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縣梅渚鎮宋家村種養桑蠶已有多年的歷史,全村300多戶村民,家家戶戶種桑養蠶,桑蠶是宋家村的主要產業,更是村裡六七十位50-70歲老人養老的「命根子」。
可是,連日來的高溫,讓宋家村的村民心都涼了——桑樹地裡,成片及腰高的桑樹都被烤得焦黃,大片的桑葉猶如秋季枯萎的樹葉一樣,掉落在田裡。有的葉子只需輕輕一碰,就碎成了粉末。
面對天災,樸實的村民只會一遍一遍地澆水,冒著酷暑,在田裡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只有把土壤澆透了,桑樹才不會死得快。眼下就盼著下一場大雨,要不然,全村人下半年的收入全泡湯了。」村民說。
550畝可摘桑葉受損
再曬下去基本都完了
宋家村最大的桑蠶養殖戶,就是華興商業專業合作社的宋六華家。他也是村裡養蠶的帶頭人。
我們找到他時,宋六華正在辦公室裡抽悶煙。一聽說我們的來意後,他掐滅了菸頭,嘆了口氣說:「村裡合作社一共有1250畝的桑葉地,直接受災的有550畝可摘桑葉。其他處於生長期的桑葉也都有影響。10月份左右的秋蠶成大問題了,沒桑葉,沒蠶,沒繭,一切都沒有了。」
宋六華帶我們去看了距離合作社不遠的桑葉田。田裡,成片及腰高的桑樹都被烤得焦黃,大片的桑葉猶如秋季枯萎的樹葉一樣,掉落在田裡。有的葉子只需輕輕一碰,就碎成了粉末。
「你看,這桑葉根都曬焦了,別說葉子,整棵桑樹都報廢了!」宋六華捏著蠟黃的桑樹杆說。記者抬頭望去,1250畝的桑葉地裡,只有星星點點的綠色,剩下的都是一片暗沉沉的焦黃。「550畝當季的可摘桑葉幾乎都曬焦了,不是當季的桑葉又都太老了,幼蠶吃不來,等於是活生生餓死的。」
記者注意到,距離桑葉田不遠處有一個大池塘。為什麼不想辦法引水灌溉呢?
「灌溉?這池塘的水根本不夠!」宋六華提高了嗓門,「這高溫傷到的不僅是桑樹、桑葉,把土都給傷到了。現在澆水,一開澆就需要澆3到4個小時,把土壤澆透了才行。最關鍵的是,一旦你今天澆了水,就需要天天保證有充足的水量。不然,桑樹死得更快。」說完,宋六華擺擺手,非常絕望地看了一眼烤焦的桑樹地。
「現在每天到地裡看也沒用,聽天由命了!要是能夠下場大雨,那些根莖沒曬焦的桑樹興許還有得救。要是再這樣連續曬下去,基本都要完蛋了。」宋六華說。
高溫天 有錢也買不到桑葉
幼蠶只能活活餓死
更悲劇的是,高溫保不住桑葉,蠶種卻早就預訂了。
宋六華告訴記者,村裡合作社業務主要是買蠶種,然後自己孵化、飼養,等到蠶結繭,再把蠶繭賣給絲廠。今年他一共買了100張的夏蠶種,由於沒有桑葉,他已經被迫倒掉了40張蠶種。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張蠶種上大約有31000顆蠶卵,通過孵化、飼養,刨去損耗,一張蠶種大約可以產100斤的蠶繭。目前,市場上的蠶繭價格是12萬/噸。40張蠶種,也就是2噸、4000斤蠶繭。「這樣我夏季蠶帳面上就要損失24萬,還不算投入的人力、物力。」
為了挽救損失,宋六華咬牙留下了60張蠶種,但令他頭疼的是,現在有錢也買不到桑葉。「去年這個時候,桑葉是0.5元一斤,現在是0.6元一斤。一張蠶種從孵化到結繭,起碼消耗1500斤的桑葉。這樣,60張的成本就又增加了9000塊錢。現在,我每天還要給養蠶房的屋頂澆水降溫,電費又是一筆。」
正說著,被派去隔壁村收購桑葉的宋六華的妻子顧阿姨回來了。
「買到了嗎?」
「沒有,今天連貨源都找不到了。」沒有多餘的話語,顧阿姨簡單地和記者打了個招呼,便走向了養蠶房。
宋六華有一個40平方米大小的養蠶房,屋內有一排1.2米寬,2米高的養蠶架。架子上鋪滿了綠油油的桑葉,豎起耳朵還能聽到幼蠶啃葉子的「沙沙」聲。「蠶的生長速度很快,25天就能結繭。再過幾天,這批蠶就能吐絲、結繭了。秋天是桑蠶旺季,我早就預訂了500張的秋蠶種,現在看看,10月份的秋蠶成大問題了。沒有桑葉,就沒有蠶、沒有蠶繭,一切都沒有了!」
