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聽,秋蟲在歌唱

2021-01-10 科學網

 

■敖堃

習習秋風,吹走了夏日的悶熱。秋蟲的鳴叫,又為秋涼帶來了愜意。在中國,人們會把某些昆蟲當作寵物,為人們的生活伴唱。

蟈蟈、知了和蟋蟀這些會叫的昆蟲,在中國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孩子和老人們收集這些蟲子,把它們放在小陶罐或竹籠裡養起來,用米粒和切得非常細的葉子餵它們。

三千年前,早在周族還踟躕在汾河流域的時候,就有詩人寫了有名的《七月》,被收入《詩經》並傳唱至今,詩中寫了人與昆蟲的親密接觸:「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的斯螽是蚱蜢,會用翅膀與後腿摩擦發出「音樂」來吸引配偶;莎雞就是蟈蟈,有的地方叫紡織娘;而那從野田一直蹦躂到床下的蟋蟀,至今還是人們的寵物。

蟋蟀又叫蛐蛐兒,通常聽見蟋蟀的叫聲就意味入秋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有人甚至專門培養戰鬥力強的蟋蟀進行比鬥。

鬥蟋蟀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鬥蟋蟀,致使一條好蟋蟀價至數十金。今天優良品種的冠軍蟋蟀價值可達數百甚至上千元。

鬥蟋蟀是雄性蟋蟀之間的較量。蟋蟀相遇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古時鬥蟋蟀,通常是在陶製的或瓷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地開始決鬥。頭頂腳踢、捲動著長長的觸鬚,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鬥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者,今天則以山東省寧津縣所出產蟋蟀為勝。一隻既能鳴又善鬥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鬥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與農田蟋蟀輕聲短促的叫聲不同,知了和蟈蟈會發出一種嗤嗤聲,淹沒人們說話的聲音,震耳欲聾。早在兩千年前,收集會唱歌昆蟲的做法就已經開始了。人們找尋這種蟲子,把它們當作帶來好運的護身符,後來皇宮裡的后妃們以這些昆蟲為伴,把它們養在鍍金的籠子裡,昆蟲發出的哀怨啁啾,對她們受寵而孤寂的生活來說,成為了一種安慰。

蟈蟈唱歌不知疲倦。人們不僅愛聽它的歌聲,還把它捉來養在用高粱篾兒編的小籠中,掛在涼臺或葡萄架下,觀賞它那翠綠的衣冠以及用前足梳頭洗臉的滑稽動作。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像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裡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這位「老兄」是天才的歌手。

金鐘兒又名馬蛉、金琵琶、蛉蟲。此蟲通體黑色,頭小,身體扁闊,總體形狀很像一顆飽滿的闊西瓜子。金鐘兒的鳴聲較奇特,猶如鈴聲,其鳴聲為「鐺—鐺—鐺……」古時候,懷中揣著一個做工考究的葫蘆,裡面有隻好油葫蘆或金鐘兒,往往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金蛉子又名唧蛉子、金蛉、蛣蛉。因其身體閃亮如金,鳴叫的聲音清脆,猶如金屬鈴子的響聲,故被飼養者稱為「金蛉子」。此鳴蟲因其體形嬌小玲瓏,形狀美麗可愛,鳴聲悅耳動人,被視為諸多鳴蟲中的佼佼者。金蛉子體長7~9毫米,全身呈金黃色,像一隻袖珍的小蟋蟀,玲瓏小巧,逗人喜愛。特別是安徽黃蛉,因其全身純黃色,僅頸部有一段顏色較淺,故被稱作「黃蛉」。它雖與小黃蛉看起來只是體形大小的區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此昆蟲鳴聲為「鈴—鈴—鈴」,動聽悅耳,聲音清晰而有韻味,比金蛉子還清脆響亮,因其形象佳,鳴聲美,玩賞時間長,在「上海市第一次鳴蟲展覽會」上曾有「鳴蟲之王」的稱譽。

昆蟲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古代詩詞讚美它們的悠揚歌聲,許多習慣用語裡用蟋蟀和蚱蜢來比喻生育能力、友誼,以及時間的流逝。

養唱歌的昆蟲也有不利的一面:它們是最短命的寵物,大多數只能活幾個月。就連最受寵的蟈蟈,也會在秋季初霜後不再發聲,而後的大半年都要生活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中國科學報》 (2016-09-02 第8版 生活)

