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清華大學新年聯歡晚會上,清華大學2017年學生年度人物揭曉。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據了解,2017年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自11月13日正式啟動,經過前期推薦及評選委員會材料初篩,共產生20名「學生年度人物」提名候選人,經網絡投票後,在新年晚會上,清華大學校領導為2017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頒獎。
清華年度學生人物都有誰?
他們中有科研大牛,
博士四年已發表
頂級期刊Science論文6篇、
Cell論文2篇。
有超級學霸,
清華物理系歷史上
第一位」四大力學」全滿分。
有體育健將,
從完全零基礎,
到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冠軍。
有退伍士兵,
他們在部隊期間全部立功受獎。
有遠行追夢者,
停學一年赴非洲採訪,
和一位旅居非洲的華僑創辦雜誌。
有文藝女神,
用一支普通不過的水性筆,
定格一幅幅清華風景。
有歌者,
在繁重的課業和演出任務下,
每周拿出12個小時斟酌唱段和表演,
演出驚豔了所有人。
有遭遇突如其來的病痛,
失去了身體的自由,
卻勇於對抗命運的英雄少年。
有與外長王毅
和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
同臺演講的青年代表。
有清華紅十字會學生分會,
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清華公益人,
他們用愛和責任,
溫暖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有清華博士生講師團,
把足跡印在祖國的每一片土地上。
……
學生演講揭開學霸的成功秘密
你可能會羨慕他們天賦超群,
但他們卻說出了一個小秘密。
科研大牛萬蕊雪初入實驗室,
快節奏高效率的環境
讓她感到之前所受的實驗訓練都如同過家家;
超級學霸胡耀文高考壓線
進入競賽高手如雲的物理系,
第一節微積分課上他就開始懷疑自己,
是不是讀物理的料;
「體育健將」王子承第一次
踏上全國大賽狀態低迷,
甚至在團體賽上了冷板凳
……
清華學生狄迪用平凡的語言,
講述了一個個年度人物不平凡的故事。
其實,沒有什麼大牛學霸,
一切都只是厚積薄發。
2017清華大學學生年度人物視頻(來源:小五爺園)
以下為演講稿全文:
2017馬上就要過去,在這一年中,你是否感嘆世界變化之快,自己卻不能置身其中?
我是狄迪,2017年,我是清華大學的一名碩士生。去年此時,我接過學生年度人物的獎盃,興奮、忐忑。我想用我的鏡頭,去記錄這個千變萬化的時代,哪些改變正在發生,哪些人正在行動。
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每時每刻都有新的訊息傳到我們的手機上,而清華園裡的我,卻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這種失落感,你是否有過?今天的我們是否還能想起梅貽琦校長那句「大學生者負新民工作之實際責任者也」?
其實在清華園裡,你永遠能找到答案。這些人,這些事告訴我熱愛、責任和自信的力量。
2014年,冷凍電鏡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結構生物學領域風起雲湧。博士二年級的萬蕊雪聽取導師施一公教授的建議,開始獨自承擔酵母剪接體提取的工作。這條路,她無所畏懼。
2016年春節,萬蕊雪的研究小組在實驗室裡24小時連軸轉,而她自己則負責晚上10點到凌晨6點的夜班。每熬夜一宿,她需要完成兩千步操作,甚至會為了睡著10分鐘而痛心疾首:全世界就這麼幾臺冷凍電鏡,一分一秒都不該浪費。
正是這股精神,萬蕊雪在RNA剪接領域不斷完成突破。我問她,為什麼要這麼拼。她告訴我,她從高中就開始喜歡生物學,她希望能投身科學,造福人類。
我很羨慕,萬蕊雪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已經走了那麼遠。我相信很多同學和我一樣,都在清華迷茫過: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什麼是自己真正願意投注一生的事業?
