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以α、βγ亞基三聚體的形式存在於細胞質膜內側

2021-01-08 小凡料理

G蛋白以α、βγ亞基三聚體的形式存在於細胞質膜內側。α亞基已發現有20餘種,分子量為36~52kd。α亞基具有多個活化位點,其中包括可與受體結合併受其活化調節的部位、與βγ亞基相結合的部位、GDP或GTP結合部位以及與下遊效應分子相互作用的部位等等。α亞基還具有GTP酶活性。α亞基結合GDP時是無活性狀態,而與GTP結合時則為有活性狀態,GTP的水解又使其返回無活性狀態。

G蛋白中的β和γ亞基亦有數種,但不及α亞基種類多。在細胞內,β和γ亞基形成緊密結合的二聚體,只有在蛋白變性條件下方可解離,因此可以認為它們是功能上的單體。βγ亞基的主要作用是與α亞基形成複合體並定位於質膜內側。近年來的研究表明,βγ亞基亦可作用於其下遊效應分子。

G蛋白循環的具體過程可當物理或化學信號刺激受體時,受體活化G蛋白使之發生構象改變。α亞基與GDP的親和力下降,結合的GDP為GTP所取代。α亞基結合了GTP後即與βγ亞基發生解離,成為活化狀態的α亞基。活化了的α亞基此時可以作用於下遊的各種效應分子。這種活化狀態將一直持續到GTP被α亞基自身具有的GTP酶水解為GDP。一旦發生GTP的水解,α亞基又再次與βγ亞基形成複合體,回到靜止狀態,重新接受新的化學信號。

由於G蛋白的種類不同,因此G蛋白可以作用於不同的效應分子,或對同一效應分子進行不同的調節。

相關焦點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細胞如何處理錯誤摺疊G蛋白三聚體β亞基
    G蛋白三聚體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由a、b和g三個亞基構成。由於b亞基具有7個重複的WD結構域形成的螺旋槳狀的空間結構,新合成的Gb需要分子伴侶來對其進行正確的摺疊。而且,Gb需要與Gg形成異源二聚體才能具有穩定的構象並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質複合物。
  • Cell: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活細胞中三聚體G蛋白的活性
    最新IF:43.072、Cell: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活細胞中三聚體G蛋白的活性2020年7月6日,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Mikel Garcia-Marcos研究組在《細胞》雜誌上發表題為「Revealing the Activity of Trimeric G-proteins in Live Cells with a Versatile Biosensor Design
  •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目前所知的偶聯蛋白種類較多,都屬於結構和功能極為類似的一個家族,由於它們都能結合併水解GTP,所以通常稱G蛋白,即鳥苷酸調節蛋白(guanine nucleotide regulatory protein)。   (一)G蛋白的分類   G蛋白的種類已多達40餘種,大多數存在於細胞膜上,由α、β、γ三個不販亞單位構成,總分子量為100kDa左右。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科學家解析蛋白質量控制
    by Nudel for efficient clearance」的文章,提出了Nudel作為動力蛋白調節因子的新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細胞內蛋白質量控制系統在空間上的精細調控。相關成果公布在3月20日《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員,第一作者是朱學良研究組萬奕含。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G蛋白三聚體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由α、β和γ三個亞基構成。
  • 史上最大力度 | 有了GPCR以後,G蛋白不再孤單,4篇Nature同時闡述其複合物結構,中科院藥物所強勢貢獻一篇
    與非活性A1R相比,通過跨膜結構域1和2的移動介導的正構結合位點的細胞外表面處有收縮。在細胞內表面,G蛋白主要通過Gαiα5的C末端的胺基酸與A1R結合,伴隨著A1R跨膜結構域10.5的向外運動。與激動劑結合的β2腎上腺素能受體-Gs-蛋白質複合物的比較顯示,在與其受體結合時,每種G-蛋白質亞型具有不同的取向。
  • 科學家合作解析豬源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冷凍電鏡結構
    冠狀病毒S蛋白都以三聚體形態存在,依據其亞基的排列模式可以分為兩類:交叉排列型(cross-subunit mode)和內嵌排列型(intra-subunit mode),其中前者的代表病毒為:β冠狀病毒和γ冠狀病毒,後者的代表病毒為α冠狀病毒和δ冠狀病毒,SARS-CoV 的S蛋白就屬於典型的內嵌型排列模式。
  • α、β、γ等射線,放射性的一般現象
    自1896年,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在研究雙氧鈾硫酸鉀鹽時,意外發現臨近的被黑紙包裹的感光底板發生曝光後,人類第一次發現放射性物質可以發出肉眼不可見的射線,同時確認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家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的工作機制
    異源三聚體G蛋白主要有四個家族: Gi/o, Gs, Gq/11, G12/13, 它們所介導和調控的細胞質信號級聯反應在哺乳動物細胞功能的各個方面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1-3】。研究發現,單個GPCR可以同時激活一個以上的G蛋白家族,並且具有不同的效率。表現出最高的效率和最快的動力學特性的稱為「初級偶聯」,而表現出較低的效率或較慢的動力學特性的則稱為「次級偶聯」。
  • 重編程人類α和γ胰島細胞可緩解小鼠糖尿病
    Herrera教授及其同事證明來自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供體的人類胰島α和γ細胞在經過重編程之後可以產生響應葡萄糖的胰島素。該研究結果以Diabetes relief in mice by glucosesensing insulin-secreting human α-cells為題以長文形式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為什麼宇宙中有γ射線暴,卻沒有α、β射線暴?
    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α射線通常在恆星內部產生,它釋放出氦-4原子核被稱為α粒子;當大質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鈾或鐳等,當它們發生α衰變時,也會向外釋放α粒子。(β衰變)γ射線是宇宙中最廣泛存在的電磁輻射形式。
  • 凝血酶本質為一種蛋白水解酶,作用於Aα和Bβ鏈上的精-甘肽鍵
    血液凝固的實質是纖維蛋白凝膠的生成,它是血漿中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酶作用下降解為纖維蛋白並聚合成不溶性的網狀結構。纖維蛋白原分子由兩對α鏈、β-鏈及γ-鏈組成,每3條肽鏈(α、β、γ)絞合成索狀,形成兩條索狀肽鏈,在N末端有二硫鍵使態個分子得到穩定。α及β肽鏈的N-端分別有一段16個及14個胺基酸的小肽,稱為纖維肽A及B。因此,纖維蛋白原可寫為(AαBβγ)2(圖10-8)。
  • 【學術筆記】抑制型G蛋白偶聯受體及Gβγ亞基對囊泡釋放的調節
    G protein βγ directly regulates SNARE protein fusion machinery for secretory granule exocytosis. Nature neuroscience 8, 421-425.
  •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宇宙中沒有α、β射線暴卻有γ射線暴?這是為什麼呢?宇宙中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但我們通常只聽說有γ射線暴,這是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決定的。所謂α射線和β射線釋放出來的是粒子,但γ射線發射出來的是光子。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在組織病理學上,AD的特徵是腦中存在細胞外斑塊(Plaques)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 (Neurofibrillary Tangles)。斑塊的主要成分為β-澱粉樣蛋白(Aβ)被認為是重要的AD致病因子。Aβ來源於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APP)通過兩種蛋白酶β-分泌酶(BACE1)和γ-分泌酶產生N和C末端A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