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烈祝賀 2017車、能源、移動互聯+大會 演講嘉賓 英裔美國化學家 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榮膺 2019諾貝爾化學獎!
歷屆會議:http://www.nevexpo.cn/index.php?c=category&id=94
2019年9月21日 9:11-9:35
Batteies for Electrical Vehicles-Learnings from the Past and Predicting the Future
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 美國能源部研究中心化學能源儲能東南研究中心聯合主席,世界鋰電池發明人
Batteries for Electrical Vehicles – Learnings from the Past and Predicting the Future
M. Stanley Whittingham
The electrification of the transport sector is gaining significant momentum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acing the battery that stores the electrical energy. Li-ion batteries now dominate the market, and outside China the momentum has shifted sharply to the layered oxides and away from the perhaps safer and lower cost olivine because of the much higher energy density of the former. These trends will be discussed and extrapolated into the future where higher energy densities (combined with lower costs and enhanced safety) will be available. Projects such as the US DOE Battery 500 will be described. A description of future materials challenges will also be presented.
傑出教授 史丹利· 惠廷漢姆
史丹利·惠廷漢姆教授在鋰離子電池行業積累了40多年的豐富經驗。他由於發明了鋰離子電池的技術和製成首個鋰離子電池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
在他卓越的職業生涯中,曾參與多數美國能源部,埃克森和斯倫貝謝的大型項目。他擁有16項美國專利而且曾編著300多部科學工程文獻。
如今,史丹利·惠廷漢姆教授是紐約州立大學系統內四個旗艦大學中心之一賓漢姆頓大學化學傑出教授兼材料科學工程學和材料研究所所長。同時,他現任東北化學能源儲能研究中心(NECCES)的聯合主席。NECCES 由賓漢姆頓大學組織,參與的機構包括羅格斯大學,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 劍橋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 密西根大學,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 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商務部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展
www.nevexpo.cn
商務部動力與儲能電池全產業鏈展
aebi.nevexpo.cn
車、能源、移動互聯+大會
致力於創造 更好服務與 新能源(汽車)產業 溝通與交流的國際平臺!
期待大家與我們攜手共行!
今天,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B. Goodenough)、英裔美國化學家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發明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貢獻。三位科學家將平分諾獎獎金。
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美國固體物理學家,因為發明可充電鋰離子電池而聞名於世。1979年古迪納夫發現,將鈷酸鋰(LiCoO2)作為電池的陰極,將除鋰之外的金屬材料作為陽極,能夠實現高密度的能量儲存。這一發現為鋰離子電池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促成了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1983年,古迪納夫、M.Thackeray等人發現錳尖晶石是優良的電池陽極材料。錳尖晶石具有低價、穩定和優良的導電、導鋰性能。其分解溫度高,且氧化性遠低於鈷酸鋰,即使出現短路、過充電,也能夠避免了燃燒、爆炸的危險。1989年,古迪納夫、A.Manthiram發現採用聚電解質(例如,硫酸鹽)的陽極將產生更高的電壓,原因是聚電解質的電磁感應效應。此外,他還與日本學者金森順次郎共同提出「古迪納夫-金森法則」(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古迪納夫1922年7月出生於德國,現年97歲。他於1943年獲得耶魯大學數學學士學位,隨後於1951年和195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職業生涯始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在那裡他為數字計算機的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開發奠定了基礎。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後,他於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學擔任教授和無機化學實驗室負責人。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古迪納夫發明了鋰電池。離開牛津大學後,他加入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現任該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英裔美國化學家,現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系傑出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化學教授、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主任、紐約電池和儲能聯合會(NYBEST)董事會副主席。2015年,威廷漢因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科睿維安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2018年因將插層化學應用在儲能材料上的開創性貢獻,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威廷漢1941年出生於英國,1968年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尋找能夠推進儲能的新材料,以顯著提高電化學裝置的儲存能力。近年來,他的研究集中在新型無機氧化物材料的製備及其化學和物理性質。最近,他的課題組發現了單相反應在電池電極放電中的關鍵作用。
吉野彰(YoshinoAkira),日本化學家,現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1983年,吉野運用鈷酸鋰(LiCoO2;鋰和氧化鈷的化合物,由約翰·B·古迪納夫、水島公一等人發現)開發陰極,運用聚乙炔開發陽極,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個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諸多技術問題,徹底消除金屬鋰,確立了可充電含鋰鹼性鋰離子電池(LIB)的基本概念,並取得日本註冊專利。吉野彰的鋰電池突破以往鎳氫電池的技術限制,開啟了行動電子設備的革命。由於極高的安全性、穩定的能量輸出以及合理的價格,鋰離子電池最終於1991年由SONY首次商業化。2014年,美國國家工程院公認約翰·B·古迪納夫、西義郎、Rachid Yazami和吉野彰為現代鋰離子電池所做的先驅性和領先性的基礎工作。
吉野彰1948年1月出生於日本大阪。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1972年獲京都大學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現·旭化成株式會社),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部長,1997年擔任旭化成(株)離子二次電池事業推進室室長,2003年升任旭化成Fellow。2005年至今擔任旭化成(株)吉野研究室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