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新向記者展示他種植的水生芹菜。
新華社記者陳尚營攝
▲洪水中,徐善新種植的水生芹菜安然無恙。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尚營
夕陽下,63歲的徐善新站在田野裡,望著洪水中毫髮無損的水生蔬菜,略顯自豪的目光裡,都是自己20年前的樣子。
作為曾經的作家——現在他的主要身份變成了「避災農業」專家——徐善新也許會覺得,記者寫他的這句話太過矯情,但他20年在水生蔬菜領域付出的艱辛,以及這些努力的成果在洪澇災害中的出色表現,讓人不得不心生感慨和敬意。
「水漲菜高」,基地在洪災中安然無恙
「暴雨傾盆的日子,白天我坐在陽臺上看雨,夜裡可以枕著雨聲入眠,不擔心我的基地會被淹掉。」在徐善新的博客裡,他這樣描述自己在大雨中的心境。
但很多種植戶卻在不安和焦急中度過了這個梅雨季。
6月18日入梅以來的強降雨,導致安徽安慶、宣城、六安等13市不同程度受災,許多地方成為一片澤國,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1500萬畝,絕收面積超過500萬畝。
大雨中,在安慶市宜秀區大楓村,徐善新的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基地是另一番景象。
「所有蔬菜、糧食都長在水面上,『水漲菜高』,加起來有近40畝,全都沒有受影響。」徐善新說。在基地廢棄的老辦公用房上,洪水留下的印跡還清晰可見,「整個基地路面全部被水淹了,大概有四五十釐米深吧,我每天都只能蹚水進來。」
在徐善新的手機裡,還留著當時拍攝的照片,水生芹菜、無土水稻等,浮在水面上,而相鄰的稻田,已經被水淹沒,變成了一片汪洋。
如今洪水已經退去,在大楓村,其他村民用常規方式種植的水稻等農作物,由於長時間被水浸泡,加之7月中下旬的連續高溫,葉片、葉尖已經大面積發黃,減產已成定局。
徐善新的基地在這次洪災中表現出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讓人驚訝,沒有任何損失,「還發了一點洪災的財,因為大雨過後,很多蔬菜都漲價了。」徐善新說,身邊的朋友以前不太理解他的做法,但現在看到了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技術帶來的好處。
洪水中,徐善新寫了一首詩:「雨鞭虐長江,林稍魚蝦遊;我與洪水盟,水面闢田疇;東湖種稻麥,西灣浮芹藕;腳下飛綠雲,肩上立白鷗。小技傳天下,月明蛙聲稠。」
棄文從農,一個作家的田園夢
許巧梅在山泉水生蔬菜基地已經工作了17年,68歲的她現在已經非常熟悉水生蔬菜的種植和收穫的過程。
「剛開始到徐總基地來打工的時候,以為他就是個農民,後來才曉得他原來還是個作家。」許巧梅說,她沒想到一個文化人種菜能種出這麼多花樣,還種得這麼好。
20年前,徐善新自己也沒有想過今天這樣的場景,當時,他引以為傲的還是自己的作家身份。徐善新從上大學時就開始發表作品,出版長篇小說、報告文學等專著五部,發表短篇小說、散文等100多萬字。
「我出生在皖北的宿州市靈璧縣,大學學的是中文,畢業後當過教師,在蕪湖市政協工作過,後來到海南文聯,再後來到廣西做記者,寫作一直是我的愛好。」徐善新說,當年在廣西採訪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水生蔬菜,「安徽既有長江,又有淮河,水患嚴重,如果能攻克水生蔬菜的一些關鍵技術,既能化水患為水利,又能造福一方百姓,還能掙錢,為什麼不試試呢?」
抱著這樣的想法,1996年,徐善新來到安慶,在離長江不遠處的鄉下找了一處低洼地開始種菜,實踐他的「避災農業」夢。
儘管家人不太理解,但犟脾氣的徐善新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人這一輩子能做點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算沒白活。」
從沒接觸過農業的徐善新第一步是學習,他買來各種農業書籍,從最基本的學起。然後開始拜師學藝,他到蘇州找到了著名水生蔬菜專家——蘇州市蔬菜研究所所長鮑忠洲,刻苦鑽研水生蔬菜生產技術。
初到安慶,徐善新豪氣幹雲,他寫下一句話:「萬畝田野,是我的稿紙,起伏的綠浪,是我的詩行。」但很快,一系列的打擊接踵而至。
徐善新研究的高山反季節茭白雖然成功,但由於缺乏和當地人合作的經驗,技術沒有轉化成效益,反而賠了錢。加上在此期間出了兩次車禍,徐善新欠下了不少債。
回憶起那段痛苦的時光,徐善新用特別文藝的方式來表達:「在眼淚裡閉關,在困境中破壁。」
茭白遇阻,徐善新開始把重心放在其他水生蔬菜的研究上。我國的水生芹菜原本不能在炎熱的夏季生產,徐善新花費數年時間,優中選精,做到水芹菜四季收割,每年僅此一項,收入幾十萬元。
「我說的『避災農業』,一定不是指這一次洪水,而是全方位、可持續的避災。」徐善新說。
想打造不懼洪水的「韌性村莊」
如今在徐善新的水生蔬菜基地,水芹菜已經不是唯一的主角。
「水芹菜讓我掙到了錢,解決了生存問題。然後才有精力有資金去研究其他的水生蔬菜,免費轉讓技術,到全國各個地方指導其他人種植。如果你自己飯都吃不上,還談什麼理想呢?」已經從困頓中走出來的徐善新,開始嘗試在水面種植黃豆、辣椒、水稻、小麥等「作品」,相繼獲得成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已經走出水生蔬菜的框框,開始構造水上家園。
「水面上種水稻和小麥,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的確可以做到。」徐善新去年試驗性地種了兩畝無土水稻,沒打農藥,其中有一部分技術上出了點問題,最後收了900斤稻穀,「大部分都送給親戚朋友了,水面生長的大米透明度高,吃起來也特別香。」
徐善新今年在水面上又種了200平方米的無土水稻,他想要攻克水稻倒伏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不管是洪水還是大風,都已經平穩渡過,基本達到目標。「去年我還在水面上種了10平方米的小麥,收穫了十幾斤,非常難得,今年還會多種一些,未來可以大面積推廣。」
打開了水生農作物大門的徐善新,開始不滿足於此。
在他的基地裡,有兩樣特別的自製裝置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我也沒想好名字,一個暫且叫自動施肥系統,可以節省勞動力;一個叫水面自動旋轉花園,將曝氣、增氧、淨化燈融為一體,完全可以取代增氧機。」徐善新說,這兩套裝置都是基地獨有,「根據水生蔬菜的特點,我自己琢磨研究出來的,效果特別好,現在都準備申請專利。」
隨著研究所基地的日趨成熟,今年的洪水讓徐善新有了新的想法,在洪澇嚴重的地區,「韌性村莊」應該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所謂『韌性村莊』,從『韌性城市』演變而來,簡單地理解,就是農村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在低洼或者水患嚴重的地區,通過『避災農業』來實現這個目標。」
8月3日,徐善新告訴記者,受人之邀,他要去北京和遼寧,開始教人水面種菜之旅。「寫詩江河上,作畫碧波中,這應該是我後半生的生活。」徐善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