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雜交又叫分子雜交,是鑑定和篩選重組體的一種方法

2021-01-08 情感鋪

PCR應用十分廣泛,並且可通過菌液PcR進行重組克隆的快速篩選。基本方法是從抗性平板上挑取單菌落接種至250μL的LB培養基中,200r/min振蕩培養8h以後,取1μL菌液進行裂解製備模板進行PCR篩選。

(三)核酸雜交篩選法

核酸雜交又叫分子雜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 是鑑定和篩選重組體的一種方法。原理是:兩條具有鹼基互補序列的DNA分子變性後,在溶液中-起進行復性時,可以形成雜種雙鏈DNA分子。同樣,- 條DNA鏈與之具有互補鹼基序列的RNA鏈在一起復性時, 也能形成雙鏈結構(DNA- RNA雜交體)。雜交包括下列過程:①DNA的「熔解」,即變性,目的是使雙螺旋解開成為單鏈,這可將DNA溶液的溫度升高超過Tm值(解鏈溫度)即可:②退火,即DNA的復性,將加熱過的DNA溶液緩慢冷卻即可發生。

雜交的雙方是待測的核苷酸序列及探針。待測核酸序列可以是克隆的基因片段,也可以是未經克隆的基因組DNA或是細胞總RNA。核酸雜交方法的兩個特點是高度特異性及高度靈敏性。

1.菌落雜交

在大量篩選重組的細菌細胞時,需要從中尋找出為數極少的含有目的序列的細胞。另外.在利用插入失活、顯色反應等手段得到含重組質粒的細菌細胞後,還需要證明這些重組質粒是否含所需要的目的序列。若將所得菌落逐個擴大培養,提取質粒DNA,然後用Southern雜交法固然可以鑑定重組質粒。

