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包含了社會性信息交換,觀察,內在狀態改變,或者對即時環境內產生改變的一系列有目的行為。語言或者非語言式的行為都包含在內。因此,不是所有的發聲或者語言都可以被界定為有目的的溝通性行為。
這個定義強調了溝通發生在社會性的情境下。當個體有強烈的社交性意圖,從而使用語言向他人傳達特定信息的時候,這些語言成為了溝通行為。因此,這兩個領域,社會技能與溝通技能,是緊密結合但又相互獨立。不幸的是,自閉症孩子在這兩個領域都存在明顯的困難。因此自閉症孩子們,儘管有些孩子被認為「語言化水平」不錯,但實際在溝通時還是會遭遇許多困難。最典型的就是鸚鵡學舌這一語言現象了。
最常見的非傳統性語言性行為就是鸚鵡學舌。它發生在孩子不停重複其他人說的口頭信息(比如其他人的對話,視頻,書籍,歌曲等)。
鸚鵡學舌包含部分音節的重複,有時候包括說話人應答模式的模仿。
鸚鵡學舌可以說即時(聽到後馬上重複)和延遲(之前聽到的信息的重複,可能是幾小時前,幾天前,甚至幾年前!)。
鸚鵡學舌發生在正常的語言發展過程中,但是會隨著孩子獲得更多自主衍生的語言後減少。但是在自閉症兒童身上,鸚鵡學舌發生的頻率更高,且持續的時間更長,因為孩子經歷了發張自主性語言技能的明顯困難。
鸚鵡學舌是孩子處理接收的信息的一種反映。自閉症兒童會將信息整體打包處理,而不是把每個單詞分開分析它們的發音。在處理這些沒有分析過的大包語音信息,很多自閉症兒童也會包含一部分音節發生的背景信息,其中便夾帶大量感官和情緒的細節。之後遇到的情境中含有之前原始情境的一些常見的因素,孩子的鸚鵡學舌就會被激發。
例子:
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學生在完成一項學業任務的時候對老師感到很氣憤。於是他大喊「去死吧,L!」他的父母說他之前一直有看《死亡筆記》。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在生氣的時候說了這一模一樣的話。這孩子無法自主的產生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我很挫敗,我不想做作業」,但卻把之前他曾處理過的挫敗的情境下主人公說的話作為鸚鵡學舌的內容講了出來。
*實際上鸚鵡學舌的出現是自閉症兒童未來發展有意義語言的一個積極標誌。它說明孩子起碼在接收處理一些語言信息,雖然是在比較淺的層面。
考慮孩子如何使用學舌的內容來實現溝通性或者非溝通性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不論在什麼情況,儘管孩子可能使用了很複雜的語句(長句,複雜詞彙,高級語法等),實際上也可能只是沒有清楚或完整理解其意義的一種重複而已。而孩子往往出現的都屬於沒有溝通目的的語句重複。
非溝通功能的鸚鵡學舌發生在孩子並不期待他人對自己發音反饋的情況之下。比如:
與情景、背景信息無關的重複性發聲(比如孩子上課時候學卡通片裡的託馬斯小火車說話)
被情景或背景的信息激發的聲音(到了餐廳的孩子不斷重複「請問您要吃什麼?」,因為餐廳裡面服務生都是這麼問顧客的)
為了自我指導而發出的聲音(一個孩子在洗手的時候出現了自言自語「打開水龍頭,抹肥皂,洗手,關水,擦乾手」。)
有時候,自閉症兒童也會在他們感到有壓力或者焦慮的時候出現鸚鵡學舌的情況。確定孩子焦慮喚醒水平可以幫助了解他鸚鵡學舌出現的原因。
例子:
一個孩子走進了他上個學期上過課的教室。他開始出現了一些延遲重複的行為,不停說著一些老師上個學期說過的話。這孩子可能是感覺到了壓力和焦慮,因為他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又處在這個環境裡面。
在家中,家長經常遭遇孩子重複性的語言,需要第一時間進行確認:這些語言是否具有溝通功能?還是孩子出現了焦慮?又或者情境中有什麼相關線索激發了孩子?在確定了這些之後,家長才能更好的來幫助孩子將不具有溝通性的語言功能化,賦予對話、情節等,把握這些寶貴的主動性發言,強化孩子溝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