相關焦點

  • 秋蟲_美文_中國甘肅網
    在各種秋蟲的鳴叫聲中,我最喜歡金鈴子的叫聲。那聲音像微微滾動的金鈴綿延不絕,非常地悅耳動聽。金鈴子聲音清,「丁零零,丁零零」,好像學校裡搖小鈴。  小時候,牽著父親的衣襟,跟屁蟲似的跟著父親去捉金鈴子。把捉來的金鈴子放養在盒子裡——大抵是紙板做的,上面開一個小門孔,好開好關。一個秋天,就在聽著它的叫聲中度過了。
  • 郊外的家:秋蟲又開始鳴叫
    秋蟲之聲,和風聲雷聲雨聲雪聲一樣,和鳥鳴狗吠牲口叫一樣,作為自然界的聲響,勝過人間的所有音樂。它們的齊奏和獨唱,它們的間歇和持續,它們無所不及又全無規律的立體全息分布方式,都像是完全偶然的無心插柳之作,但是也都無與倫比地精巧準確不可有任何更移。
  • 沒有秋蟲的地方,秋天不再是秋天!
    秋天來了,記憶就輕輕提示道:悽悽切切的秋蟲,又要響起來了。可是一點影響也沒有,鄰舍兒啼人鬧,弦歌雜作的深夜,街上輪震石響,邪許並起的 早晨,無論你靠著枕兒聽,憑著窗沿聽,甚至貼著牆角聽,總聽不到 意思秋蟬的聲音氣息。並不是被那些歡樂的勞困的宏大的清亮的聲音淹沒了,以致聽不出來,乃是這裡本沒有秋蟲著的東西啊!不容留秋蟲的地方,秋蟲所不屑留的地方!
  • 這首歌唱給你聽是什麼歌誰唱的 給陌生的你聽完整歌詞介紹
    這首歌唱給你聽歌詞是什麼?最近抖音上歌詞為這首歌唱給你聽的歌曲可以說是很火了,那麼下面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是這首歌唱給你聽歌詞。  給陌生的你聽歌詞  作曲 : G.G(張思源)  作詞 : G.G(張思源)  編曲:劉羽晟  這首歌寫給你聽  我想請你閉上眼睛  這首可能不太動聽  但是我有足夠的用心  這首歌寫給你聽  我想請你閉上眼睛  這首可能不太動聽
  • 瓢蟲、草蛉、螽斯不見蹤影 "秋蟲唧唧"就此遠離?
    按老底子的說法,幾場雨下過,秋天就該到了,而那些秋蟲如蟋蟀、蟈蟈們發出的蟲鳴,也將漸漸取代聒噪的蟬聲,成為初秋夜裡大自然新的「主旋律」。  但是今年秋天,似有一點不一樣。杭州資深昆蟲攝影愛好者沈可說,往年這個時間點,各種各樣的秋蟲都已經出來了,9月初也是他拍攝昆蟲的大好時節。但今年,這些蟲子似乎有點「姍姍來遲」,不但遲遲聽不到蟋蟀蟈蟈的叫聲,瓢蟲、草蛉等常見昆蟲也少了不少。
  • 聽冰的「歌唱」?奇怪的嗡嗡聲讓科學家找到了監測南極洲冰架的方法
    聽冰的「歌唱」?研究人員發現,風吹過南極羅斯冰架上的沙丘,會導致大塊冰「歌唱」。他們發現風會使平板表面振動,產生幾乎恆定的地震波「音調」。研究人員現在希望用這些儀器遠程監測冰架的變化。
  • 青苗學堂|科學的歌唱(二)
    青苗學堂:科學的歌唱發聲原理及「開」「吸」「嘆」「哼」「念」的科學歌唱理念教師簡介▲向上滑動李小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大學生藝術團指導教師。承擔大學生《音樂基礎理論》、《音樂鑑賞》、《聲樂演唱與欣賞》、《合唱與指揮》等課程。
  • 木衛三正在放聲歌唱
    原來,木衛三正在放聲歌唱。何為合唱波呢?帶電粒子沿著天體周圍的磁場線盤旋會產生一系列無線電波,我們可將其轉譯成人耳能夠聽見的聲音。在地球周圍,這種轉譯後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鳥與鯨的交鳴,因此這類波被稱為合唱波。正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眾所周知,木星擁有超強磁場,磁場強度高達地球的20000倍,自然會產生強烈的合唱波。
  • 廣州曹凱自然歌唱法學會成立 倡導健康歌唱回歸自然
    原標題:廣州曹凱自然歌唱法學會成立 倡導健康歌唱回歸自然   2014-03-29 08:27:26 來源: 南方網 暫無網友評論分享到:核心摘要:  南方網3月29日訊昨日下午,廣東曹凱自然歌唱法學會經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
  • 8歲童星當歌唱比賽評審,網友:哪個音樂學院畢業的?
    中國山東濟寧,在2日舉辦了一場歌唱比賽,但主辦方請來了評審,卻是一名年僅8歲的小童星「小玉玉」,且毫不留情面的對臺上的叔叔、阿姨的歌唱技巧批評。影片一曝光後,許多網友都大呼「無法接受,非常不禮貌」。歌唱比賽找來8歲童星評歌藝根據《封面視頻》報導,主辦方找來的童星「小玉玉」,雖然年僅8歲,但卻演藝經驗相當豐富,
