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B細胞淋巴瘤存活率再提升!「無藥可用」時,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2020-12-07 聊城大眾網

  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於淋巴結及其他器官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兒童白血病和腦瘤。在兒童中,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通常是一種侵襲性很強、進展很快的血液腫瘤,大多數病例屬於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

  強化化療方案的應用,已將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癒率從1970年代的30%提高到1990年代的85%。這種方案使用大劑量的抗癌藥物,持續治療數月。然而,強化化療也可能導致治療相關的死亡的增加。為進一步改善治療結果,研究人員亟需尋找化療以外有效的低毒性療法。

  美國科羅拉多州兒童醫院託馬斯·格羅斯(Thomas Gross)醫學博士說:「利妥昔單抗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早期的研究已表明,化療聯合利妥昔單抗可以延長成人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壽命。」

  為了招募到足夠多的B細胞淋巴瘤患兒參與大規模臨床試驗,嚴格測試化療聯合利妥昔單抗方案的潛在益處,格羅斯博士團隊開展了一項覆蓋北美、歐洲、亞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共10幾個國家的合作臨床研究項目。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標準的強化化療方案或相同的化療方案加6劑量利妥昔單抗。

  01存活率從85%升到95%

  研究人員原本計劃招募約600名患者參與這項研究。然而,在只登記了328名2-17歲的患兒後,由於患者數據中期分析已顯示利妥昔單抗獲益顯著,所以這項研究提前終止了。這意味著,試驗無需再進行隨機對照了,所有未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的兒童均被允許接受治療。

  在328名隨機分配只接受化療或化療聯合利妥昔單抗的患者中,有287人(近90%)患伯基特淋巴瘤。開始治療3年後,單純化療組的無事件生存率為82%,化療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組的無事件生存率為94%。(無事件生存是指患者沒有出現任何癌症復發或惡化的跡象,或發生第二原發癌症,或因任何原因死亡)

  單純化療組的患者3年存活率為87%,化療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組的患者存活率為95%。NCI癌症治療評估項目馬爾科姆·史密斯(Malcolm Smith)醫學博士說:「患有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的患兒,若能存活3年而沒有復發,通常就被認為是臨床治癒了。新的治療方案對患有這種惡性淋巴瘤的兒童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達到95%的存活率,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結果。」

  在單純化療組和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組,嚴重副作用(如感染和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發生率分別為24%和33%。每組有3名患者死於與治療有關的影響。但史密斯博士說:「大多數孩子都能耐受這種治療,而且大多數副作用是可逆的。」

  「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的兒童在治療期間感染率更高,但醫生有辦法成功地應對。」格羅斯博士說,「由於利妥昔單抗不僅會攻擊腫瘤B細胞,也會攻擊正常B細胞,因此,長期對這些患兒進行跟蹤隨訪,以確保他們的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功能也至關重要。」

  這項由NCI支持的兒童腫瘤組和歐洲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組領導的國際研究結果,為新診斷為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伯基特淋巴瘤)的兒童和年少年建立了一種新的治療標準。可以想像,利妥昔單抗聯合療法將大大減少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兒的化療毒性。

  此外,儘管化療聯合利妥昔單抗的治癒率很高,但還是有5%的患兒未能治癒,他們也亟需新的治療方法。因為一旦疾病復發,他們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02「無藥可用」時,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針對這些治療陷入絕境的患者,「單突變-單藥物」的常規模式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治療需求。醫生一般只會在挽救性治療中嘗試標籤外療法。

  而好醫友腫瘤治療應答指數(TRI)基於多項數據的個性化患者疾病模型的廣泛生物模擬而產生,揭示了所有通路及相互級聯反應,為患者提供了明確的治療方向。

  好醫友TRI可以讓醫生和患者「化被動為主動」,對腫瘤的難治性有更清晰的了解,掌握患者對所有可選藥物的反應情況,並為新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明確依據。

