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不能停!淋巴瘤不見了,仍要按計劃化療

2020-12-05 騰訊網

      近年來,淋巴瘤對大眾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新聞聯播》主持人羅京、《情深深雨濛濛》中的「方瑜」李鈺,《滾蛋吧!腫瘤君》作者、漫畫家熊頓……眾多名人都因為淋巴瘤而離開了人世,引發社會關注。

      近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江蘇省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腫瘤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辦,江蘇省腫瘤防治研究所、江蘇省腫瘤醫院承辦的「2019年全國淋巴瘤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南京淋巴瘤紫金論論壇」在南京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名醫生參加會議,共襄難治性淋巴瘤診治經驗。中國抗癌協會臨床化療專業委員候任主委、江蘇省腫瘤醫院院長馮繼鋒教授介紹,多數淋巴瘤對治療很敏感,但有些患者復發很快,推進規範化多學科診療,減少復發難治性淋巴瘤產生,就非常重要。

淋巴瘤治療見效快,但復發也多

      儘管不帶癌字,但淋巴瘤卻是名副其實的「癌症」。「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結及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他們又分出很多不同的亞型,特別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有七八十種之多,淋巴瘤的複雜程度遠超過人們想像。有的亞型預後較好,有的則發展特別快。」 馮繼鋒教授介紹,多數淋巴瘤有個特點是對治療很敏感,一旦用上化療藥物之後,瘤子縮小很快,但有些病人治療結束後會很快復發,這與淋巴瘤本身的特性有關。

      初始採用標準方案治療的淋巴瘤患者未達到完全緩解;或達到完全緩解後復發;治療中無效或進展和經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後復發,即考慮為「復發難治性淋巴瘤」。

腫瘤消失後,原計劃的化療仍要繼續

      「臨床上我們會遇到一些患者,可能2-4個周期之後,原本的腫塊就已經摸不見了,甚至在CT檢查上也顯示不出來。這時候醫生通常仍然會要求患者按照原來的計劃,接受6個甚至更多周期的治療。」 馮繼鋒教授表示,患者有可能會不理解,覺得醫生是不是過度治療,明明瘤子已經不見了,再接受那麼多周期的化療,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多餘的傷害呢?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按計劃完成的治療周期是最大限度殺滅腫瘤細胞,肉眼觀察到的消失並不代表細胞或分子水平上的消失,緩解的深度與治癒率有明顯相關性。

      高強度化療也是淋巴瘤規範化治療的一個要點,藥要用足,為的就是避免過早復發,成為「難治性淋巴瘤」。兩個病情類似的患者,一個接受正規治療後病情好轉,一個治療不規範復發成為難治性淋巴瘤,後者的生存期可能直接「打對摺」。

      40多歲的張女士(化名)患上了原發縱隔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一年前來到江蘇省腫瘤醫院淋巴瘤病區馮繼鋒教授處治療,經規範治療四個療程後,張女士胸悶咳嗽等症狀逐漸消失,CT檢查縱隔腫塊從6CM縮小到2CM,治療效果明顯。醫生要求她繼續完成後面兩個療程的化療,她擔心化療的副作用大,轉而選擇了中藥治療。四個月後再複查,縱隔腫塊很快長大了,醫生判斷為腫瘤復發。她接受了強化的解救方案和放療,病情雖有所緩解,但是馮教授判斷她的預後卻不樂觀。張女士所患的淋巴瘤,經規範治療後,總體五年生存率可達80-90%;但她因為沒有完成規範的化療,復發後再治療效果則大打折扣,五年生存率僅為10-20%。張女士可能還要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和免疫治療,療程遠比第一次治療複雜漫長,但總體預後卻差得多。

      「這也是腫瘤治療和其他疾病治療的不同之處。」 馮繼鋒教授告訴記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初次診療方案如果不合適,可以再換一家醫院、換一個醫生繼續治療,病情也可以控制很好,但腫瘤患者很少有這種「二次機會」,初診的方案是否合適,與生存期正相關。「這也是現階段我們強調要到專科醫院、請專科醫生拿方案的原因。推進國內淋巴瘤治療的規範化、多學科、同質化治療水平,才能讓更多患者普遍受益。」

