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央視舉行的詩詞大會讓古老的詩詞火了一把,先是一個快遞小哥,後是一個洛陽13歲的女學生。
街談巷議之間,他們似乎都成了行家裡手,其實讓我說句真話,那就是,鸚鵡學舌根本不是詩詞創造力,這完全是兩碼事!
在課堂上,你總會發現,有些學生的背誦能力很強,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背誦能力和實際創造能力有一定關聯,但並不盡然。
再回到詩詞大會上,某一個人取得成功,無非是顯示他背誦的能力很強,他的反應很敏捷,但這跟一個人的詩詞創造能力沒有一點關係。
康震、酈波和蒙曼演講得很好,但一看他們的作品,則慘不忍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演講和創造力是兩回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確實對於詩詞作者來說,初期首先要讀大量的優秀作品,一旦掌握精髓之後,就可以進行寫作了。
而寫作是非常困難的,主要是精神統領的作用,再加上一點技巧。這往往跟社會經驗和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關,必要的時候還需要一點運氣。
比如毛澤東的詩詞很好,因為他到過很多地方,比如《長徵》那首詩,一般人坐在家裡,怎麼可能寫出那樣的作品呢?
還有駱賓王的《詠鵝》,看似簡單,但沒有幾個月的觀察,你不可能寫出那樣的作品。
還有辛棄疾的豪放詞,讀者哪怕隔上千百年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悲憤和不平,為什麼?因為這一切詞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辛棄疾強烈的抗金精神!
說到底,背誦一些詩詞有一定好處,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品位,但這跟詩詞創造力確實關係不大。
比如那個快遞小哥和13歲的女學生,你要讓他們將來創造出好作品,這對他們就過於奢求了,因為那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強烈的參與精神。
古代有些詩人都是很苦的,李白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兩次娶的都是前丞相的孫女,結果怎麼樣,漂泊一生,最後醉酒,掉到江裡抓月淹死了。
杜甫從四川回河南,餓了九天,有一個縣令給他送了一車牛肉,結果吃得太飽,撐死了。杜甫當時默默無聞,直到南宋時期,才有人發現,他寫得不錯。
詩詞者,精神也,詩詞者,命運也,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