  好醫友TRI在血液腫瘤的檢測平均臨床一致性高達90%,相關試驗結果發表在ASCO、ASH等權威行業會議上。

  好醫友進入中國一年多來,已攜手國內數十家三甲醫院,讓包括兒童B細胞淋巴瘤患者在內的數百名腫瘤患者受益,獲得有效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免責聲明:本文為網絡轉載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兒童和青少年侵襲性成熟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診療專家共識
    成熟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佔兒童和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50%~60%。以伯基特淋巴瘤(BL)/白血病(B‐AL)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最為常見。現今高侵襲的兒童和青少年成熟B‐NHL已經成為可治癒性兒童腫瘤性疾病。
  • 兒童復發/難治性侵襲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療法
    目前,許多針對成人R/R B-NHL的新療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大部分是在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進行,其結果令人鼓舞。由於多種原因,新藥難以在兒科人群中進行測試。R/R BNHL患者中兒童人數較少,這限制了獲得一致結果的可能性,並且需要特殊的研究設計和後勤保障。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藥物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非霍奇金...
    除輸注相關反應外,無ID~IV級藥物相關不良反應。fatumumab是全人源化抗CD20單抗,對於利妥昔單抗敏感和耐藥的淋巴瘤細胞,其毒副作用均強於利妥昔單抗。已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氟達拉濱和阿侖珠單抗治療無效的頑固性4曼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 CD30陽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現狀
    多項研究表明,BV單藥或聯合免疫治療在HL患者中顯示出高緩解率,及去化療的優勢。那麼CD30陽性的B細胞淋巴瘤治療現狀如何?CD30陽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探索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見的淋巴瘤亞型,具有高度侵襲性。
  • CD19-CART技術在B細胞淋巴瘤及白血病中的應用進展
    近10多年來,淋巴系統腫瘤的臨床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抗CD20單抗廣泛應用於CD20陽性的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取得良好的療效,已經成為臨床一線用藥。但是,由於淋巴瘤和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細胞表面往往僅有CD19抗原,美羅華一類的抗CD20抗體對其無明顯治療作用,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來提高淋巴瘤和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癒率。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靶向治療進展_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_基因表達...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侵襲性淋巴瘤,佔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Gerecitano等報導BCL2抑制劑ABT-199(Venetoclax)單藥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研究,34例DLBCL中5例(15%)有效,7例DLBCL-RT中3例有效。SvendeVos等報導了ABT-199聯合BR方案(苯達莫斯汀+利妥昔單抗)治療復發/難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單臂、多中心、仍在進行的I期臨床研究,13例DLBCL病例6例(46%)有效,2例穩定。
  • 美科學家重新分類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新華社華盛頓4月14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發表的報告中說,他們在分子水平上對一種常見的惡性淋巴腫瘤重新進行了分類,新分類有望為這種疾病的預後和個性化治療提供幫助。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按基因分型不同,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分為4種,部分解釋了為何某種療法對一部分患者有療效,對另一部分無效。他們在最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成果。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新進展
    (DLBCL)是一種高度異質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現為瀰漫結構、成熟B細胞表型以及大細胞形態,伴隨有多個亞型和遺傳圖譜。基因表達譜技術的發展幫助我們更好地判定DLBCL的細胞來源,這些研究使我們了解了淋巴瘤發病機制以及分類系統。不同的原發部位也會影響疾病分型,如原發性縱隔B細胞淋巴瘤,原發性皮膚腿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DLBCL-LT)以及原發中樞神經系統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PCNS-DLBCL)。
  • 小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
