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3 0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沈小雁 袁勇勇 上海瑞金醫院皮膚科
缺氧誘導因子
瑞金醫院皮膚科最新研究發現系統性聯合化療(CHOP方案)促進了皮膚T細胞淋巴瘤(CTCL)中缺氧誘導因子(HIF-1α)介導的糖酵解途徑和IL-17F通路的激活,通過HIF-1α抑制劑可以逆轉上述過程,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既揭示了化療不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機制,又提出了潛在的治療方法。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Experimental Dermatology發表,王博博士和李可嘉主治醫師並列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沈小雁副主任醫師和鄭捷教授。
皮膚T細胞淋巴瘤
皮膚T細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oma,CTCL)是一種原發於皮膚的T細胞來源的腫瘤。30年來針對CTCL多採用CHOP聯合化療方案,化療後迅速見效但腫瘤常在短期內復發且加重。瑞金醫院皮膚科鄭捷教授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非化療」方法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中的最常見類型——蕈樣肉芽腫(蕈樣黴菌病,MF),取得了較化療更長的緩解期和生存期。「非化療」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將該腫瘤性疾病作為炎症性疾病對待,成功借鑑了炎症性皮膚病的「控炎」方式,從而有效「控瘤」,顯示「炎症」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化療後腫瘤容易復發,每次復發在腫瘤細胞侵襲性生長加速的同時都加重了皮膚及各個系統的炎症反應,最終導致患者死亡。化療在加劇腫瘤細胞的侵襲性生長及炎症發生中起了什麼作用,炎症反應又是如何產生的?
腫瘤細胞通常利用糖酵解作為能量代謝的主要來源,從而獲得更高的糖分解能力而促進腫瘤細胞自身的增殖,抑制糖酵解途徑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在糖酵解的條件下T細胞更傾向呈現Th17表型,產生白介素17(IL-17),而Th17細胞有促進腫瘤生長的作用。瑞金醫院皮膚科皮膚淋巴瘤團隊在鄭捷教授的指導下,經過近十年探索,發現化療可以誘發CTCL腫瘤細胞糖酵解途徑的活化,糖酵解通路關鍵酶的表達增強,IL-17F表達增加,表明化療後糖酵解通路的激活與腫瘤復發增殖有關;同時腫瘤細胞在糖酵解激活後呈現Th17表型與Stat3/RORγt通路有關,而Stat3的活化影響CTCL的凋亡。此項研究進一步發現,HIF-1α即缺氧誘導因子,是調控化療後CTCL腫瘤細胞能量代謝變化和炎症因子釋放的關鍵因子,HIF-1α抑制劑可以抑制糖酵解途徑和stat3/IL-17F,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
該研究首次從能量代謝和炎症因子的角度研究了化療後CTCL糖酵解途徑的激活以及Stat3/IL-17F軸的活化,揭示了化療後CTCL再次增殖與不易凋亡的機制,並且首次發現了上述過程受HIF-1α調控,HIF-1α抑制劑可以有效抑制糖酵解和IL-17F通路,阻斷HIF-1α介導的通路有可能成為一種潛在CTCL的治療方法。
作者:沈小雁 袁勇勇
原標題:《為什麼系統聯合化療後皮膚T細胞淋巴瘤易復發且加重?—瑞金醫院皮膚科發現缺氧誘導因子(HIF-1α)調控化療後腫瘤細胞增殖》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