相關焦點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用分子雜交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最有效方法是將一種核酸單鏈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標記成為探針,再與另一種核酸單鏈進行分子雜交。   核酸雜交技術基本上是Hall等1961年的工作開始的,探針與靶序列在溶液中雜交,通過平衡密度梯度離心分離雜交體。該法很慢、費力且不精確,但它開拓了核酸雜交技術的研究。Bolton等1962年設計了第一種簡單的固相雜交方法,稱為DNA-瓊脂技術。
  • 第六節 目的基因序列克隆的篩選與鑑定
    第六節 目的基因序列克隆的篩選與鑑定   目的序列與載體DNA正確連接的效率、重組導入細胞的效率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因而最後生長繁殖出來的細胞並不同都帶有目的序列。一般一個載體只攜帶某一段外源DNA,一個細胞只接受一個重組DNA分子。
  • 第三節 分子雜交 - 專區 - 生物谷
    用分子雜交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最有效方法是將一種核酸單鏈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標記成為探針,再與另一種核酸單鏈進行分子雜交。   核酸雜交技術基本上是Hall等1961年的工作開始的,探針與靶序列在溶液中雜交,通過平衡密度梯度離心分離雜交體。該法很慢、費力且不精確,但它開拓了核酸雜交技術的研究。Bolton等1962年設計了第一種簡單的固相雜交方法,稱為DNA-瓊脂技術。
  • Mol Plant|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學普適模型
    近年來,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報導越來越多,而其背後的分子遺傳機制與雜交過程中導致生殖隔離的關鍵成種基因(HHS基因)則鮮有報導。研究人員在基因組水平利用各種分析方法和流程證實了居中虎榛子是虎榛子與滇虎榛子產生的同倍體雜交物種,起源於180萬年前的獨立進化,與兩個親本物種之間的基因交流持續到100萬年前左右;雜交物種基因組中存在非常明顯的兩個親本物種基因組的雜交重組痕跡。
  • 核酸的性質、變性與分子雜交
    DNA是線形大分子,人類DNA分子平均長度在4 cm以上,而雙螺旋直徑只有2 nm,長度直徑比高達千萬數量級。因此,DNA粘度極高,也極易在機械力作用下折斷。雙鏈DNA解鏈成為單鏈DNA時,由較伸展的雙螺旋變成較緊湊的線團結構,粘度明顯下降。RNA因為分子量小,且呈線團結構,所以其粘度低得多。不同大分子的浮力密度也不同。
  • 重組基因的篩選的方法
    不同的重組DNA分子獲得的轉化子中鑑定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轉化子即陽性克隆的過程就是篩選。成熟篩選方法如下:插入失活法:外源DNA片段插入到位於篩選標記基因(抗生素基因或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多克隆位點後,會造成標記基因失活,表現出轉化子相應的抗生素抗性消失或轉化子顏色改變,通過這些可以初步鑑定出轉化子是重組子或非重組子。常用的是β-半乳糖苷酶顯色法即藍白篩選法。
  • 核酸突變分析方法抉擇: PCR、雜交、NGS?
    該文對精準醫學關鍵的基因檢測技術手段進行了梳理,作者認為目前實現臨床轉化的核酸檢測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類:PCR技術、雜交技術和測序技術,介紹了這三類技術,並對其臨床應用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以下是對該文主要內容的介紹。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酵母單/雙雜交點對點驗證
    ⑷ 酵母雙雜交系統可採用不同組織、器官、細胞類型和分化時期材料構建cDNA文庫, 能分析細胞漿、細胞核及膜結合蛋白等多種不同亞細胞部位及功能的蛋白。二、酵母單/雙雜交簡介1、酵母單雜交 酵母單雜交技術是在酵母雙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研究核酸-蛋白相互作用的工具,被廣泛用於研究真核細胞內基因的表達調控,如鑑別DNA結合位點發現潛在的結合蛋白基因、分析DNA結合結構域信息等。
  • 食用菌雜交子的鑑定可以用什麼方法進行?優良雜交子的篩選方法?
    由於雙孢蘑菇同核體菌絲生長速度通常較異核體菌絲生長慢,且同核體菌絲無法結實,可以通過菌落形態和栽培試驗鑑別真正的雜交子。但對於雙核擔孢子萌發的菌絲,只能通過原生質體再生分離鑑定再生同核體,才能進一步進行雜交育種。
  • 重組DNA的轉化和藍白篩選
    體外連接的重組DNA分子導入合適的受體細胞才能進行大量複製,增殖和表達,其首要目的是獲得大量的克隆基因。雖然PCR技術,體外轉錄及翻譯系統能部分達到大量擴增的目的,但畢竟受到體外操作的許多限制。重組質粒導入宿主細胞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轉化(transformation)。轉化這一概念來源於遺傳學:細菌細胞的生物學由於吸收外源DNA發生可遺傳的改變叫轉化。
  • 知無不「研」|一文讀懂酵母單/雙雜交點對點驗證
    二、酵母單/雙雜交簡介 1、酵母單雜交 酵母單雜交技術是在酵母雙雜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研究核酸-蛋白相互作用的工具,被廣泛用於研究真核細胞內基因的表達調控,如鑑別DNA結合位點發現潛在的結合蛋白基因、分析DNA結合結構域信息等。
  • 第六章 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二)
    2.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限制酶)①識別位點:一種限制酶只能夠識別一種特定的核苷酸序列②作用位點:磷酸二酯鍵③作用結果:黏性末端或平末端(2)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①作用:連接黏性末端或平末端脫氧核糖和磷酸之間的缺口(3)基因的運載體—質粒(最常用)
  • 食用菌雜交育種的方法有哪些?每種方法的優勢分別是什麼?
    最後對復篩獲得的優良雜交子進行大規模示範試驗和推廣試驗,獲得表現優良且性狀穩定的優良雜交品種。食用菌雜交育種主要有4種方式,即單核體雜交育種、單-雙雜交育種、回交育種和原生質體融合育種。2個親本細胞核不斷地進行有絲分裂和交互核遷移,使2個親本的單核體菌絲迅速成為異核的雙核體菌絲,即雜交子。除了孢子單核體之外,原生質體再生單核體亦可以作為單×單雜交育種的單核體材料。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針菇等食用菌採用單×單雜交方法,都獲得了具有優良性狀的雜交子。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轉基因問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準確地說,人們常說的轉基因,是一種分子雜交,或分子雜交育種。 他進一步解釋說,傳統的雜交育種是兩個物種、品種進行雜交,引入成千上萬個基因。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 案例還原酵母雙雜交實驗步驟(文庫構建到文庫篩選)
    3.5 使用Infusion重組反應體系連接cDNA與載體pGADT73.6 電轉化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4、 酵母雙雜交文庫的構建質量鑑定4.1 庫容量的鑑定取轉化後細菌原液10 uL稀釋100倍後,從中取出10 uL塗布LB平板(含氨苄抗性),第二天計數。
  • 關於酵母雙雜交系統,你一定需要知道這些!!
    酵母雙雜交酵母雙雜交由Fields在1989年提出,主要用於在酵母體內分析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基因系統,也是轉錄因子模塊結構的一種遺傳學方法。酵母雙雜交系統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下進行的,研究活細胞內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對蛋白質之間微弱的、瞬間的作用也能通過報告基因的表達產物敏感的觀察到。
  • 原位雜交簡介
    原位雜交簡介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2-09 21:05 原位雜交是在分子生物學領域應用極為廣泛的實驗技術之一,是在研究生物體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方法
  • 人工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概念不同
    研究還表明,陸地上約有86%,海洋中約有91%的物種還沒有被人們發現和分類。  人工雜交技術可分為植物雜交和畜牧雜交,植物雜交是指近緣種間的有性繁殖,植物嫁接不屬於此列。畜牧雜交是指兩個不同近交系之間,優質品種的雌雄畜牧進行有計劃的交配,雜交所產生的第一代動物,具有兩親本遺傳的優質特性,用於改良家畜品質,有著正常的生長周期和正常繁殖能力的畜牧品種。
  • 重組DNA技術(分子克隆)技術方案
    這項技術是在體外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案對DNA 分子進行人工操作,將同一來源或異源的基因進行重組,然後把它們引入適當受體細胞中,隨著該細胞的繁殖,DNA 重組體得到擴增,並同時得到表達。這樣就可以獲得大量重組DNA 的產物。重組DNA 技術又稱為分子克隆(MolecularCloning)。克隆一詞原意為一個個體經無性繁殖得到後代的總和。
  • 【CGM在線沙龍預告】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機制
    本期活動,我們邀請到了來自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科研助理——王則夫博士來介紹「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機制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HHS)是進化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一直廣為人們所關注。雜交物種與親本物種間生殖隔離(reproductive isolation, RI)的形成及其分子遺傳機制是理解該過程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