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質蠶蛹
■南楊莊新石器時代房屋復原圖。
■泥制紅陶缽
■石磨盤及磨棒
絲綢、瓷器,幾千年來,這兩樣物品跟「中國」兩字息息相關。連「CHINA」這個單詞,也隨著瓷器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漸漸成了「中國」與「瓷器」的雙關語。那麼,你知道中國養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什麼地方開始的?最早的原始瓷又出現在哪裡?不知道,那麼,請跟我來,走進咱石家莊長安區南村鎮南楊莊村(原屬正定,2000年劃歸長安區)仰韶文化遺址,它會給你答案!
臥龍岡:土丘下藏有大秘密
時間回到1954年冬天,11月22日,下鄉工作的正定縣文化館職工李志超路過南楊莊。在村子西北,他看到了一處高大的土丘,這片高約6-7米的土丘被當地村民稱為「臥龍岡」。出於職業的敏感,李志超走上「臥龍岡」轉了轉,很快發現土層表面有不少古陶片。於是,他拾取了一些,準備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回到單位, 李志超將此事向上級作了匯報。河北省文化局先後派董增凱、孟昭林以及正定縣文化科科長張志純等人調查取樣。因當時取回的古陶片並沒有多少特別之處,此事即被擱置起來。
1976年,在全國文物普查過程中,南楊莊「臥龍岡」再度引起文物部門的關注。因受自然侵蝕和農民取土影響,「臥龍岡」遺址已經消失了三分之一,僅剩2萬平方米左右。到1977年冬組織試掘時,殘存遺址僅剩4千多平方米,保護性發掘已經迫在眉睫。
為此,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組成了以唐雲明為領隊的南楊莊發掘小組,分別於1980年7月11日至11月23日、1981年4月21日至10月29日進行了分階段發掘。
陶蠶蛹:5400年前就已開始養蠶
其實,在全面發掘展開之前,到底能從「臥龍岡」發現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專家們心裡都沒有底。但是,隨著挖掘的展開,驚喜連連。5座陶窯出土、100餘件精美的陶缽、陶罐、陶鼎等出土……到底還會有什麼樣的奇蹟出現呢?一天下午,參與考古挖掘的吳杏全在地層中發現一件黃灰色的陶質小器物。吳杏全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因為那件小器物太小了,長度僅有2釐米,寬和高僅有0.8釐米。一點點清理出來,吳杏全驚呆了:「特別像真蠶蛹,因為我們搞考古的,對有些器物的重要性是很敏感的。」
中國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國,是世界上採桑養蠶織綢歷史最早的國家。但是中國養蠶始自何時何地?沒人能說清楚!只有一個模糊的傳說,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如果這個真是蠶蛹模型,將比黃帝時代還要早。
作為考古人士,吳杏全立刻意識到:「如果這個不起眼的小器物真的是陶蠶蛹,中國的養蠶歷史將大大提前!」
事不宜遲,趕緊送檢。於是,這件神似蠶蛹的小陶器物被送到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進行鑑定,昆蟲學專家郭郛經過嚴格鑑定,肯定了吳杏全的推測,確定其為仿照家蠶蠶蛹燒制而成的陶質蠶蛹模型,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人類飼養家蠶最早的文物明證!但是,還不夠,還需要給它進行明確斷代,只有這樣才有更強的說服力。於是,這件寶貝被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北京大學研究所,經過碳14測定,明確這個陶質蠶蛹的燒制年代為距今5400±70年!遠早於反映夏末生產情況的《夏小正》中所說的:「三月……攝桑……妾子始蠶」,亦早於黃帝時代。
此外,南楊莊出土的其他文物也為當時的家庭養蠶提供了重要證據:陶紡輪,石制,中間打孔,可用來紡線;骨針,通體磨光,上粗下細,兩端磨尖,頂端穿孔,可用來織布;骨匕,一端穿孔,磨成柳葉形、通體扁平,「既能理絲,又可打緯」,也是織布工具;另外還有骨錐、兩端器等,大多磨製精細,均為加工工具,多用於紡織等。
疑問解決,兩件陶質蠶蛹模型(後又發掘出一件),為考古學界解決了大問題。我國可資考證的養蠶、繅絲、紡織技術至晚亦應在距今5400±70年,地點為南楊莊附近。如有再早,只能寄希望於再發現了。
釉陶片:把中國瓷器史提前1000多年
時間轉眼到了1981年,南楊莊遺址出土的三片釉陶片又引起了專家們的高度關注。按理說,這裡僅窯址就發掘出了5處,別說出土一些殘破的釉陶片,就是整器出土,專家們也司空見慣了,這三片釉陶片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這三片釉陶片因實在太小,已無法判定原器型,呈醬褐色,胎質細膩,同其他出土陶片相比,胎壁薄,燒結溫度高,其硬度也大,敲擊時居然有金屬之聲。直覺告訴人們,這三片釉陶片不是「泛泛之物」,於是,送交北京建材科學研究院進行觀察和測定。測定結果令大家興奮不已:「三塊陶片原料系沉積性粘土或頁巖,胎體稍厚,器表平滑緻密……表面施有一層白雲石或滑石,赤鐵礦同粘土配製成的原始形態的釉……燒成溫度相當高,有的已達到瓷器水平,與同時期出土文物性能上比較有一定先進性。」
這樣,就確定了這三塊釉陶片為仰韶文化時期的原始瓷片。據《中國陶瓷史》一書記載,我國商周時期的青瓷,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形成的條件,應該屬於瓷器的範疇,是陶器向瓷器的過渡階段的產物,為原始瓷器。而南楊莊這三片燒制於5400±70年以前的釉陶片的出現,使我國瓷器的起源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南楊莊:石家莊先民的樂園
在南楊莊遺址的挖掘中,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房屋4座、窯址3座、連排灶8處、甕棺葬7座以及其他墓葬100餘座。更令考古專家們感到驚喜的是,在這裡不僅出土了粟,還發現了石磨盤、磨棒等成套系的糧食加工工具。
讓我們通過大量出土文物,粗略還原一下先民們的生活場景:大約在5400年前,石家莊一帶氣候溫暖而溼潤,適宜穀物和桑樹的生長,大量先民在這裡定居。雖然還處於新石器時代,但他們已經學會了蓋房,燒窯,甚至還學會了用甕棺來埋葬死去的族人。在吃的方面,他們開始以穀物為主要食物,甚或已經開始大規模種植粟類作物。為了保暖,他們還學會了養蠶,用陶紡輪紡線,用骨針織布。他們製作的陶器越來越精緻,表面有釉,燒成溫度高,有的已達瓷器水平。
或許,李志超1954年冬天在「臥龍岡」發現陶片時並沒想到,這一天對於考古界的意義如此重大;考古專家們開始挖掘時也不會想到,兩項中國之最即將從這裡出土。這裡出土的三片陶瓷殘片,把中國瓷器出現的歷史提前了一千餘年;從這裡出土的兩枚陶質蠶蛹模型,把中國育蠶絲織手工業鎖定在5400±70年以前!本地文史學者慄永先生曾高度評價此次考古發現:「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以其珍貴的文物樹立起石家莊歷史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第一個裡程碑。」
□文/本報記者 牛珍濤 圖/本報記者 郄磊 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