在今年本科生特獎的舞臺上,物理系系主任王亞愚老師驕傲地介紹了一位本科生——胡耀文,四大力學全滿分的清華第一人。他絕不僅僅是一個只會讀書和考試的學生,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的他,在短短3年的本科時光裡,已經在物理學多個領域展開探索。他珍惜課內課外的每一點時間,在哈佛研修時,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直到睡著前一秒還在思考白天的課題。
胡耀文告訴我:在清華,他做了許多選擇,得到很多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但他樂在其中,不曾後悔,他意識到他是真正喜歡物理的,願意為此付出一生。
有一份熱愛的事業,是幸運而幸福的。
一個零基礎的清華博士,到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冠軍,需要付出多少天的努力?王子承告訴我,一天,每一天。2012年倫敦奧運會,他夢見自己站上了擊劍的冠軍領獎臺,而在此之前他甚至從未拿起過這柄劍;那天之後,這柄劍他再也沒有放下過。
作為零基礎的新人,王子承的每一步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為了對得起心中的夢想、擊劍隊的傳承和導師的支持,他把科研之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訓練中去。每一年的全國大賽見證了他的收穫和成長, 2016年,他在10比13的絕境之下上演大逆轉,15比14獲得冠軍!
當勝利到來的那一刻,王子承抱著擊劍隊劉爽老師一起哭了,我知道,這是喜悅的淚水,這條路上,他始終昂首挺胸。
你或許會羨慕他們天賦超群,但他們卻告訴了我一個小秘密。萬蕊雪初入施一公實驗室,快節奏高效率的環境讓她感到之前所受的實驗訓練都如同過家家;胡耀文高考壓線進入競賽高手如雲的物理系,第一節微積分課上他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讀物理的料;王子承第一次踏上全國大賽狀態低迷,甚至在團體賽上了冷板凳…… 其實,沒有什麼大牛學霸,一切都只是厚積薄發。
2016年冬天,於婉瑩在法國研修期間開始嘗試用水性筆作畫,獨有一番意境。回到清華後,於婉瑩感嘆身邊的校園美景無數,而在園子中已經度過7年時光的她,卻還沒有把自己對生活的經歷和感悟凝結於畫作之上。就這樣她開始了清華園系列繪畫的嘗試。一支普通不過的水性筆,在她的手上宛如魔杖,定格一幅幅清華風景,重溫那些色彩斑斕的歷史故事。
在這背後,是於婉瑩紮實的基本功:本科研習國畫、研究生轉而攻讀油畫的她將中西方的繪畫表現手法融為一體,醞釀出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凌晨從畫室離開的她,滿腦子都是如何調整手上的作品。
於婉瑩告訴我,她曾經很羨慕清華園裡的同學們,投身科研,改變世界;而現在她堅信優秀的藝術作品同樣充滿力量,能把人們內心的熱情和勇氣挖掘出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你看,是熱愛,讓清華園裡學子們不忘初心,努力追夢,勇敢定義更新的世界;而責任,激勵著清華人肩負使命,甘於奉獻,用選擇書寫中國青年的擔當。
2015年9月,隨著一聲長鳴的汽笛,主動選擇休學參軍的二十五個清華人開啟軍旅生涯,這一去,就是兩年。朱日和閱兵、國際偵查兵比武、北京特大暴雨搶險,這些你耳熟能詳的事件,都有他們的身影。
清華學生,為什麼去當兵?或許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相同的是心中的那份責任。如今,他們的身份已經是清華退伍老兵,握過槍的手握起筆更有力,經得起急行軍考驗的雙腿在操場奔跑,百步穿楊的目光如鷹如電,投向清華的講堂。我想,他們不會忘記對祖國的誓言,若有戰,召必回。
清華學子,與祖國同命運。他們毅然從軍入伍,報效祖國;他們立足校園,服務社會。這是清華人的擔當。
2008年5月12日,一場地震撕裂了所有中國人的心。清華紅十字會學生分會反應迅速,緊急組織獻血,數千名師生排起了長隊。清華貢獻了當時北京市輸血總量的六分之一。這就是清華紅會的影響力。
如今,這樣規模的獻血活動已經成為清華園的常態,不一樣的是清華紅會信息化的操作、有序的組織。三十年來,清華紅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清華公益人,他們用愛和責任,溫暖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今天,他們已經走上一帶一路,開啟清華人的全球健康實踐。
清華人,走出校園,到世界需要的地方去!
