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農業基地不怕澇」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徐善新向記者展示他種植的水生芹菜。

  新華社記者陳尚營攝

▲洪水中,徐善新種植的水生芹菜安然無恙。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尚營

  夕陽下,63歲的徐善新站在田野裡,望著洪水中毫髮無損的水生蔬菜,略顯自豪的目光裡,都是自己20年前的樣子。

  作為曾經的作家——現在他的主要身份變成了「避災農業」專家——徐善新也許會覺得,記者寫他的這句話太過矯情,但他20年在水生蔬菜領域付出的艱辛,以及這些努力的成果在洪澇災害中的出色表現,讓人不得不心生感慨和敬意。

「水漲菜高」,基地在洪災中安然無恙

  「暴雨傾盆的日子,白天我坐在陽臺上看雨,夜裡可以枕著雨聲入眠,不擔心我的基地會被淹掉。」在徐善新的博客裡,他這樣描述自己在大雨中的心境。

  但很多種植戶卻在不安和焦急中度過了這個梅雨季。

  6月18日入梅以來的強降雨,導致安徽安慶、宣城、六安等13市不同程度受災,許多地方成為一片澤國,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1500萬畝,絕收面積超過500萬畝。

  大雨中,在安慶市宜秀區大楓村,徐善新的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基地是另一番景象。

  「所有蔬菜、糧食都長在水面上,『水漲菜高』,加起來有近40畝,全都沒有受影響。」徐善新說。在基地廢棄的老辦公用房上,洪水留下的印跡還清晰可見,「整個基地路面全部被水淹了,大概有四五十釐米深吧,我每天都只能蹚水進來。」

  在徐善新的手機裡,還留著當時拍攝的照片,水生芹菜、無土水稻等,浮在水面上,而相鄰的稻田,已經被水淹沒,變成了一片汪洋。

  如今洪水已經退去,在大楓村,其他村民用常規方式種植的水稻等農作物,由於長時間被水浸泡,加之7月中下旬的連續高溫,葉片、葉尖已經大面積發黃,減產已成定局。

  徐善新的基地在這次洪災中表現出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讓人驚訝,沒有任何損失,「還發了一點洪災的財,因為大雨過後,很多蔬菜都漲價了。」徐善新說,身邊的朋友以前不太理解他的做法,但現在看到了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技術帶來的好處。

  洪水中,徐善新寫了一首詩:「雨鞭虐長江,林稍魚蝦遊;我與洪水盟,水面闢田疇;東湖種稻麥,西灣浮芹藕;腳下飛綠雲,肩上立白鷗。小技傳天下,月明蛙聲稠。」

棄文從農,一個作家的田園夢

  許巧梅在山泉水生蔬菜基地已經工作了17年,68歲的她現在已經非常熟悉水生蔬菜的種植和收穫的過程。

  「剛開始到徐總基地來打工的時候,以為他就是個農民,後來才曉得他原來還是個作家。」許巧梅說,她沒想到一個文化人種菜能種出這麼多花樣,還種得這麼好。

  20年前,徐善新自己也沒有想過今天這樣的場景,當時,他引以為傲的還是自己的作家身份。徐善新從上大學時就開始發表作品,出版長篇小說、報告文學等專著五部,發表短篇小說、散文等100多萬字。

  「我出生在皖北的宿州市靈璧縣,大學學的是中文,畢業後當過教師,在蕪湖市政協工作過,後來到海南文聯,再後來到廣西做記者,寫作一直是我的愛好。」徐善新說,當年在廣西採訪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水生蔬菜,「安徽既有長江,又有淮河,水患嚴重,如果能攻克水生蔬菜的一些關鍵技術,既能化水患為水利,又能造福一方百姓,還能掙錢,為什麼不試試呢?」

  抱著這樣的想法,1996年,徐善新來到安慶,在離長江不遠處的鄉下找了一處低洼地開始種菜,實踐他的「避災農業」夢。

  儘管家人不太理解,但犟脾氣的徐善新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人這一輩子能做點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算沒白活。」

