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數的商業理論都是按照「歸納法」在給市場「切蛋糕」,區別在於每一種理論切分的依據不一樣:有的人根據消費者角度來劃分,比如大眾市場&小眾市場;有的根據產品來劃分,如低、中、高端品牌;有的根據創新手段來劃分,比如理察·科克的價格簡化和命題簡化。
但理察·科克的「極簡法則」,無疑更切中營銷「內核」,這個理論就像這個名字一樣,思路聚焦而清晰。下面我們用幾個案例來分析一下極簡法則的實際營銷應用。
顛覆式創新是落後者的特權,根據特勞特《定位》提出的原理,如果一個領域有了第一個品牌佔據客戶的心智,同類品牌是非常難通過類似的營銷手段去撬動這個槓桿的。那麼,根據「極簡法則」,後來者有哪些路可以走?
首先,可以進行價格簡化,即通過提升生產線技術縮減生產成本,形成核心競爭力。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實現有一定的實現難度,因為top1的品牌往往更有能力去實現科技和供應鏈的緊密協作,他龐大的銷售基數也意味著他更有可能完成產品的價格簡化,樹立較高的進入門檻。
但並不意味著進行價格簡化的是那些處於頂層的公司,這類公司因為業務發展狀況良好,他們的工作重心更多是業務的穩步增長而不是顛覆自己,所以「創新」的任務自然由「落後者」來完成。
所有的落後企業都可以對產品進行價格簡化嗎?並不是,很關鍵的一條在於位居Top1的品牌有沒有給你留「價格可調整空間」。
拿「小米」來舉例:
小米的成功在於性價比,正如雷軍說的那樣「一直以來中國的消費者認為價格越貴越好,我希望能夠打破這種偏見,做一款同樣性能但價格更低的手機來服務大多數人」,於是有了小米的瘋狂。
當然因為《參與感》一書的出版,也會有很多人認為小米的成功在於網際網路思維、用戶互動做的非常成功。
但本質上,營銷只是錦上添花的工作,重點和基石在於產品,小米的成功在於iPhone、三星給了小米「可創新空間」,這其中有龐大的利潤,可以進行價格簡化,獲取「中間消費人群」。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iPhone從一開始定價就在2000元呢?是否還會有小米?
另外一個案例是
MINISO名創優品
這也是個典型的「價格簡化」案例。名創優品的成功是在於他定位在中端裡面的低端品牌,打破了商場產品都非常昂貴的局面,用巨大的銷量來支撐成本簡化的龐大工程,從而建立了一個門檻,那就是同樣的質量你沒有辦法做到他這麼低的價格,同樣的價格你做不到他這種質量。
所以,名稱優品也是走的性價比路線,這個市場機會是如何誕生的呢?因為商場的高端品牌給了他空間,比如飾品品牌施華洛世奇、髮飾品牌流行美、日用品品牌無印良品,名創優品整合了這些品牌,做到了接近的品質但銷售價格直接觸底。
但同樣,分析這個案例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到其他的因素,尤其需要注意的點是,名創優品並不是上來就確認在商場開設專櫃的,他最開始是按照傳統思路,將這種10元店開在了商貿市場周邊,根據傳統的分析思維,這個位置沒有任何問題,有大量的目標消費客戶,但結果證明這個動作是又LOW又無效。
名創優品的成功轉折點是他將10元店搬進了商場,商場有著更高的消費層次,同時商場的「中高端形象」給了名創優品品質背書!所以,同樣的產品你在地攤上銷售是「便宜沒好貨」,但在商場漂亮的櫃檯上銷售就會變得「物有所值」。
在這裡不由想起已經離開大家視線的雷軍曾經投資的「凡客」。凡客本身也是價格簡化者,但他卻敗得很慘,一方面是因為內部管理和產品品控問題,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凡客不是通過網絡銷售服裝,而是通過高端專櫃呢?
另外,上面三個案例都有一個除了價格低以外的共同點,那就是情感訴求。小米的「為發燒而生」,名創優品一直強調自己的極簡設計,還有宜家一直在向顧客輸出家居設計方案,強調簡潔、低價、高品質的品牌理念。
無一例外,所有進行價格簡化的品牌都在強調自己的格調和品質,為什麼?因為在消費者的心中,低價格和高品質是不對等的概念,這種「直覺」根深蒂固,走價格簡化的品牌需要用大量的「證明狀」來進行品質背書:好地段、中高端商場、知名設計師、美觀的裝修、舒適的購物體驗等。
其次,命題簡化,除了科技的絕對創新,更多公司更可行的方案是通過「重新定位」避開正面競爭,側面突圍,通過一個細分領域、利基市場切入,曲線救國。
強調一點,曲線救國完全不意味著放棄主要市場,比如
VANS「滑板鞋」
看起來這是個規模可以想像的絕對細分市場,不說亞洲,即便是在發達前衛的美國,玩滑板的人群也是非常小眾的。
但VANS不僅把鞋賣給了玩滑板的人,更多的是賣給了根本不玩滑板的消費者,消費者是在為「期望成為的人」的心理買單,他們認為VANS代表了「酷」和「新潮」、「自我」,這符合他們對自己內心的渴望,他們在為這種價值認同買單。
業餘羽毛球愛好者也會購買李寧的專業裝備,因為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專業者」,而李寧傳達出來的「專業感」能給消費者帶來心理上的滿足,從未讓品牌順利獲得品牌溢價。所以,「小眾」是定位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品牌打造上,命題簡化更容易產生「名垂千古」的優秀品牌,但同時也面臨著更高的失敗率。
命題簡化意味著企業需要在產品上進行顛覆式創新,打破原有的競爭布局,比如蘋果、摩拜單車、微信,這類創新的共性是他們做的是「從0到1」的工作,是「無中生有」,技術性創新因為更高的進入門檻因而一旦成功便意味著更具競爭力,地位會迅速得到鞏固。非技術性創新由於進入門檻低,需要資本的支持以拼獲取顧客的速度。
華杉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我們總是看到各個公司向我們展示繽紛的成功案例,但事實是,背後有更多你看不到的失敗案例,你看不到是因為他們失敗了所以死了,死人不再說話。」今天我們不是要說這裡面有多少行業潛規則,而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公司經營的風險往往被經營者或管理者低估,創業成功從本質上講是個成功概率非常低的事件,我們要正視風險,冷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