊。在村子西北,他看到了一處高大的土丘,這片高約6-7米的土丘被當地村民稱為「臥龍岡」。出於職業的敏感,李志超走上「臥龍岡」轉了轉,很快發現土層表面有不少古陶片。於是,他拾取了一些,準備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回到單位, 李志超將此事向上級作了匯報。河北省文化局先後派董增凱、孟昭林以及正定縣文化科科長張志純等人調查取樣。因當時取回的古陶片並沒有多少特別之處,此事即被擱置起來。

  1976年,在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南楊莊「臥龍岡」再度引起文物部門的關注。因受自然侵蝕和農民取土影響,「臥龍岡」遺址已經消失了三分之一,僅剩2萬平方米左右。到1977年冬組織試掘時,殘存遺址僅剩4千多平方米,保護性發掘已經迫在眉睫。

  為此,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組成了以唐雲明為領隊的南楊莊發掘小組,分別於1980年7月11日至11月23日、1981年4月21日至10月29日進行了分階段發掘。

  陶蠶蛹:5400年前就已開始養蠶

  其實,在全面發掘展開之前,到底能從「臥龍岡」發現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專家們心裡都沒有底。但是,隨著挖掘的展開,驚喜連連。5座陶窯出土、100餘件精美的陶缽、陶罐、陶鼎等出土……到底還會有什麼樣的奇蹟出現呢?一天下午,參與考古挖掘的吳杏全在地層中發現一件黃灰色的陶質小器物。吳杏全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因為那件小器物太小了,長度僅有2釐米,寬和高僅有0.8釐米。一點點清理出來,吳杏全驚呆了:「特別像真蠶蛹,因為我們搞考古的,對有些器物的重要性是很敏感的。」

  中國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國,是世界上採桑養蠶織綢歷史最早的國家。但是中國養蠶始自何時何地?沒人能說清楚!只有一個模糊的傳說,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如果這個真是蠶蛹模型,將比黃帝時代還要早。

  作為考古人士,吳杏全立刻意識到:「如果這個不起眼的小器物真的是陶蠶蛹,中國的養蠶歷史將大大提前!」

  事不宜遲,趕緊送檢。於是,這件神似蠶蛹的小陶器物被送到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進行鑑定,昆蟲學專家郭郛經過嚴格鑑定,肯定了吳杏全的推測,確定其為仿照家蠶蠶蛹燒制而成的陶質蠶蛹模型,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人類飼養家蠶最早的文物明證!但是,還不夠,還需要給它進行明確斷代,只有這樣才有更強的說服力。於是,這件寶貝被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北京大學研究所,經過碳14測定,明確這個陶質蠶蛹的燒制年代為距今5400±70年!遠早於反映夏末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所說的:「三月……攝桑……妾子始蠶」,亦早於黃帝時代。

  此外,南楊莊出土的其他文物也為當時的家庭養蠶提供了重要證據:陶紡輪,石制,中間打孔,可用來紡線;骨針,通體磨光,上粗下細,兩端磨尖,頂端穿孔,可用來織布;骨匕,一端穿孔,磨成柳葉形、通體扁平,「既能理絲,又可打緯」,也是織布工具;另外還有骨錐、兩端器等,大多磨製精細,均為加工工具,多用於紡織等。

  疑問解決,兩件陶質蠶蛹模型(後又發掘出一件),為考古學界解決了大問題。我國可資考證的養蠶、繅絲、紡織技術至晚亦應在距今5400±70年,地點為南楊莊附近。如有再早,只能寄希望於再發現了。

  釉陶片:把中國瓷器史提前1000多年

  時間轉眼到了1981年,南楊莊遺址出土的三片釉陶片又引起了專家們的高度關注。按理說,這裡僅窯址就發掘出了5處,別說出土一些殘破的釉陶片,就是整器出土,專家們也司空見慣了,這三片釉陶片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這三片釉陶片因實在太小,已無法判定原器型,呈醬褐色,胎質細膩,同其他出土陶片相比,胎壁薄,燒結溫度高,其硬度也大,敲擊時居然有金屬之聲。直覺告訴人們,這三片釉陶片不是「泛泛之物」,於是,送交北京建材科學研究院進行觀察和測定。測定結果令大家興奮不已:「三塊陶片原料系沉積性粘土或頁巖,胎體稍厚,器表平滑緻密……表面施有一層白雲石或滑石,赤鐵礦同粘土配製成的原始形態的釉……燒成溫度相當高,有的已達到瓷器水平,與同時期出土文物性能上比較有一定先進性。」