  從沒接觸過農業的徐善新第一步是學習,他買來各種農業書籍,從最基本的學起。然後開始拜師學藝,他到蘇州找到了著名水生蔬菜專家——蘇州市蔬菜研究所所長鮑忠洲,刻苦鑽研水生蔬菜生產技術。

  初到安慶,徐善新豪氣幹雲,他寫下一句話:「萬畝田野,是我的稿紙,起伏的綠浪,是我的詩行。」但很快,一系列的打擊接踵而至。

  徐善新研究的高山反季節茭白雖然成功,但由於缺乏和當地人合作的經驗,技術沒有轉化成效益,反而賠了錢。加上在此期間出了兩次車禍,徐善新欠下了不少債。

  回憶起那段痛苦的時光,徐善新用特別文藝的方式來表達:「在眼淚裡閉關,在困境中破壁。」

  茭白遇阻,徐善新開始把重心放在其他水生蔬菜的研究上。我國的水生芹菜原本不能在炎熱的夏季生產,徐善新花費數年時間,優中選精,做到水芹菜四季收割,每年僅此一項,收入幾十萬元。

  「我說的『避災農業』,一定不是指這一次洪水,而是全方位、可持續的避災。」徐善新說。

想打造不懼洪水的「韌性村莊」

  如今在徐善新的水生蔬菜基地,水芹菜已經不是唯一的主角。

  「水芹菜讓我掙到了錢,解決了生存問題。然後才有精力有資金去研究其他的水生蔬菜,免費轉讓技術,到全國各個地方指導其他人種植。如果你自己飯都吃不上,還談什麼理想呢?」已經從困頓中走出來的徐善新,開始嘗試在水面種植黃豆、辣椒、水稻、小麥等「作品」,相繼獲得成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已經走出水生蔬菜的框框,開始構造水上家園。

  「水面上種水稻和小麥,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的確可以做到。」徐善新去年試驗性地種了兩畝無土水稻,沒打農藥,其中有一部分技術上出了點問題,最後收了900斤稻穀,「大部分都送給親戚朋友了,水面生長的大米透明度高,吃起來也特別香。」

  徐善新今年在水面上又種了200平方米的無土水稻,他想要攻克水稻倒伏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不管是洪水還是大風,都已經平穩渡過,基本達到目標。「去年我還在水面上種了10平方米的小麥,收穫了十幾斤,非常難得,今年還會多種一些,未來可以大面積推廣。」

  打開了水生農作物大門的徐善新,開始不滿足於此。

  在他的基地裡,有兩樣特別的自製裝置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我也沒想好名字,一個暫且叫自動施肥系統,可以節省勞動力;一個叫水面自動旋轉花園,將曝氣、增氧、淨化燈融為一體,完全可以取代增氧機。」徐善新說,這兩套裝置都是基地獨有,「根據水生蔬菜的特點,我自己琢磨研究出來的,效果特別好,現在都準備申請專利。」

  隨著研究所基地的日趨成熟,今年的洪水讓徐善新有了新的想法,在洪澇嚴重的地區,「韌性村莊」應該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所謂『韌性村莊』,從『韌性城市』演變而來,簡單地理解,就是農村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在低洼或者水患嚴重的地區,通過『避災農業』來實現這個目標。」