  • 科學歌唱的真傳一句話
    王宇京在歌唱的發聲觀念和嗓音訓練的手段與傳統的方法不僅完全不同而且「背到而馳」,他有著自己獨到和過硬的見解,在探索科學發聲新大陸頗有成就和自信的他;確實讓很多很多在歌唱發聲多年找不到北的「」痛苦歌唱愛好者「」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耳目一新沒商量。
  • 歌唱母親的英文歌曲有哪些? 2019母親節唱給媽媽的歌曲盤點
    歌唱母親的英文歌曲有哪些?2019年5月12日母親節,一組獻給母親的歌曲,經典雋永,歷久彌新,有最感動的母親節歌曲,有唱給媽媽的流行歌曲,總之都是讚美媽媽的。同一個主題,不同的歌手演繹,不一樣的感動。
  • 學會這個歌唱方法,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比如,石家莊的朋友無法將情感投入到歌唱中的困惑。便是很多人最初學習唱歌時的感受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其實,我們站在自己將來學成的位置,再翻回來看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那麼,有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如果非要說是問題,也是在學習途中的正常現象。比如唱歌時自己覺的沒有感情,這個現象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掌握一項技能都是從生疏,到熟悉,再到嫻熟,這樣的過程。
  • 唱歌教學:科學訓練唱歌5個基本方法,讓你的歌唱水平更近一步!
    我是藝博音樂課堂阿麗麗 很高興在這裡用文字的方式給大家科普一下歌唱的基本方法!今天主要講的是歌唱的外部姿勢,呼吸,發聲,共鳴以及咬字等問題,篇幅可能有點長,但是對我們唱歌基礎來說確實幫助很大,能夠避免大家在自學唱歌時少走一些彎路!一:歌唱的姿勢很多人對唱歌的姿勢都不是很重視!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歲的劉捷是怎麼做的吧!
    《聲樂之我見》分享給無數想要「歌唱到老」的人。劉捷可以說是一位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歌唱家,他的歌唱天賦被發現也極其偶然。「老三屆」的他,當年「上山下鄉」到遼寧盤錦,勞動很辛苦,愛唱歌的劉捷每天會用歌唱來緩解身體的疲憊,而聽著他的歌聲,同伴們也更有幹勁。有一年,盤錦發大水,站在堤壩上奮戰了三天兩夜的劉捷,在大家都快累趴的時候又唱起了鼓舞人心的歌曲,沒想到這一嗓子被前來視察的「有心人」聽到了。過後沒幾個月,一紙調令把劉捷調去了文工隊。
  • 王世襄:秋蟲六憶
    即使聽到幾聲響亮的,也聽不準在哪裡叫。加上道路不熟,不敢拐進岔道,只好順著大車道走。走了不太遠,來到幾棵大樹旁,樹影下黑呼呼的看不清楚。手電一照,原來暴雨順坡而下,衝成水口,流到樹旁窪處,匯成積水。水已乾涸,坑邊卻長滿了草。忽然聽到衝成水口的坡上,叫了幾聲,特別蒼老寬宏,正是北京冬蟲養家所謂"叫頂兒的"。我知道一定是一個翅子蛐蛐。慢慢湊過去,耐心等它再叫,聽準了就在水口右側一叢草旁的土坷垃底下。
  • 怎樣做到科學的歌唱呼吸
    歌唱時氣息的呼吸總體感覺是「漂浮的感覺」或是總感覺「吸著唱」。例如:《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中說到「唱高音時,軟口蓋是一種輕微上抬的狀態,只要想著吸著唱的感覺,軟口蓋就能自動抬起,這是一種含蓄的力量,千萬不能抬過了頭,那麼搞,聲音肯定僵。」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唱高音時,不能忽略氣息的支持,(「吸著唱的感覺」),這種吸的感覺有「漂浮的感覺」(「含蓄的力量」),否則腔體撐的過大失去彈性,無法自如運用氣息,導致聲音發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