這一年,李亞東辦好了休學手續,只身前往非洲,走遍肯亞、烏幹達、盧安達、衣索比亞、摩洛哥、奈及利亞6個國家,採訪了近300家中國在非企業。這一段珍貴的經歷讓他決定:不僅他要紮根非洲,要讓中國文化也紮根非洲!李亞東創辦了非洲第一本中文機場雜誌《東非瞭望》,把非洲大地上的中國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我時常在想,一個本科生,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休學只身前往非洲,去探索未知的土地?李亞東告訴我,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是青年人的使命。他知道無論何時何地,清華始終在背後注視他、支持他。
自信自強的清華人,追求卓越,用行動發出時代最強音。
2011年的一個夜晚,厄運擊中了18歲的朱曉鵬。一場突如起來的大病讓他幾乎喪命,也剝奪了他自由行動的能力。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裡,他被迫面對疼痛與無力。而今天,朱曉鵬已經是清華數學系的一名博士生,積極投身於科研,立志成為一名大學教師。
突如其來的病痛讓朱曉鵬失去了身體的自由,他也曾封閉自己,不敢見人;他也想過放棄人生,渾渾噩噩。但他不僅自己站了起來,還回到了清華園,繼續自己的大學生涯。現在,他正盡己所能,推動無障礙校園的建設,為更多人帶去希望。「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朱曉鵬不相信命運,他相信自己。
英雄出少年,18歲時朱曉鵬勇於對抗命運,而18歲的盧煒媛作為首位代表亞歐青年的中國人,站上了十三屆亞歐外長會議的演講臺!從香港來到北京求學,盧煒媛在文化上有些不適應,但她很快在清華找到了更廣闊的天地。大一她就代表清華獲得了亞太青年模擬APEC中國區選拔總冠軍,精彩的模擬更獲得了委員本人點讚;三個月後,她從模擬亞歐外長會議中脫穎而出,成為首位當選會議青年代表的中國學生,與外長王毅和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同臺演講。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自信的笑容。後生可畏,清華人從來不懼大場面!
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北京音樂廳、央視元宵晚會,依曼的生命從不缺乏挑戰,但她最珍視的,仍然是清華的舞臺,這裡見證了她的成長。清華版《成都》、校園十佳歌手、藝術團合唱隊領唱,依曼盡心對待每一次登臺。自信歌唱的背後,是復一日的苦練。作為清華大學第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的女主角,在繁重的課業和演出任務下,依曼每周拿出12個小時斟酌唱段和表演,她的演出驚豔了的所有人。
依曼希望把音樂的樂趣分享到清華園的每個角落,她多次帶領院系129合唱隊伍獲得冠軍,用自信的歌聲和笑容感染了所有人。
把你所堅持的,勇敢說出來。
17年前,清華博士生講師團成立了,可能當時的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個集體將真正踐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把足跡印在祖國的每一片土地上。
如今,130多名碩士博士生,以清華為原點,與時代共脈搏,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將「十九大精神」、「兩學一做」、 「一帶一路」帶到基層黨支部、中學、社區、企業、政府、部隊,把發自內心的聲音和力量帶給更多人。
這就是清華人,不管身陷輪椅還是站上講臺,他們始終都會用行動來發出時代最強音。
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無數事件正在發生,而在清華園裡的我們雖然無法時時置身其中,但我卻不再為此感到失落。在這裡,我看到了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自信與勇氣,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清華人已經準備好。所以,我要走進自己的鏡頭,去訴說清華的2017。
清華園的故事遠遠不止於此。我們每個人都在追逐自己的夢想,無論你專心學術、還是熱衷於體育文藝,積極參與志願公益,又或者,為了祖國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奉獻青春,只要堅持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走下去,我們都會為你而喝彩。我們所創造的每一個故事,構成了清華的2017。每一位清華人,都是年度人物。
2018,世界如此之新,一切由你定義。
編輯:張小松
內容來源:灼見(ID:penetratingview)小五爺園(ID:xiaowuyeyuan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