  8月3日,徐善新告訴記者,受人之邀,他要去北京和遼寧,開始教人水面種菜之旅。「寫詩江河上,作畫碧波中,這應該是我後半生的生活。」徐善新說。

相關焦點

  • 武漢最大的智慧農業項目開建 玻璃溫室不怕風霜雨雪
    武漢最大的智慧農業項目開建 玻璃溫室不怕風霜雨雪發布時間:2019年08月15日 10:31 來源:長江日報 恆大現代農業智慧玻璃溫室正在加緊建設  武漢最大的智慧農業項目開建  智能玻璃溫室不怕風霜雨雪
  • 規模化農業基地的前期規劃設計和病蟲害的因果關係(真實案例)
    桃李喜水怕澇,土壤溼度大會造成生理性流膠,還會造成根系呼吸不暢,進而產生根腐病。所以果樹建園要著重考慮地勢和排水,地勢低洼,土地平整必須深挖排水渠,暴雨季節園區積水能順暢排出才行。他這個園區看起來很不錯,一邊臨河,地勢平坦,可惜整地的時候沒有整好,沒有利用那一點點坡度來把土地做成一個斜面。
  • 安徽省2020年下半年工作計劃提出:做好災後重建 防止澇旱急轉
    「我省將紮實做好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各項工作,強化汛情監測預警,突出長江、淮河幹流和重要支流堤防、巢湖等重要湖庫堤壩等重點部位,加強協調調度,同時防止澇旱急轉。」省發改委主任張天培表示,我省將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加緊謀劃實施一批重大水利、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等項目,全面提高災害防禦能力。
  • 我校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中國氣象局固城生態與農業氣象試驗...
    本網訊 9月28日至29日,中國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暨生態與農業氣象學術會在中國氣象局固城農業氣象野外科學試驗基地舉行。中國氣象局科技司副司長王建林,我校資環學院副院長侯玉峰、首屆全國氣象教學名師、首批應用氣象學專業課教學團隊負責人潘學標教授、農業氣象系主任王靖等出席揭牌儀式和學術交流活動。王建林和侯玉峰共同為應用氣象學教學實踐基地揭牌。
  • 「南旱北澇」禍因:拉馬德雷冷位相
    顯然,中國科學家關於中國在2010年發生「南澇北旱」向「南旱北澇」轉變的研究早於西方,這是有據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報告」的變冷時間表與中國科學家預言的變冷時期完全一致,這顯然不能用巧合來解釋。可惜的是,「南旱北澇」被忽視了:也許不僅僅是南旱,還有北澇。
  • 【基地探營】納米膜上種番茄,瞧科技如何為農業附能,引領新風尚!
    【基地探營】納米膜上種番茄,瞧科技如何為農業附能,引領新風尚!……在杭州市農村科普示範基地浙江陽田股份有限公司這些你都能體驗到浙江陽田股份有限公司用科技附能農業生產讓「黑科技」在田間地頭顯「身手」使農業生產更「智慧」
  • 做強農業高質量發展「晶片」 焦作(溫縣)第三屆小麥種子產業博覽會...
    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武磊、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魏蒙關為溫縣國家小麥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縣揭牌 徐宏星攝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武磊與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林同保籤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徐宏星攝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黨委書記陳書章與溫縣人民政府縣長李培華籤約小麥育種科研建設平臺協議 徐宏星攝
  • 受颱風影響福州下大雨 五四北「著名澇點」又澇
    昨天早上,因冷空氣南下,榕城出現兩個小時的短時強降雨,「著名澇點」再次不堪一擊。此外,此次冷暖空氣勢力較為均衡,給榕城帶來了持續的降雨。一場秋雨一場寒,榕城秋意漸濃,但夏季主角——颱風卻不甘寂寞。今年第17號颱風「傑拉華」就異常活躍,昨日強度劇烈升級,半天內就成了超強颱風,威力盡顯。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傑拉華」路徑撲朔迷離,我們仍需警惕。
  • 【「五大基地」建設觀察】精細農業點亮新希望——我省優質農副...
    近3年,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全省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精細農業點亮田野新希望。蔣克青 唐伯靖 攝影報導 1 打造「四帶八片」,基地布局區域化 農業大省湖南,習近平總書記牽掛在心,對「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希望。圍繞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著力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決策部署。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落戶河南鶴壁
    李雯攝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雯 李喜平報導 4月14日,「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揭牌儀式在河南省鶴壁市舉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正式落戶鶴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河南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鶴壁市市長魏小東出席揭牌儀式,並籤署了《鶴壁氣象衛星農業遙感應用試驗基地共建協議》。
