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我國年柑橘產量4138.14 萬噸,居世界首位。
是的,我們國家是柑橘大國,產量全球第一,人均消費量第一,隨著目前柑橘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其價格反而越來越低,如何發展,未來前景怎麼樣,這是大家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
毋庸置疑,今年柑橘產業已經面臨拐點,廣西、廣東、湖南、雲南、四川都在加大規模種植柑橘,果農不賺錢,果商也不賺錢,很多農資商都開始向其他作物轉型。
活下去,降低成本、尋找下一個賺錢品種是成為柑橘種植者最為考慮的問題。60畝700萬的故事已成為往事。
面對今年複雜的環境,有太多變數等著我們,國內經濟內循環能否順利,國家能否刺激消費者消費,多買點水果吃。我國的柑橘產業能否有些突破?
我們來看一下近10年(2010-2019)來我國的柑橘產業研究發展狀況:
1、柑橘研究論文共 3168 篇
2、華中農業大學發文量最多,其次是西南大學、浙江大學
3、研究熱點有:組學研究、抗氧化、系統發育分析、黃龍病、叢枝菌根、柑橘精油、果實品質
4、主題涵蓋柑橘黃龍病、柑橘系統發育分析、柑橘有效成分及其功能研究、叢枝菌根、柑橘果實品質研究等多個方面。其中與柑橘系統發育分析相關的文獻影響力最強
我國柑橘研究熱點主要有組學研究、抗氧化、系統發育分析、黃龍病、叢枝菌根、柑橘精油、果實品質等。
其中組學研究是鑑定重要性狀關鍵基因、闡明生理機制事件和揭示作物未知代謝途徑的有力途徑,隨著近幾十年來分子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迅猛發展,組學研究方法在柑橘研究中的應用也急劇增加。
目前柑橘的組學研究主要集中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方面,而對激素組學、離子組學和表型組學的研究較少。文獻共被引時間線聚類譜圖可見各聚類形成時間各異且持續時間不一。
從柑橘研究內容可以看出,我國柑橘研究主要集中在柑橘黃龍病、柑橘系統發育分析、柑橘有效成分及其功能的研究、叢枝菌根和柑橘果實品質研究等方面,並且這幾個主題的研究持續性較強。
柑橘類水果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理價值,富含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 C,是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萜類、類黃酮和類胡蘿蔔素等植物化學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癌等功效,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和對品質生活的追求,研究者們對柑橘藥用價值和風味機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柑橘黃龍病嚴重影響柑橘的生長發育、果實品質和產量,因其病菌難以進行人工培育,制約了對其深入研究,但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利用組學手段研究柑橘黃龍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一些研究報告使用 CRISPR/Cas9 或 CRISPR/Cas12 系統作為柑橘基因組編輯的有效工具,通過 CRISPR/Cas 系統和常規轉化策略,提高柑橘對細菌性潰瘍病和黃龍病的抗性。從長遠來看,利用 CRISPR/Cas 策略改善柑橘果實品質、提高抗病性也可能是未來柑橘研究的發展方向。
在柑橘研究知識演進過程中,柑橘研究中高被引和中心性較強的文獻主要集中於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偏基礎研究領域,如基於基因測序的基因草圖繪製、基因組序列分析、功能基因挖掘等,應用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源於一是分子遺傳工具和技術的進步,二是我國目前科研經費相對充足。在此情況下,後期需更加注重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研究領域的延伸,從而更好解決柑橘產業中的實際問題。
2019年-2020年登記的柑橘新品種
柑橘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跟實際生產是脫節的,是偏向基礎類的研究,在像日本那樣,新品種的選育是較為落後的,人們更加渴望看到下一個沃柑品種。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柑橘產業進入並將長期處在低谷周期,目前的市場環境並不適合去「賭」,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靜下心來,確定好研究方向,努力提升品質、降低成本、合理搭配品種或許才是現在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