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曝光,山西省政協辦公廳機關黨委副主任科員邢豔軍過生日時,在自己組建的公務員培訓群中向群成員索要紅包,並稱「沒有祝福語的請抓緊退群」。目前,山西省已對邢豔軍作出嚴肅處理。(8月15日《檢察日報》)
歷覽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敗由貪,從古到今,腐敗和反腐敗之間的博弈從來沒有停止過。面對反腐敗鬥爭高壓態勢已經形成、反腐措施日趨嚴厲的當下,有一些人還在絞盡腦汁,不斷在腐敗手法上推陳出新,妄圖突破監管、維護既得利益。他們想以這樣的「隱身衣」行腐敗之事肯定不通。
隨著中共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盯緊時間節點,加強執紀監督問責,從具體問題抓起,嚴肅查處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取得了壓倒性的階段勝利,明目張胆的「四風」和腐敗行為有所收斂。然而,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並不甘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它們改頭換面,從明處躲向暗處,新的腐敗手段不斷出現,花樣不斷翻新,穿上各色的「隱身衣」、塗上各種「保護色」。譬如:違規收送禮品禮金搭上了電子科技的順風車,微信紅包、支付寶轉帳、電子禮品卡、充值點券等隱蔽性極強的送禮方式成為一些人的「送禮神器」。
汙泥不染為尊,清正廉明為貴。近兩年,因微信紅包受處分的不只邢豔軍一人。今年5月,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翠屏山街道原黨工委委員、人武部部長周玉松收受某村民通過微信所送5000元以及其他問題,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2月21日,浙江某村主任自薦人戴某因在微信群中發放60個百元紅包為自己競選村委會主任拉票,被行政拘留7日,並處500元罰款,自薦人資格被取消;2016年8月,安徽一糧站副站長連收21個200元微信紅包,為糧販子提供便利被「雙開」……頻繁出現的官員利用微信紅包牟利、濫用職權現象,極大損害了公務人員形象,社會影響惡劣。
俗話說得好,「打蛇打七寸,抓蛇捏蛇頭」,揭掉微信紅包牟利的「隱身衣」也一樣,要抓住重點的環節,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這「七寸」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育和監督。微信紅包在本質上與現實中的紅包並無區別,但因微信紅包其隱蔽性強,面額較小,並且收與送之間往往都打著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名義,容易讓人放鬆戒備。更何況收受紅包從金額的角度來說,微信紅包還達不到受賄的「標準」,讓一些黨員幹部「樂此不疲」,根本不把微信紅包當回事。事實上,滴水石穿,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微信紅包也會「日久生情」,演變成身邊的「炸彈」。這是毋庸置疑的。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要防止微信紅包演變成「炸彈」,作風是表、思想是裡、制度是根。相關方要繼續念好作風建設的「緊箍咒」,緊盯重要節點,重視發揮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把網民作為「顯微鏡」和「望遠鏡」,形成圍攻「四風」和腐敗問題的社會合力,不遺餘力查處頂風違紀案,點名道姓曝光涉事黨員幹部,以形成有力震懾。同時,須高擎制度之劍,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的監督機制,增強制度的剛性和紀律的硬約束力,以壓制一些人仍存或萌動「風頭過了」的念頭。更為重要的是關口前移,通過宣傳教育讓黨員幹部意識到:索要、收受微信紅包也是一種違紀行為,觸犯的是紀律的紅線,從而自覺樹牢拒絕微信紅包受賄的理念,抗腐防貪、永不變質。(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