宋六華說,現在全村受旱災的情況都一樣。「高溫天,採葉工的人工成本也上去了,有的地方都乾脆不採摘了。有些村民家裡採不到新鮮的桑葉,幼蠶只能活活餓死。」
合作社肩上
還有一群50-70歲的老人
宋六華,55歲,土生土長的宋家村人,之前一直在外從事礦石生意。2007年,他了解到家鄉需要幫助,便出資建設了這樣一個桑蠶合作社。「這裡本身就是桑蠶之鄉,有這樣一個合作社在,村裡人可以就近找工作。」村委會主任宋紅雲說。
宋紅雲說,合作社到今年也才剛剛盈利了三個年頭。「2007年整合地皮,2008年栽樹,2010年桑樹產的葉子才能用。2011年、2012年稍微開始盈利了,沒想到今年就遇上了大旱。」
往年這個時候,正是採桑葉的高峰期。村裡起碼有六七十位,50-70歲年齡不等的老人到宋六華這裡來找活幹。「大多數人都是用來補貼家用的,但也有部分老人是用這個錢來交養老保險的。」宋紅雲說,村裡60歲左右的老人,只要一次性交9000塊錢就能拿到200元/月的最低養老金。這筆錢,有些老人是讓宋六華先幫忙墊付,然後通過幫忙採桑葉來償還。
「這是筆辛苦錢,但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生活補貼。」宋紅雲說,村裡採桑葉都是按斤來算,0.25元一斤,現場稱重。手腳快的人,一天採200塊錢是肯定有的。不過,現在沒有桑葉了,村裡老人就賺不到這筆錢了。
或許是為了讓村裡老人放心,宋六華透露,明年有一大批桑樹要重新載,到時候清理死樹、載苗又會需要一大批勞力,到時大家可以來幫忙。
當記者問及購置新苗的成本時間,宋六華表示,「目前還沒有算過。高溫也沒完全結束,算不準。但今年秋蠶、桑樹的虧損一定在100萬以上了。當然,要是蠶繭收購價格上去了,損失會小一些。實在不行,只有靠老本行補貼補貼了。」老宋指著合作社院子裡一堆礦石說。
沒有了採桑葉錢
老人只能靠積蓄度日
桑蠶是宋家村的主要產業,也是村裡老人養老的主要來源。今年大旱,村裡沒桑葉可摘,老人們過得好嗎?
記者跟著宋紅雲,來到村裡一位叫宋金林的老人家裡。老人67歲,每年養蠶季,他和老伴都會去宋六華的合作社裡採桑葉。
說起採桑葉,宋金林擺擺手說,「也只有我們這樣的老年人會去採。每天4點鐘出門,8點之前回來,下午4點再出去,採到5點回來。早出晚歸,頂著高溫大太陽,年輕人不會去的。」
雖然辛苦,宋金林很喜歡去採桑葉。「今年春蠶的時候,3個月賺了快1萬塊錢。要是沒有遇上大旱,夏蠶加秋蠶還能賺1萬塊錢。」老人笑著說。這樣算下來,宋金林和老伴兒半年就能賺上4萬塊錢。「今年大旱,這筆收入是落空了。」
宋紅雲說,宋六華的桑蠶合作社自從開張以來,確實對村裡的經濟有很大的幫助。如今遇上了大旱,大家經濟上可能是會拮据一些,但還不至於出現有老人揭不開鍋的情況。「子女也不會不管的。就是有一些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又要回到自己的田裡去勞作,辛苦一些。」
眼下,村裡老人都盼著老天能夠早點下大雨,桑蠶社的桑葉荒能早點過去。「畢竟,一個月幾千塊的補貼,生活可以改善不少。」宋紅雲說。
懂行的人都知道桑葉最嬌貴,經不起日頭曬。
8月11日,新昌以44.1℃的高溫,一舉打破了浙江省最高氣溫的紀錄,成為了全國最熱的地方。其實,自從7月1日出梅以來,新昌已經經歷了將近40天的高溫天氣,其中氣溫高於40℃的有17天。如此極端的天氣狀況,讓新昌地區的農業很受傷。
據新昌縣農業局統計的數據顯示: 截至8月12日,新昌全縣42萬畝農作物中,受災22.55萬畝,成災10.02萬畝,絕收2.22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約1.87億元。這些受災農作物中,除了糧油作物和蔬菜之外,還有茶業、水果等園地作物。其中,新昌縣梅渚鎮宋家村裡1250畝的桑樹地,十分引人關注。因為,宋家村裡50歲-70歲老人們的主要收入,都來自於這片桑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