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今天想說一部恐怖片。
自籌備之初,它就因為堪稱豪華的陣容備受關注。
導演,中島哲也。
他的電影作品不多,但幾乎部部都是經典。
最被大眾所熟知的,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和《告白》。
中島哲也
卡司更是爆炸:松隆子、妻夫木聰、黑木華、岡田準一、小松菜奈。
隨便哪一個拎出來,都是能單獨在影視劇裡挑大梁的人物。
再加上這一次是中島哲也首次涉足驅魔這一恐怖題材,說不期待那肯定是假的。
片中的驅魔場面
可電影上映後,口碑卻撲了街。
目前豆瓣4000多人看過,評分6.8,就算作為恐怖片來說,也只能算剛剛及格。
很多網友表示看得一臉懵逼,既沒覺著恐怖,還沒搞清楚劇情。
via lain
但也有人很喜歡,比如我。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算是很好地完成了東西結合。
既有東方恐怖片裡常見的詭異氛圍,也有西方恐怖片裡常見的血漿厲鬼等刺激性場面。
而裡面設置的諸多細節,也同近幾年的恐怖佳作《遺傳厄運》《哭聲》一樣,具有很強的解讀性。
區別只是在於,它的恐怖不在鬼怪,而在人心。
總之,我實在不想你因為評分而錯過這部難得一見的恐怖佳作——
《來了》
來る
※部分圖片可能比較恐怖,請做好心理準備※
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澤村伊智的恐怖小說《邪臨》。
表面上,這是一個有關日本傳說裡的惡靈——魄魕魔作怪的故事。
很小的時候,田原秀樹的玩伴知紗,在某天突然神秘失蹤了。
出事之前,知紗曾在兩人經常玩耍的後山上對他說了一些奇怪的話。
她說自己被"它"叫到名字,馬上就要被帶到大山裡去了,又說秀樹也會被帶走的,因為他是個騙子。
因為這個事情,秀樹總是會夢到知紗口中的"它"來到自家門前,輕輕喊著自己的名字。
後來,他平安長大,也早已忘了玩伴的名字,但這段回憶卻常常以噩夢的形式出現在他腦海裡。
他倒也沒在意,依舊同其他人一樣娶妻生子,並活成了一個眾人眼中愛老婆愛女兒的好男人。
妻夫木聰 飾 秀樹,黑木華 飾 香奈
事情開始變得不對勁,是從他下意識地給女兒取名為知紗開始的。
先是公司同事被他拍了拍肩膀,卻突然鮮血四溢,後來不治而亡。
後又是一天,當秀樹回到家的時候,發現掛在牆上闢邪用的平安符被撕成了稀巴爛,家裡也凌亂得一塌糊塗。
於是,一直以來潛藏著的記憶終於被喚醒。
那個"它",到底還是來了。
但奇怪的是,它要帶走的並不是秀樹,而是秀樹的女兒知紗。
經朋友介紹,他找到靈媒師比嘉姐妹(比嘉真琴和比嘉琴子)幫忙驅魔。
真琴的段位不夠高,只能小打小鬧地驅魔。
琴子則是堪稱日本最強的靈媒師,氣場兩米八的存在。
上:小松菜奈 飾 真琴,下:松隆子 飾 琴子
但正是因為琴子的強大,導致了她的輕敵,從而釀成了不少慘案——
琴子的朋友,能力比她要弱的靈媒師老婆婆,被魄魕魔一招斷手;
秀樹,被魄魕魔用電話假裝成琴子騙到家裡,慘遭腰斬;
秀樹的妻子香奈,最終也難逃一死。
這就算了。
萬萬沒想到,魄魕魔竟然還對真琴動了手。
對於重度妹控琴子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
通過強大的關係網,琴子調來各方力量集結在田原家的公寓樓下,意欲在此和魄魕魔決一死戰...
對於最後部分的驅魔大戰,即使是看過了這麼多電影,我依然得承認——
中島哲也的電影,還是太帥了!
從他的首部長片《夏天的大人們》,小女孩關於"媽媽是蛇妖"的幻想;
到《告白》裡用慢鏡頭、可愛的歌曲配上殘忍至極的畫面;
再到上一部《渴望》裡,對於青少年們嗑藥狂歡的想像。
儘管他的這些特點總是可以用一句"MTV 風格"來概括(中島哲也是拍廣告出身)。
但每一次看到中島哲也的新電影,還是會他那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想像力、色彩敏感度和氛圍製造能力給驚豔到。
截圖出自上文按順序寫到的電影
本片仍然是如此。
關於最後一段驅魔段落,劇組找了各個宗教的專家前來監督驅魔場面的拍攝製作。
靈媒師們所做的法事,跳的舞,念的經,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依據。
所以看起來並不誇張,反倒是儀式感十足。
再加上中島哲也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最後呈現的效果簡直無敵。
無論是準備驅魔前的人馬集結和準備階段,還是魄魕魔和琴子對峙的段落,都充斥著宗教的神秘和導演獨有的酷炫,讓人過目難忘。
唯一的遺憾是,關於琴子和魄魕魔最終決戰的段落,影片並未正面表現,而是以一場血雨從公寓中噴薄而出作為開放性收尾。
基本上,看過的網友有觀感都很一致:三十分鐘的驅魔戲,完全不夠看!