    五位大咖: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向紅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孫璐教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郭凌川教授、南京鼓樓醫院樊祥山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王震教授在線直播,吸引了3千餘名觀眾在線觀看,直播時長近4小時,為廣大病理科醫生帶來了一場淋巴瘤病理學習與交流的學術盛宴。
  • 吉利德Yescarta獲加拿大衛生部批准 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
    B細胞淋巴瘤(HGBL),以及源於濾泡性淋巴瘤(FL)的DLBCL(即轉化型FL,TFL)。該藥不適用於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的治療。Yescarta將由吉利德旗下公司Kite製藥公司生產。在ZUMA-1臨床研究中,Yescarta的製造成功率為99%,平均製造周期為17天。Yescarta的獲批,是基於關鍵性臨床研究ZUMA-1的積極數據。
  •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進展(上)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近年在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迅速
  • 全球首款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的CAR-T細胞療法亮相進博會
    11月9日,在第三屆進博會上,美國Kite Pharma(吉利德科學旗下公司)攜手復星,展示了全球首款獲批用於治療大B細胞淋巴瘤的CAR-T細胞療法「YESCARTA」,這一療法目前已經向中國國家藥監部門提交上市申請,並被納入優先審評。
  • 漳州「春蕾安全員」機制:變被動受案為主動維權 守護困境兒童安全
    人民網漳州11月18日電(蘇海森)「『春蕾安全員』機制主要通過創新全覆蓋維權隊伍變被動受理為主動保護、創新立體化維權機制變就案辦案為全鏈條保護、創新多元化維權網絡變單項監督為多維保護的『三新三變』模式來運行。」11月17日,漳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秀強如是解碼「春蕾安全員」機制。
  • 霍奇金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
    五位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朱雄增教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劉慧教授、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新霞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羅東蘭教授、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妙俠教授在線直播,吸引了一千餘名觀眾在線觀看,直播時長達3小時餘,為廣大病理科醫生帶來了一場淋巴瘤病理學習與交流的學術盛宴。
  • 「疫時尋理」| 侵襲性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第一期)
    遠程病理專家診斷意見:(扁桃體)淋巴組織增生明顯,原有結構完全破壞,主要為瀰漫增生的大淋巴樣細胞,異型明顯,可見塊狀染色質,核分裂多見,背景呈星空現象,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分子分型傾向非生發中心型,此例腫瘤BCL2、MYC表達比例較高,符合了「雙表達」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建議必要時進一步進行p53、EBER染色進一步分型。
  •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研究進展_淋巴瘤...
    DLBCL)是一種罕見並具有特徵性形態學、免疫表型和細胞遺傳學特點的惡性淋巴瘤,是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獨立亞型。男女比例為3:1,中位生存期為12.2個月。 52%的患者以淋巴結無痛性腫大為臨床表現,病變主要累及淋巴結,以頸部和縱隔淋巴結多見。結外其他部位可見於鼻咽、舌、胃腸、肝脾、十二指腸胰頭部、骨及軟組織、卵巢等。患者可伴發熱、腰背痛或腹痛、肝脾腫大,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測可無異常,偶見乳酸脫氫酶(LDH)水平升高、貧血。
  • 臭名昭著的「冒牌貨」:血管內大 B 細胞淋巴瘤
    腰椎穿刺腦脊液寡克隆帶及細胞學檢查均陰性,蛋白73mg/dL,細胞數正常範圍。顱腦MRI T2WI示腦、頸髓、胸髓的高信號,無強化(圖2)。左側小腦病灶彌散受限。與6個月前的MRI比較,皮層下病灶增多。
  • 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與其他血液瘤CAR-T治療管理大不同
    近日,由韓為東教授、梁愛斌教授、錢文斌教授共為通訊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川大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等 10 家機構聯合發布的文章提出,CAR-T 細胞治療 B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和治療其他血液瘤所引起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 )的機制是不同的,最重要的特徵是局部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L-CRS),並認為及時管理 L-CRS 有助於預防和控制嚴重的全身性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
  • Science:開發出新技術區分細胞內顆粒的被動和主動移動
    2016年5月3日/生物谷BIOON/--在每個活的細胞內,內部結構持續地移動。在顯微鏡下,諸如細胞核、線粒體、運輸小泡(transport vesicle)之類的細胞器或者甚至胞外的鞭毛在搖擺和抽動。這可能是自發發生的,這是因為這些微小結構在細胞內遭受被動地推擠。但是這並不一定全是這樣的。
  • 新型CD19 CAR-T 治療B細胞淋巴瘤
    但是如何進一步提高CAR-T細胞的療效,減少疾病復發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有研究發現小分子靶向藥物能增強CAR-T細胞的療效。聯合使用CAR-T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被證實可增強CAR-T細胞臨床反應和擴增。另一個阻斷這條通路的策略是通過一個「裝甲」CAR-T細胞傳遞PD1抑制劑,該細胞會隱藏一個免疫檢查點,從而阻斷單鏈可變片段(sc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