  這樣,就確定了這三塊釉陶片為仰韶文化時期的原始瓷片。據《中國陶瓷史》一書記載,我國商周時期的青瓷,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形成的條件,應該屬於瓷器的範疇,是陶器向瓷器的過渡階段的產物,為原始瓷器。而南楊莊這三片燒制於5400±70年以前的釉陶片的出現,使我國瓷器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南楊莊:石家莊先民的樂園

  在南楊莊遺址的挖掘中,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房屋4座、窯址3座、連排灶8處、甕棺葬7座以及其他墓葬100餘座。更令考古專家們感到驚喜的是,在這裡不僅出土了粟,還發現了石磨盤、磨棒等成套系的糧食加工工具。

  讓我們通過大量出土文物,粗略還原一下先民們的生活場景:大約在5400年前,石家莊一帶氣候溫暖而溼潤,適宜穀物和桑樹的生長,大量先民在這裡定居。雖然還處於新石器時代,但他們已經學會了蓋房,燒窯,甚至還學會了用甕棺來埋葬死去的族人。在吃的方面,他們開始以穀物為主要食物,甚或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粟類作物。為了保暖,他們還學會了養蠶,用陶紡輪紡線,用骨針織布。他們製作的陶器越來越精緻,表面有釉,燒成溫度高,有的已達瓷器水平。

  或許,李志超1954年冬天在「臥龍岡」發現陶片時並沒想到,這一天對於考古界的意義如此重大;考古專家們開始挖掘時也不會想到,兩項中國之最即將從這裡出土。這裡出土的三片陶瓷殘片,把中國瓷器出現的歷史提前了一千餘年;從這裡出土的兩枚陶質蠶蛹模型,把中國育蠶絲織手工業鎖定在5400±70年以前!本地文史學者慄永先生曾高度評價此次考古發現:「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以其珍貴的文物樹立起石家莊歷史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第一個裡程碑。」