作法打開陰陽兩界之門,迎接魄魕魔
琴子念鎮魂咒,喝退邪魔
影片並未明確交代此戰誰勝誰負,琴子狀況如何
其實,如果就這麼拍,我想這部電影也會成為一部觀感極佳的純粹驅魔片。
但中島哲也沒那麼安分。
有些導演,來什麼拍什麼,跟著片子的類型走。
有些導演,拍來拍去似乎總在拍同一部電影。
他正是屬於後者。
變化肯定是有的。
以《告白》為分界線,在此之前他的作品主色調往往是明豔的,內容裡也有一些溫暖的地方(《夏天的大人們》《美麗的星期天》《下妻物語》《帕高與魔法繪本》《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在這之後,除了作品主色調變為清冷之外,內容基本上也變得更加陰暗,暴力血腥場面一點都不含糊(《告白》《渴望》《來了》)。
上:《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下:《渴望》
但對於社會問題、人性善惡的關注與批判,一直是他電影裡亙古不變的母題。
具體一點就是:逃避現實、校園暴力、流行文化(常常表現為電視機)、人性的善惡、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
在《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窮其一生想要獲得關愛,卻一次次被拋棄,被打倒,最終孤獨死去。
而這一切不幸的開始,都源自於她從小就遭受父親的冷落。
在《告白》裡,學生從小被母親拋棄。
為了博得母親的關注,想要製造個大新聞,於是殺了老師的女兒。
但這個老師卻不是個好欺負的角色。
她又反過來私自報復學生,還是那種殺人誅心的報復:讓學生自己害死了自己的母親。
《告白》結尾這一幕是很多人的陰影
※下文涉及有反轉的劇透※
而《來了》,依然延續了上述兩個例子裡的共有母題——
父母的缺席。
表面上,田園一家是標準的模範家庭,秀樹還專門建了一個分享自己育兒經驗的博客,粉絲眾多。
在博客上,他是顧家的好奶爸。
但也僅僅只限於博客上。
前文介紹到的劇情,是以秀樹的視角展開的,即影片的第一幕。
在第二幕,影片是以妻子香奈為視角重新敘述了這個家庭,秀樹的形象也得以完整。
實際上,因為沉迷於在博客上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秀樹一直對妻子和女兒不管不顧。
女兒受傷摔倒,他連扶都懶得扶。
而這樣的喪偶式育兒讓香奈不堪重負,以至於她也開始對女兒大吼大叫,甚至產生了希望女兒消失的可怕想法。
苦的是孩子。
沒有父母陪她玩,她就引來魄魕魔陪她玩。
從影片結尾驅魔大戰中出現的兒童幻影來看,魄魕魔代表的應該就是像知紗一樣遭受虐待或冷落的孩童怨靈。
因為遭遇相同,所以相互吸引。
你沒看錯,驅魔大軍裡還有科學小組
秀樹兒時的玩伴也是如此。
片中不止一次暗示,她曾遭到父母的虐待。
所以魄魕魔來帶走了她,或者也有可能是帶走了她的怨靈。
正是父母的缺席甚至虐待,造就了魄魕魔。
如果就加這一層主題,其實也還好,觀眾仍然很容易能理解。
可導演多走了一步——
他還加了一層關於"人性裡那些無意識的惡"的主題探討。
借用琴子的話:孩子們有時候會強烈地被死亡吸引住。
而與之相匹配的畫面是,秀樹正和知紗在森林裡開心地踩蟲子玩,以及他們好奇地看著床上插著氧氣管的祖父。
已經再明顯不過了。
雖然沒有實施,但他們應該是有過拔掉氧氣管的想法
而失蹤的女孩兒之所以稱秀樹是騙子,很可能就是因為秀樹明知她的情況,卻選擇了保持沉默。
與其說他隨著時間忘了女孩兒的名字,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封閉了這段記憶。
那就是他身為"騙子"的證據。
那是另一種人性之惡,即欺騙與懦弱。
在電影裡,這些都是沒有明說出來的。
根據片中給出的種種線索,我這不能算亂猜。
但說到底,還是在猜。
這也是影片之所以在豆瓣只有6.8分的緣故。
想講的太多,而講出來的太少。
設置了太多留白和似是而非的隱喻,導致電影的整體表達顯得有些混亂。
其實是個挺簡單的事兒。
因為小孩子是沒有善惡觀的。
放在社會規範下來看,孩子天性裡的"惡"可以通過後天被改變。
除了學校的教導外,父母的言傳身教同樣十分重要。
缺了父母的引導,或者說長期在不健康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就墮入"惡"的深淵(比如自私、暴戾)。
到知紗這裡,就成了殺人。
而關鍵在於,她並不認為自己在作惡。
琴子在驅魔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把知紗連同魄魕魔一起送回異界,因為兩者的聯結已經太深。
這似乎正意味著,當孩子的這種狀態已經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已經很難再回歸到正常(人界)了。
這一點,在影片結尾也似乎有體現。
故事的結局看似圓滿。
由三觀和心理都還算正常的真琴和男友救下知紗,並決定撫養。
知紗也好像回歸了正常。
但詭異的是,導演在最後的最後插了一段知紗所做的"蛋包飯之夢"。
本來,知紗最喜歡吃的就是蛋包飯。
浩劫過後,夢到蛋包飯再正常不過。
但你仔細看。
這如血一般的番茄醬,如山一般的蛋包飯,如樹林一般的花菜。
知紗還在歡快地唱著:玩具和老師都是蛋包飯。
還記得嗎?
秀樹的玩伴知紗,說過"它"要帶自己回山裡了。
這個潛意識裡的夢,說的是蛋包飯,也可能是血與山。
而真琴通過窺探意識的方式看到這個夢之後,笑了,一旁的男友也笑著說了一句:什麼玩意啊。
拯救了知紗的他們,卻並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問題——
那份惡,已經深深植入了知紗的潛意識裡。
他們救下的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已經初具雛形,只待長大的惡魔?
這是一個光明的結尾,還是一個暗黑的結尾?
全在於你自己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