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方法有兩種:
(1)快吸慢呼法
你可以想像為突然間受到一種驚嚇而倒吸一口氣,然後就「站定」在這種狀態上,腹部保持一種內外力量的對抗,稍後將氣息慢慢吐出。這時橫膈膜也得到了一定的鍛鍊,有了一定的支撐作用。做此練習時要注意胸部的動作是自然提起的,不要有僵硬、緊張的感覺。
(2)慢吸慢呼法
你可以想像為遠遠地飄來一縷花的清香,你自然而然地去吸聞,這時兩肋與腰間肌肉就會向四周擴張,然後保持這種狀態,將腹部以下肌肉放鬆,慢慢吐氣。做此練習時要注意吸氣的自然性,不要過於做作。
呼氣時,一定注意吸氣後不要馬上吐氣,仍要有意識地保持吸氣時的狀態,胸部不許塌陷,要感覺到吸氣肌肉群將氣息有力地吸入到肺的下端,氣息有了一定的落點和支點時,即我們平時所講的「氣沉丹田」,再慢慢地、有控制地放鬆吸氣肌群,腹部肌肉緊張度逐漸鬆弛,使氣息均勻、連貫地呼出。這樣就會使呼氣更加平穩而有力、均衡而有控制。
歌唱時氣息的呼吸總體感覺是「漂浮的感覺」或是總感覺「吸著唱」。例如:《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中說到「唱高音時,軟口蓋是一種輕微上抬的狀態,只要想著吸著唱的感覺,軟口蓋就能自動抬起,這是一種含蓄的力量,千萬不能抬過了頭,那麼搞,聲音肯定僵。」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唱高音時,不能忽略氣息的支持,(「吸著唱的感覺」),這種吸的感覺有「漂浮的感覺」(「含蓄的力量」),否則腔體撐的過大失去彈性,無法自如運用氣息,導致聲音發僵。範競馬在《憶恩師科萊裡》中提到「我本人受益最深的是,科萊裡認為歌唱的一個技巧是sing on the breat而非sing with breath很多唱歌的人都是sing with breath,這是不正確的。科萊裡找到了自己年輕時把聲音唱壞的原因:本來他的呼吸很好,有強大的橫膈膜,他還用自己加大的呼吸推聲音。歌唱時,正確的方法是:讓聲音坐在呼吸上而不是用呼吸來使勁推聲音。
舉個例子,一個裝滿水的瓶子上面放個球,水好比呼吸,球好比聲音,球(既聲音)應該穩穩地伏在水面(呼吸)上,而不是去用力壓水,使水頂這個球。」由此可以明確:歌唱時不要用氣推聲音或是送氣、給氣等等。凡是這麼做必然導致「憋氣」「洩氣」現象發生,特別是在起音時,任何送氣給氣,都必定給氣流造成一定的空氣壓力,造成喉嚨收縮,導致後部肌肉緊張,無法正常發音。
關注公眾號:自學唱歌,每天送你一篇實用、有效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