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學舌意思是鸚鵡學人說話。比喻人家怎麼說,他也跟著怎麼說。
仿說到底是什麼?
在語言學中,模仿語言(Echolalia),也就是我們也俗稱的仿說,是兒童掌握語言的一把鑰匙,也是幾乎所有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時候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模仿著媽媽的嘴型喊出的那一聲「媽媽」,在公園裡爸爸指著遍地的小花教你說的「花花」......
這些都是幼小的我們通過「模仿」這種簡單的方法來認識這個世界上的萬千事物的開端。
仿說VS鸚鵡學舌
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及成長環境的不同,孩子語言發展的躍進時期在時間上有所差異。
有些孩子不到2歲就能跟人聊天,說出完整的句子;而有些孩子快3歲了卻仍然停留在疊字表達上,你說什麼,他也跟著你說什麼,我們就說這樣的孩子是在「鸚鵡學舌」。
其實「仿說」本身並不是壞事,只是兒童語言發展階段中重要的一環。
但是,看到其他孩子和人聊天仿佛像個口若懸河的小大人,而我們星寶還是「人云亦云」地像個小鸚鵡似的,家長們也十分發愁。
星寶們過長地停留在這樣一種極端的鸚鵡學舌式的說話階段,就讓語言失去了它原本用來溝通交流的重要的目的。
所以家長們需要幫助他們從「鸚鵡學舌式」的說話轉變成正常狀態的說話。
如何解決鸚鵡學舌的問題?
01
功能性的鸚鵡學舌
我們首先需要判斷孩子是否屬於功能性的鸚鵡學舌,這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有想和人交流的願望,我們就不應試圖阻止。我們可以通過和孩子對話來教孩子更豐富的表達。
比如孩子看到桃子,他不斷重複著「桃子,好吃,好吃,好吃」。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說:「我喜歡桃子,因為桃子好吃」,「好吃的桃子」,「看,好吃的桃子」等等。
02
自言自語式的語言刺激
孩子喜歡「鸚鵡學舌」還有可能是在自我刺激,比如不斷地重複動畫片裡的臺詞,電視劇裡的對話等等。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就需要阻止孩子這樣的口頭刺激。我們可以問孩子一個簡單的問題,比如「你叫什麼名字?」、「你幾歲了?」
這樣孩子要回答問題的話就必須暫時停止這種口頭刺激,因為兩者不能同時進行。並在孩子正確回答以後及時強化他回答問題行為,幫助他建立好的連結。
03
呼名也仿說
呼名仿說也比較常見,有時我們喊孩子的名字時,他也跟著我們喊,我們叫他「東東」,他也說「東東」,教也教不會,這是他還不理解和自己名字之間的關聯。
家長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試試用身體輔助的方法來糾正。
比如在孩子跟著我們仿說名字之前,提前用手捂住孩子的嘴巴,輔助孩子正確應答「誒——」。及時強化,這樣孩子才能逐漸將名字與自己聯繫起來,以後呼名仿說也會逐漸減少。
我們還可以參考視頻中的方法,通過調整聲音的大小來輔助孩子。
比如,在叫孩子名字的時候可以小聲一點,輔助孩子說「誒——」的聲音可以大一點,這樣可以輔助孩子理解正確應答的方式。
小編有話說
兒童的語言發展是從發音到理解,再從理解到表達的過程。
從教會孩子仿說,到輔助孩子正確表達,再逐漸豐富孩子的語言表達形式。
家長們鍛鍊孩子語言能力的時候需要循序漸進地練習,慢慢幫助孩子建立起對事物的整體概念。
畢竟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與周圍的他人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樣全面提升孩子的理解力以後,也能大概率地解決孩子愛「鸚鵡學舌」的問題啦!
幹預訓練做起來,跟小鸚鵡say bye b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