  □文/本報記者 牛珍濤 圖/本報記者 郄磊 翻拍

相關焦點

  • 什麼人居然在貴州布政司衙門裡養蠶育繭?
    清代養蠶圖 雖然受到乾隆的訓斥,張廣泗和陳德榮並不氣餒。陳德榮從鄰省僱募懂得養蠶、紡織的人,選擇合適地方,試行養殖。自己帶頭在衙門裡育蠶出繭,於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陳德榮還請織師在大興寺(今大十字諾富特酒店處)教百姓繅絲紡織,一時間「省城士庶相習飼蠶」。同時設立專門機構,輔導教習百姓,讓他們互相仿效。各級地方官則因地制宜,隨時加以指導。到乾隆六年(1741),張廣泗上奏:「黔省自勸民養蠶以來,已經試有成效」。
  • 我國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研發觀察(圖)
    山東省蠶業研究所所長郭光坦言,但所裡的科研人員沒人因為產業萎縮而氣餒,反而加快科研攻關速度,實現了家蠶人工飼料研製的突破。  走進山東省蠶業研究所稚蠶室,看不到嫩綠的桑葉,只見乳白色的蠶寶寶爬行在綠褐色的條狀飼料上。
  • 塞北不識「養蠶人」?|北緯45°,金蠶吐絲鼓了冰城蠶農錢袋子
    「與蠶為伴整整30年,酸甜苦辣都嘗過,我見證了冰城蠶業由弱轉強,一步步發展壯大……」5月30日,年過50的養蠶人吳洪義望著那片長滿柞樹的九龍山,眼神裡滿是希望。更讓人振奮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養殖業,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這讓吳洪義為代表的「冰城蠶農」,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一張帳單:養蠶投入小、收益大、見效快「老崔,放著好好的地不種去養蠶,真能把腰包變鼓?」
  • 從寸錦寸金的南京雲錦開始,帶你看中國古代養蠶紡織有多厲害!
    每一隻蠶蛾早已在破繭前就選擇了自己的性別,讓人感到神奇的是,這樣的性別選擇往往對半平均。那要如何分辨雌雄呢?雌蛾在破繭之後靜止不動,四處飛撲著揮灑荷爾蒙的一定是雄蛾。在雄蛾四處亂飛的過程中遇到雌蛾便會開始進行繁衍交配,大概半日甚至一日之後,雄蛾才會離開。當兩蛾分開之後,雄蛾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光榮的使命,為了繁衍後代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童年趣事:養蠶的時光
    最近偶然發現朋友圈裡有人曬養蠶,才得知曾經的合作夥伴竟辭去輕鬆國企工作,回家包地專職養起蠶來。看到他曬的這些小寶貝們,倒讓我想起曾經自己的哪些養蠶歲月。我的家鄉是一個農業大縣,不過現在已經看不見養蠶的人家了,畢竟早在幾年前,連收蠶繭的繭站都早已被拆除掉了。
  • 20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畫猴(圖)
    原標題:20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畫猴法常 松猿圖軸滕州出土的漢代畫像石「馬上封侯」紋樣翁芝臨高劍父的猿猴圖 廣州藝術博物院供圖據史論家的考察,相比於馬、牛、虎等生肖題材,猴的形象在中國歷代繪畫中並不多見。
  • 不知道養蠶的時期和方法?養蠶老農教你什麼季節養該怎麼養
    就養蠶而言,只要有桑葉即可飼養,也就是說在江浙蠶區,從4月桑樹發芽開葉到11月桑葉發黃而脫落的8個月的時間之內都可以隨時養蠶,但從科學、經濟的角度,一般只養3~5次。在珠江流域蠶區每年試驗次數要多於江浙蠶區,而在黃河周邊的一些蠶區或北方蠶區則試驗次數要少一些。
  • 石家莊人的朋友圈,我看哭了……
    昨天晚上,很多石家莊人在朋友圈轉發了這張照片。今天,石家莊新增了50例確診病例、67例無症狀感染者,沉甸甸的數字讓我們每個人心頭一緊,但1100萬石家莊人沒有怕!1月5日,通宵檢測之後,一大早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檢測,在替崗醫護人員到來之後才稍作停歇吃了一口泡麵,怕上廁所,期間沒敢喝過一口水!
  • 孩子養蠶桑葉難覓 家長疑惑「為何不拿桑樹做綠化」
    在寧波,很多小學生會養蠶寶寶。對家長來說,上哪找桑葉可是件頭疼的事。也有不少家長疑惑,寧波地處江南,城區為啥少見桑樹呢?  小區桑樹被摘禿,有家長買桑葚只為送的桑葉  張先生住在白鶴小區,前陣子,女兒開始養起蠶寶寶。同學中,養蠶寶寶的人可不少。
  • 絲綢之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為何偏對漢代養蠶業影響較大