  • 種子種苗詮釋「農有道」 錫山形成精品農業示範基地和農業產業化...
    昨天(11月27日)上午,無錫農博園正式掛上了「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塊國家級牌子,這是今年江蘇唯一獲得掛牌的農業國家級產業園,憑藉的正是無錫在種子種苗領域的重大突破,以及由此推動的農業主導品種的更新換代。
  • 長沙蔬菜基地請環保達人上門制酵素 用於農業生產
    (環保人士向蔬菜基地負責人講解環保酵素的製作方法)11月2號,長沙縣隆禹蔬菜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把近20名環保人士邀請到蔬菜基地現場,學習請教酵素的製作方法,以便用於農業生產。    隆禹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長沙縣開慧鄉飄峰山村,日產蔬菜5噸,按5%的殘敗枯葉計算,蔬菜基地一天產生的蔬菜垃圾就達500斤,按照平常做法,這些垃圾就隨意堆放在田間或者簡單的處理了。
  • 廣州極飛科技與火星1號基地合作,建立火星無人農業實驗室
    日前,極飛科技與火星1號基地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涉及雙方聯合試驗,旨在助力人類在地外探索生存的無人農業解決方案。火星1號基地位於我國西北部,作為首個航天地外生存實訓基地,整體規劃面積67平方公裡,由中國航天員中心指導建設。而極飛科技是廣州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致力於開發有助於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技術。
  • 農業農村部武漢黃棕壤生態環境試驗基地落戶鄂州
    這片稻田下棕黃的沃土,是從50公裡外武漢洪山區獅子街的省農科院南湖試驗基地整體搬遷而來,耗時10個月,花費近1000萬元。10月20日,「農業農村部武漢黃棕壤生態環境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在此落戶。  「六五」初期,我國建立全國農田土壤肥力長期試驗監測網,選定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土壤類型做長期定位試驗,通過分析長期施肥條件下土壤肥力和環境的演變,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減少化肥汙染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提出先進的技術模式和途徑。
  • 充分挖掘氣候資源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早在20世紀80年代,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主持的省重點科技項目「平湖小區農業發展整體優化模式研究」,在試驗示範區,與農民群眾共同研發的像「小麥套西瓜間黃豆連晚稻」的四種作物套間連作、魚鴨混養等生態立體農業優化模式,在其設計與優化配置上,就是根據生態經濟學、農業氣象學、作物栽培學等原理,按系統科學方法,合理配置。是以生物生產為主導,充分挖掘氣候資源,力求使得土、水、肥、種等資源互為支撐。
  • 「農創客」翁傑:用「創意」點亮農業 打造浙南最大多肉基地
    從靠助學貸款求學的窮小子到企業負責人;從鎖具加工到打造創意多肉基地;從負債二十多萬到年產值上百萬;80後翁傑用將新奇創意與多肉種植結合,成功打造出浙南最大創意多肉種植基地。 他是如何做到的?又曾遇到哪些困難?這天,記者來到縉雲巖西村「老翁農場」,聽他講講自己的「創業經」。
  • 流星花園鮮花加盟基地花農直供鮮花,加入不怕供不應求
    流星花園鮮花加盟基地花農直供鮮花,加入不怕供不應求。在過去大多數跟流星花園鮮花加盟總部合作的人最後都獲得了成功,既然大家都獲得了成功就說明它的確是一個靠譜的品牌,畢竟不同加盟商本身的特色是不一樣的,有的加盟商有經驗,有的加盟商是創業小白,有的加盟商經濟條件不錯,有的加盟商是想著改變現在拮据的生活狀態。
  • 西安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張杰一行考察上合農業基地建設
    1月11日上午,西安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張杰一行考察上合農業基地建設情況。上合辦常務副主任馬靜首先對張杰一行來訪表示歡迎,並從農業技術培訓、國際合作交流、上合重點項目推進等方面對上合農業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介紹。
  • 農業高效用水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召開「農作物和生態系統對變化...
    本網訊 8月20日至21日,由中國農業水問題研究中心農業高效用水創新引智基地項目(「111」計劃)主辦的農作物和生態系統對變化環境的響應研究和適應性調控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
  • 海南盛大現代農業王俏:基地已開始產業化種植
    人民網海口10月23日電(孟凡盛) 近日,海南盛大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俏做客人民網海南頻道,跟網友分享打造世界熱帶水果基地的故事。據了解,海南世界名優花果示範基地開始出成果的有大概10個品種左右,已經開始產業化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