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助學貸款求學的窮小子到企業負責人;從鎖具加工到打造創意多肉基地;從負債二十多萬到年產值上百萬;80後翁傑用將新奇創意與多肉種植結合,成功打造出浙南最大創意多肉種植基地。
他是如何做到的?又曾遇到哪些困難?這天,記者來到縉雲巖西村「老翁農場」,聽他講講自己的「創業經」。
初始創業成「負翁」
翁傑1989年出生於縉雲縣西部的一座小山村,父母皆務農為生。在翁傑有記憶開始,家裡常常就在到處借錢。印象最深的是,翁傑上初中時,一學期都快結束了,爸媽連學費還沒湊齊。「窮怕了」的翁傑小小年紀就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賺大錢」,讓家裡擺脫貧窮的厄運。
上大學開始,翁傑就積極勤工儉學,送過外賣、當過家教、打過零時工,除了賺零花錢和還助學貸款,時常還往家裡寄點錢。大學畢業時,杭港地鐵招工作人員,念交通運輸專業的翁傑通過層層面試,已被正式錄取。籤合同時,他猶豫了,他仔細思考後感到,朝九晚五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最後他放棄了就業機會,回到了老家縉雲,成為叔叔照明公司的合伙人。
第一次創業經歷並不順利,由於LED節能燈的迅速發展,傳統照明行業發展越來越困難,沒多久,照明公司就倒閉了。之後,翁傑又開始做鎖具加工,每天凌晨三四點卸貨,白天加工,晚上九十點再把加工好的鎖具裝貨運走,一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至今翁傑回憶起這段經歷,仍然心有餘悸。最過分的是,上遊企業常常拖欠加工費。兩次創業下來,他欠下20多萬債務,成了一名「負翁」。
發現多肉新商機
兩次經歷讓翁傑意識到,創業項目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於是他將眼光瞄準了創意花盆。麗水竹子、石頭、樹木很多,根雕技術發達。他就地取材,將竹子劈開、在石頭上鑽洞,做出花盆形狀。不僅如此,他還專門收集別人廢棄的根雕半成品,做成花盆在網上售賣。果然,創意花盆一開始便得到大賣,最火時一天有幾百單。
翁傑有個好朋友是個「多肉迷」,每次翁傑給自家的創意花盆拍照,總會借朋友的多肉當道具。然而不多久翁傑就發現,對多肉感興趣的顧客甚至比買創意花盆的還多。他感到,這一定是個商機。說幹就幹。翁傑將之前廠房改造成多肉種植大棚。為了引種,他在三個月內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尋訪了山東、上海、福建、廣東、雲南等一百多個多肉基地。為了節省費用,他坐火車只買硬座或站票,住三四十塊錢小旅館。很快,第一批兩個多肉大棚已經搭建起來了。然而,由於沒有經驗,第一批六萬多塊錢的貨死掉了大半。
翁傑並沒有洩氣。他堅持種植,不斷探索種植經驗,終於成為了一名「種植達人」。如今的多肉大棚發展到20餘個,大棚裡裝有噴淋、溫控設備,在種植技術上,翁傑探索出了獨家機質配方,含微量元素高,透氣,能夠降低黑腐。用這種機質種出的多肉不僅不容易發病,還長的快,別人90天種出來,他60天就能長成,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發展創意 開闢銷售新渠道
如今走進翁傑多肉大棚,眼見的是品種多樣、高低錯落有致的各種多肉植物,色彩繽紛,欣欣向榮。除了傳統的批發零售渠道,翁傑打破常規,把多肉作為創意元素,打入禮品市場。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他打造的「多肉婚禮」。
今年1月份,他耗費上萬盆多肉植物親自操刀了一場「多肉婚禮」,從新娘頭帶的花環、手捧花,到婚車上的花卉,以及婚禮蛋糕上的裝飾,全部用多肉代替。多肉甚至成為餐盤上的配菜、給賓客回禮。多肉大棚被打造成室外婚禮拍攝地,新人在多肉簇擁下留下最難忘記憶。如今,他用多肉製作的回禮已賣出1000多盆。此外,他還將多肉用於室內裝飾,打造多肉牆繪等。
如今翁傑擁有溫室大棚20多個,佔地30畝,多肉品種600多個,一年銷售額達到200多萬。他說接下來還要繼續開拓多肉創意市場,比如將多肉植物作為公司禮品,在花盆上印上公司logo、二維碼等。此外,他還積極開拓多元化發展,目前他打造了一個陶藝製作基地,顧客可親自製作多個性肉花盆等。翁傑告訴記者,他會堅持把創意融入多肉種植中,爭取打造浙南最大多肉創意種植基地。
連結:
之一:85後農二代李柳萌:臨危受命接管家庭鴨場 科學養殖成致富帶頭人
之二: 「農二代」泮孝球:創新農業生態循環模式 實現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之三:從「器材供應商」到「技術服務商」 胡重九「木木生物」華麗轉身
之四: 梁駿:打造全國最大「鳥巢」垂直農場 實現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型
之五:「農創客」孫靈娟:深耕農業標準化生產 做「工業反哺農業」帶頭人
之六:「農創客」許鑫瀚:科學理念種植三葉青 力做行業技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