    絲綢之路不僅僅將我國古代的南北貫通,甚至還將中華與國外的貿易通道打開,實現了最早的「走出去」戰略,絲綢之路不僅僅展現出漢朝規模宏大的養蠶業,還展現出統治者獨特慧眼的戰略發展眼光。絲綢之路從漢代開始定向,包括中,南,北三條線路。南來北往,國內走向國外,大大小小的商隊絡繹不絕,開創盛世局面。小小的絲綢為何有著如此的妙用呢?漢代人的養蠶業與漢代的絲綢之路又有著怎麼樣的關係呢?
  • 科學老師為什麼要我們養蠶
    一說到養蠶,人們通常會想起江南水鄉人家。雖然中國有26個省有養蠶的習慣,但就是江南的蠶和桑長得肥碩強壯質量好。  「蠶這個小東西,細究起來很有意思。」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特種經濟動物科學系副教授、博導王華兵老師說,把蠶放入科學課本,並且讓學生人人都飼養,其實是有講究的。
  • 勾起你我的童年記憶,養蠶片段
    我小時候也養過,只不過養蠶過程,我沒有很深的印象了。這一次,我把養蠶的某寫片段,把它寫下來和拍下來了。連續養了二十幾天的蠶寶寶,從最開始只有小菜蟲那麼一點點大,長成了一群寵物「小豬仔"胖乎乎的。你看「小豬仔"們吃得很歡,湊近聽有沙沙沙的聲音。請問你的童年裡,是不是也有這些小東東。
  • 桑樹結桑葚,桑葉好養蠶
    桑葚是兒時的最愛,它有豐富的養分,全身烏黑,開始結果時發綠色,慢慢的變紅,然後變黑,變紅的時候發酸,變黑後正式成熟,我們將其及時摘下,要注意它很軟,易被壓爛,而且它的色素很深,極其容易將我們的衣服染上顏色很難洗掉。而且成熟的桑葚很難保存,極其容易變質,因此現摘現吃是最為甜美的。遇到樹高時我們可以搖動樹枝讓它們成熟的都掉下來,不成熟的依然會在枝丫上繼續等待成熟。
  • 石家莊恆大時代新城|全家日記:記錄石家莊人的夢想生活
    石家莊恆大時代新城實景圖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生活叫做「別人家的生活」,同樣是日常的一天,為什麼別人能活出不一樣的精彩石家莊恆大時代新城園林實景圖爸爸/媽媽:闔家幸福 就是最大的收穫反鬥城內部實景圖除了玩耍的樂趣,社區內的3所知名幼兒園與1所小學,配有一流的硬體設施與師資力量,讓孩子在優質的教育中輕鬆成才!
  • 10日開始石家莊貨運訂單日環比上漲17.6%
    截至1月11日,距離石家莊發現首個新冠肺炎病例已過去十天,距離石家莊封城過去5天,公路貨運作為城市物資供應保障的重要一環,在石家莊疫情中呈現出了什麼特點?滿幫數據顯示:石家莊從1月2日發現首個病例至1月11號這首個10天,石家莊訂單量環比下降50.9%,同比增加58.6%。
  • 「蠶吐絲 蜂釀蜜」之養蠶記
    《三字經》中有一句「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我不知道蠶是什麼,是不是跟蟬一樣呢?
  • 石家莊集中隔離點已初具雛形
    今日(14日)一早,石家莊集中隔離點的施工現場轟鳴聲不斷,第一批1312套集成房屋已運抵現場,一座座房屋正在拔地而起。 多方馳援,這就是中國速度13日11時,石家莊市集中隔離點的基建開始施工,施工場地位於正定縣文正大街諸福屯鎮固營村,佔地約500畝,主要用於隔離密切接觸者和次密切接觸者。接到通知後,工人們立即動工。
  • 養蠶是致富好方法,怎樣才可以讓蠶吐絲?我來告訴你!
    如果有人想養蠶,但是投入的成本覺得很高,可以去政府申請之間只要想做,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村子裡還會有一些補貼這樣就可以在養蠶前期做一些充分的準備。養蠶首先要準備一個乾淨的屋子因為咱也是比較喜歡安靜的地方,所以說在農村養殖也是對蠶有很好的幫助。
  • ...已有五位抵達石家莊 四川重症醫學專家康焰已在抗疫一線超150天
    1月15日,河北石家莊市舉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場新聞發布會,在對疫情防控相關情況進行通報的同時,石家莊市醫學會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生池也表示,曾經參與武漢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的「重症八仙」現在已經有5位來到石家莊,開始指導參與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
  • 石家莊植物園觀賞植物被刻字「毀容」 遊客心疼(圖)
    石家莊植物園觀賞植物被刻字「毀容」 遊客心疼(圖)    在石家莊植物園的熱帶植物觀賞廳內,綠油油的植物讓遊客們領略到濃鬱的南國風光。然而,近來,一些植物的葉子、枝幹等處出現了很多「字跡」,比如擁有修長葉片的龍舌蘭,「身上」就被刻滿了字,綠色的葉片很多都變「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