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堃
習習秋風,吹走了夏日的悶熱。秋蟲的鳴叫,又為秋涼帶來了愜意。在中國,人們會把某些昆蟲當作寵物,為人們的生活伴唱。
蟈蟈、知了和蟋蟀這些會叫的昆蟲,在中國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孩子和老人們收集這些蟲子,把它們放在小陶罐或竹籠裡養起來,用米粒和切得非常細的葉子餵它們。
三千年前,早在周族還踟躕在汾河流域的時候,就有詩人寫了有名的《七月》,被收入《詩經》並傳唱至今,詩中寫了人與昆蟲的親密接觸:「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的斯螽是蚱蜢,會用翅膀與後腿摩擦發出「音樂」來吸引配偶;莎雞就是蟈蟈,有的地方叫紡織娘;而那從野田一直蹦躂到床下的蟋蟀,至今還是人們的寵物。
蟋蟀又叫蛐蛐兒,通常聽見蟋蟀的叫聲就意味入秋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有人甚至專門培養戰鬥力強的蟋蟀進行比鬥。
鬥蟋蟀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鬥蟋蟀,致使一條好蟋蟀價至數十金。今天優良品種的冠軍蟋蟀價值可達數百甚至上千元。
鬥蟋蟀是雄性蟋蟀之間的較量。蟋蟀相遇會用觸角辨別對方,兩雄相遇必然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古時鬥蟋蟀,通常是在陶製的或瓷製的蛐蛐罐中進行。兩雄相遇,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一是給自己加油鼓勁,二是要滅對手的威風,然後才呲牙咧嘴地開始決鬥。頭頂腳踢、捲動著長長的觸鬚,不停地旋轉身體,尋找有利位置,勇敢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弱者垂頭喪氣,敗下陣去,勝者仰頭挺胸,趾高氣昂,向主人邀功請賞。最善鬥的當屬蟋蟀科的墨蛉,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者,今天則以山東省寧津縣所出產蟋蟀為勝。一隻既能鳴又善鬥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鬥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與農田蟋蟀輕聲短促的叫聲不同,知了和蟈蟈會發出一種嗤嗤聲,淹沒人們說話的聲音,震耳欲聾。早在兩千年前,收集會唱歌昆蟲的做法就已經開始了。人們找尋這種蟲子,把它們當作帶來好運的護身符,後來皇宮裡的后妃們以這些昆蟲為伴,把它們養在鍍金的籠子裡,昆蟲發出的哀怨啁啾,對她們受寵而孤寂的生活來說,成為了一種安慰。
蟈蟈唱歌不知疲倦。人們不僅愛聽它的歌聲,還把它捉來養在用高粱篾兒編的小籠中,掛在涼臺或葡萄架下,觀賞它那翠綠的衣冠以及用前足梳頭洗臉的滑稽動作。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由於其全身油光鋥亮,就像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裡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蘆」之名。這位「老兄」是天才的歌手。
金鐘兒又名馬蛉、金琵琶、蛉蟲。此蟲通體黑色,頭小,身體扁闊,總體形狀很像一顆飽滿的闊西瓜子。金鐘兒的鳴聲較奇特,猶如鈴聲,其鳴聲為「鐺—鐺—鐺……」古時候,懷中揣著一個做工考究的葫蘆,裡面有隻好油葫蘆或金鐘兒,往往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金蛉子又名唧蛉子、金蛉、蛣蛉。因其身體閃亮如金,鳴叫的聲音清脆,猶如金屬鈴子的響聲,故被飼養者稱為「金蛉子」。此鳴蟲因其體形嬌小玲瓏,形狀美麗可愛,鳴聲悅耳動人,被視為諸多鳴蟲中的佼佼者。金蛉子體長7~9毫米,全身呈金黃色,像一隻袖珍的小蟋蟀,玲瓏小巧,逗人喜愛。特別是安徽黃蛉,因其全身純黃色,僅頸部有一段顏色較淺,故被稱作「黃蛉」。它雖與小黃蛉看起來只是體形大小的區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此昆蟲鳴聲為「鈴—鈴—鈴」,動聽悅耳,聲音清晰而有韻味,比金蛉子還清脆響亮,因其形象佳,鳴聲美,玩賞時間長,在「上海市第一次鳴蟲展覽會」上曾有「鳴蟲之王」的稱譽。
昆蟲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古代詩詞讚美它們的悠揚歌聲,許多習慣用語裡用蟋蟀和蚱蜢來比喻生育能力、友誼,以及時間的流逝。
養唱歌的昆蟲也有不利的一面:它們是最短命的寵物,大多數只能活幾個月。就連最受寵的蟈蟈,也會在秋季初霜後不再發聲,而後的大半年都要生活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中國科學報》 (2016-09-02 第8版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