醫生提醒:無痛的淋巴結腫大,要小心

      省腫瘤醫院淋巴瘤病區主任、吳劍秋主任醫師介紹,我國目前淋巴瘤的發病率大約為十萬分之六,比歐美要低,但五年生存期大約40%,也同樣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與地區。目前城市居民淋巴瘤的發病率要高於農村,與環境因素、工作壓力、體檢普及程度等都有關係。

    吳劍秋主任介紹,淋巴細胞既可以在它的出生地(胸腺、骨髓)發生惡變,也可以在其他臟器,比如淋巴結、脾、扁桃體及胃、腸等全身其他組織和器官的淋巴組織出現變化。通過臨床檢查、病理活檢、影像評估等綜合分析,80%-90%的淋巴瘤可以被正確識別出來。但對患者來說,發現淋巴瘤的早期症狀並不容易。淋巴瘤初起時症狀很隱匿,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還可能伴發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症狀,特異性不強,特別容易和其他良性疾病混淆。吳主任收治的病人,很多頸部惡性淋巴瘤的患者之前都被誤診為淋巴結炎或是淋巴結核,對應治療後腫瘤進行性長大才來腫瘤醫院確診;而有些胃部不適、噁心、腹脹、納差的患者,被當作慢性胃炎治療一段時間後症狀持續加重,才被確診為胃惡淋。有經驗的腫瘤專科醫生會在第一時間,建議患者做活檢通過病理來確診。

不過,也沒有必要對所有的淋巴結腫大感到害怕。摸得著的淋巴結腫大,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淋巴瘤。吳主任告訴記者,炎症和結核也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但對症治療後淋巴結沒有消失而繼續腫大或部分消失後再度腫大,按壓沒有痛感,這時就要高度懷疑淋巴瘤,儘早就診。此外,兒童或青少年因為免疫系統的不成熟,本身也可能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的淋巴結腫大,但大多數屬於生理現象,並不需要特別處理。家長既要重視,排除後也不需要過分擔心。

