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蔥不是蔥,而是菊科鴉蔥屬植物的統稱(也特指其中之一種)。我國共有本屬植物23種,主要分布於北方,據本磚家多年前的研究,青島亦有兩三種,與《中國植物志》之記載基本相符。那麼,今天就講三點(一般大領導才能講三點,僭越了):
桃葉鴉蔥,學名Scorzonera sinensis (Lipsch. & Krasch.) Nakai。攝於膠南(下同)。這可能是一棵有故事的鴉蔥,長得相當頹廢。凌亂的葉子軟塌塌地鋪散於地,頭重腳輕的花葶看上去很不和諧,連花也像吸多了粉一樣萎靡地半開不開,整個植株散發著了無生趣但又靠好死不如賴活著撐下去的失戀氣質(此時宜播放篇首歌曲)。
這棵頗為秀挺,比上面的精神多了,但仍逃脫不了自帶的梵谷畫風,一個字:扭曲。這是桃葉鴉蔥基生葉的特點:邊緣皺波狀。很難理解為之擬定中文名的傢伙腦子在想啥,這哪裡像桃葉?你家桃樹長這樣的葉子?套用一句網絡用語:這是桃樹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桃葉鴉蔥的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絕無分支,舌狀小花黃色,類似於蒲公英。其瘦果也有點像蒲公英,但厚重得多,吹不動,吹動也灰不遠。據《中國植物志》,果實的「冠毛汙黃色」。汙嗎?黃嗎?好像不太嚴重。
華北鴉蔥,學名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又名筆管草、白莖雅蔥。攝於李滄區(下同)。本種比猥瑣的桃葉鴉蔥高富帥得多,最高可達120釐米,直逼曾志偉。因此,我雖不喜歡豎版照片破壞整體秩序,但像華北鴉蔥這種貨色,不給來個豎版還真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忍了。
頭狀花序的高清無碼特寫,可以清晰地看到鴉蔥屬植物的共性:舌狀小花黃色,頂端截形,5齒裂(數一數是不是5)。順便說明,所謂頭狀花序指許多無柄小花密集著生於花序軸頂部,聚成頭狀,外形酷似單朵大花,實為多花之集群。龐大的菊科家族幾乎都是頭狀花序,一般由舌狀花和管狀花組成,但本屬無管狀花。
與桃葉鴉蔥明顯不同是,本種的頭狀花序不耍單兒,而是N個組團,「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從這張照片也可觀察到另一個特點,「莖枝被白色絨毛」,故又名白莖雅蔥;但長著長著就脫毛了。
仔細看一下華北鴉蔥的葉子,標準的平行葉脈,而且細長如禾草,這種離經叛道的模樣簡直是雙子葉植物之恥。
華北鴉蔥的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線形、寬線形或線狀長橢圓形」,但要細小很多。桃葉鴉蔥也有少數莖生葉,但呈半抱莖或貼莖的鱗片狀,沒有本種這麼張揚。
另據我觀察,鴉蔥本尊即Scorzonera austriaca Willd.似乎也見於青島地區,如上圖,攝於膠南。有二特徵符合:基生葉線形、狹線形、線狀披針形,邊緣平或或稍見皺波狀;頭狀花序單生莖頂。這倆特點導致它恰好就像華北鴉蔥和桃葉鴉蔥的中間型。
這是疑似鴉蔥(僅見一次,有點拿不準,故存疑)的花序大頭照,黃的耀眼。
以上幾種的花期相近,大致上四五月份開始,都快了。趕在開花變老之前,還可以嘗試一下.嘗試啥?當然是吃!其嫩莖葉可食,生吃都行,地下莖和芽也不要放過,據說是清香脆嫩,不可多得。不想生吃就先用開水焯燙,之後任君蹂躪,或涼拌或剁餡,你說了算。
為什麼總要談吃呢?而且說起來就exciting。這不符合本磚家的認知,其實我認為傳統蔬菜才是墜吼的,並不滋瓷吃野菜。但人生短如朝露,我們得在這個薄情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還是「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想吃點啥就吃點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