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戰爭的地方就有傷亡,這是戰爭最為殘酷的地方。有很多知名的戰爭學家都表示,一場戰爭下來,其實是一場兩敗俱傷。即便是看似獲勝的一方,但實際上也是付出極大代價的,包括人員傷亡、物資損耗,以及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影響。
對於資料裡羅大眾來講,其實最為關心的當然還是人的生命。畢竟經濟可以再建設,物資可以再生產,政治關係可以再修復,可人的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沒有重生的可能。所以長期以來,各國都在致力於尋求一種方式,儘可能地降低戰場傷亡。
現代戰爭,相較於冷兵器時代,戰場傷亡率的確已經是下降太多了。大面積人與人正面衝突少了,大多數現代武器是通過遠程或超視距作戰方式,武器威力強大,但通常都是針對敵方高價值目標實施打擊,目的是讓敵軍喪失戰鬥能力,而非要打死多目標敵人。
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戰場傷亡,不過現代戰場上的官兵,皆為軍隊寶貴財富,能培養成材都不容易,所以如果能夠讓他們遠離戰場,不去執行那些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自然就能更好地保存己方力量,所以這個時候「戰爭機器人」就開始登場。
據相關消息,在敘利亞戰場上,俄羅斯軍隊已經開始使用「戰爭機器人」,其將三臺履帶式機器人及四臺輪式機器人編成小分隊,再以三架無人機相配合,開始了對敘利亞叛軍基地發起攻擊。整個打擊過程僅耗時二十分鐘就宣告勝利。
從戰爭結果來看,俄羅斯叛軍是死的死、傷的傷、而俄羅斯這邊卻幾乎毫無損失大獲全勝。這樣全新戰鬥模式,可以說是不用一兵一卒,就將敵軍打得滿地找牙。所以說戰爭機器改寫現代戰場,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從俄羅斯投入到戰場上的「戰爭機器人」這一塊來看,人工智慧改寫現代戰爭規則,已成事實。因而中美俄這樣的軍事大國都開始布局人工智慧。
畢竟「戰爭機器人」既能避免戰場人員傷亡,而且在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到來的當下,它是可以避免兵源匱乏所帶來的軍隊無兵可徵之尷尬。
中國在無人機領域已經做得風生水起,相信在戰爭機器人方向上,也正在積蓄力量,畢竟未戰爭定會朝這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