通訊員 胥林花 周威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楊彥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醫在身邊|淋巴瘤化療出現不良反應?中醫調理顯功效!
    對於非霍奇金淋巴瘤,也是採用化療為主,結合放療的綜合治療模式,每一亞型的化療方案有所不同。除化療外,生物治療以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也有著不錯的療效。代喜平主任指出,化療作為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其作用和功效是有目共睹的,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專業的醫生也會採用合適的方式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採取對應的措施一一破解:1.化療後產生的胃腸道不良反應,可對症預防或治療,使用止嘔藥、促消化藥、止瀉劑、通便藥等;2.補充營養
  • 慈銘體檢被質疑漏診淋巴瘤,29歲小夥一年放化療27次求生
    甲氨蝶呤是癌症患者的救命藥,但副作用也讓癌症患者異常痛苦。其主要副作用有噁心、嘔吐、腹瀉、肝功能損害、口腔潰瘍、肺炎等。「每次用藥都會噁心、嘔吐。藥水進入身體後沒法排出來,腳和腿是腫的,需要醫生使用利尿劑幫助排出水分。」第一次化療一直在掛水,打完藥幾天後不吐了,段宇飛覺得化療不過如此。
  • 如何讓化療不再成為淋巴瘤治療後的殺手
    淋巴瘤治療方法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化療,但是化療是不是就是這樣無敵?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化療能做到藥到病除,那癌症也就不會有「不治之症」的稱號。之所以化療被患者排斥並不在於治療癌症的效果而在於其本身的副作用。正因如此,緩解副作用的藥物如人參皂苷Rh2也開始被廣泛關注。
  • 深圳醫院用CAR-T法同時治癒淋巴瘤和紅斑狼瘡,患者重獲新生
    40歲王女士,患系統性紅斑狼瘡已有20年,每天都需要服用激素等藥物控制病情,而且不能停藥,她嘗試過停藥,但每次換來的只是病情加重王女士剛40歲出頭,接受不了「不治療就只能一直坐輪椅」,醫生建議她化療,但她在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是就試過化療,那種藥物的副作用讓她不敢再次重複,所以她拒絕了。王女士的家人四處打聽可以不用化療的治療方法, 親戚推薦她去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看診。她考慮很久,最後在8月中旬來到北京大學深圳醫院。
  • 中國濾泡性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_濾泡性淋巴瘤_FL_治療指南_醫脈通
    根據WHO 淋巴瘤分類方法,FL 進一步可以分為1~3級。1 級:每個高倍鏡視野內中心母細胞個數0~5 個;2 級:每個高倍鏡視野內中心母細胞個數6~15 個;3 級:每個高倍鏡視野內中心母細胞個數>15 個,其中,仍保留少數中心細胞者為3a 級,成片中心母細胞浸潤,不見中心細胞者為3b級。
  • 兒童B細胞淋巴瘤存活率再提升!「無藥可用」時,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於淋巴結及其他器官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兒童白血病和腦瘤。在兒童中,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是一種侵襲性很強、進展很快的血液腫瘤,大多數病例屬於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  強化化療方案的應用,已將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癒率從1970年代的30%提高到1990年代的85%。
  • 中樞淋巴瘤化療效果理想(醫說新語)
    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瘤是一種罕見的原發於顱內或脊髓的惡性淋巴瘤。以往手術是治療該淋巴瘤的主要手段,但手術風險大、術後復發率高;放療雖然能延長患者生存期,但接受放療的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較易出現遲發性神經毒性不良反應,表現為腦功能失調、進展性痴呆、尿失禁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 為啥淋巴瘤患者,寧願不治也不願做化療?專家不再隱瞞,說出原因
    淋巴瘤的惡性程度還是很高的,在患者查出淋巴瘤後,為了控制病情,通常會選擇化療來殺死癌細胞。早期的時候就發現了淋巴瘤,在積極治療的情況下,治癒率還是很高的。不過,有的淋巴癌患者寧願不治療,也不想做化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為什麼系統聯合化療後皮膚T細胞淋巴瘤易復發且加重?
    為什麼系統聯合化療後皮膚T細胞淋巴瘤易復發且加重?(CHOP方案)促進了皮膚T細胞淋巴瘤(CTCL)中缺氧誘導因子(HIF-1α)介導的糖酵解途徑和IL-17F通路的激活,通過HIF-1α抑制劑可以逆轉上述過程,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既揭示了化療不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機制,又提出了潛在的治療方法。
  • TKI治療慢性髓系白血病停藥研究的進展
    已有研究證明羥基脲雖然可以改善血象、緩解症狀,但不能使血液學和分子學得到改善,不能阻止疾病進一步進展。幹擾素-α治療CML雖然能使患者獲得血液學緩解、抑制Ph 陽性腫瘤細胞的克隆、延緩疾病進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幹擾素-α 的毒副作用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復發率較高,現已不作為一線治療藥物。
  • 出國看病 她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怎樣被控制?
    後來陸續出現了發熱、盜汗的現象,一直忙於生意以為是抵抗力下降,在當地醫院給予了抗感染等治療仍不見好轉。隨後在丈夫的敦促下來到北京協和醫院。經過病理活檢,確診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III期。  隨後我們前往了中國治療淋巴瘤最好的醫院天津血研所,在苦等床位兩星期,終於託人住進了醫院。隨後醫生給予了R-CHOP化療方案。
  • 淋巴瘤能治好嗎?化療反應最強烈有幾天?
    淋巴癌也稱淋巴瘤,淋巴細胞發生了惡變即稱為淋巴癌,是我國常見的十大惡性腫瘤之一。淋巴瘤早期的治療通常不需做手術,主要依賴於化療或放療。對於中晚期患者,可採用加大化療的強度及隨後的幹細胞移植方法來提高腫瘤細胞的殺傷率和疾病的治療成功率。
  • 越化療越虛弱,化療到底要不要做?
    惡性腫瘤治療一般採取的主流方式是:手術、放療和化療,但是對於化療很多患者存在一定的誤解。聽到醫生要進行化療治療,認為化療不僅不能救命,甚至還是催命符。很多腫瘤患者家屬的口頭禪往往是,「我聽說某某化療前,能吃能睡和平常人一樣,聽了醫生的話,化療後人變的面黃肌瘦,三個月人就沒了,千萬不能化療,醫院是坑人。」這種言論是對的嗎,為什麼越化療越虛弱?今天,我們就來論證一下,化療到底要不要做? 化療是什麼? 我們先要明白化療是什麼。
  • 淋巴瘤治療:彎道超車的新一代BTK抑制劑,到底好在哪?
    一般來說,淋巴瘤有較好的治療效果,5年生存率在美國能達到70%,但是對於MCL這種特殊的淋巴瘤亞型,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是晚期,對常規的化療方案療效不好,只有少數病人達到完全緩解,5年生存率不到50%。 2. 什麼是BTK抑制劑?
  • 專家告訴你:肺癌治療要用的「O藥」和「K藥」到底是個啥?
    經常有朋友或者家屬諮詢:聽說肺癌新出了2個「靈丹妙藥」叫什麼「O藥和K藥」,它是個啥玩意兒嘛?到底好不好?我的XXX得了肺癌,能不能治好嘛?一個療程要花多少錢?國產的好還是進口的好?藥到底資不資格?
  • 得了癌症要做化療嗎?腫瘤大夫說,這4類人千萬別化療,得不償失
    得了癌症要做化療嗎?許多人在得知患癌後,就已經萬念俱灰,愁得茶飯不思,以淚洗面,怎麼辦?大夫說,想活下去就得治療。那麼,得了癌症要化療嗎?化療,一直都是常見的和不可缺少的癌症治療方法。當然,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認化療在近幾十年來取得的一些成績,事實上,化療挽救過許多人的生命。臨床上很多類型的癌症都對化療敏感,治療效果顯著,比如淋巴瘤、白血病等造血系統惡性腫瘤,以及乳腺癌、胃腸腫瘤、肺癌、生殖系統腫瘤等實體腫瘤。
  • PD-1 抑制劑給藥前,為什麼不讓用糖皮質激素?
    PD-1 抑制劑給藥前, 是否能用糖皮質激素? 據報導,基線時使用類固醇(潑尼松 ≥ 10 mg/d),可能影響療效、降低生存獲益。目前雖不能明確療效變差是否與使用皮質類固醇直接相關,仍建議在開始免疫治療時謹慎使用皮質類固醇。
  • 掌握這7點,輕鬆應對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症
    但目前CIT一級預防的適用人群、時機及最佳給藥方式尚未明確。 02 CIT的二級預防(臨床前期預防) 針對上一個化療周期發生過3級及以上嚴重血小板減少的患者,為保證後續化療順利進行,可在本周期化療後預防性使用血小板生長因子,以保證化療按時足量進行,避免化療藥物減量或延遲。
  • 深圳醫院用細胞免疫療法同時治好淋巴瘤和紅斑狼瘡
    同時患上兩種難治疾病外地女子赴深圳求醫20多年前,正值青春年華的王芳芳患了系統性紅斑狼瘡,從那時起,她每天都要靠服用激素等藥物來控制病情。儘管多次嘗試停藥,但每次停藥都會使病情加重,長期的藥物副作用導致其出現多種併發症,如體型發胖、脫髮、骨質疏鬆,她一直期盼著有一天能不用再吃藥。
  • ...全國白血病·淋巴瘤會議│白鷗教授:套細胞淋巴瘤新靶向藥物進展
    中華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白血病·淋巴瘤學術會議在哈爾濱盛大召開,在淋巴瘤專場上,來自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的白鷗教授對套細胞淋巴瘤治療演進與新靶向治療進展進行了精彩報導,醫脈通簡要整理如下:套細胞淋巴瘤研究發現,R-HyerCVAD,R-CHOP/R-DHAP和R-CHOP+HDAraC等方案可延長年輕患者的PFS和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