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社記者孟哲:第一現場在哪兒 我們就應該去哪兒|||||||原標題:全國抗擊���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中國日報社記者孟哲――「第一現場在哪兒 我們就應該去哪兒」
今年2月,孟哲在武漢前往隨州運送醫療物資的直升機上跟拍。受訪者 供圖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中國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孟哲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抄在了採訪本上。82天的武漢採訪經歷,讓這位「90後」��㗻人更加堅信:「第一現場在哪兒,我們就應該去哪兒。」
9次深入「紅區」近距離���攝
「我要用視頻報導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孟哲是中國日報社派赴武漢工作時間最長的記者,82天裡他9次深入「紅區」進行近距離���攝。
初到武漢,孟哲和同事尋ؚ�離病房的害怕緣於未知。醫療物資緊缺,醫生的防護服都不夠用,記者用什麼防護?怎麼穿脫防護服?進病區該怎麼做好設備的防護?拍完後設備怎麼帶出汙染區?那天半夜一點多,孟哲在微博上刷到一條世界衛生組織給醫���人員穿脫防護服的培訓視頻,他連��看了10次。
第一次去火神山醫院採訪時,孟哲認識了出生於1998年的護士徐文清。徐文清小小年紀就扛起了班組長的重任。在武漢期間,她學會了很多,包括給患者換尿不溼。
「那一刻,我們扛著使命,扛著中國青年、中國醫���青年、中國呼吸專科醫���青年的使命。」徐文清的話讓孟哲感同身受,他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出生於攻؝�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的年代,熱情、有個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嬌生慣養、沒有擔當。疫情讓我們深刻地感到國家對我們的需要。當我們把自己裝進防護服時,我們不僅僅是媽媽的孩子,更是祖國的赤子。」
一次特殊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這場抗疫大戰中,孟哲出入病房,直擊前線,採訪了張繼先醫生,也記錄了外賣小哥、志願者、急救車司機等普通人的抗疫片段,這讓他深刻地理解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
章瑋是令孟哲印象極其深刻的一名患者。孟哲跟拍遼寧援鄂重症醫療隊那天,章瑋處於昏迷狀態。通過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主�û��醫生拼盡全力將章瑋搶救回來。遼寧隊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來了就幹一䱯事兒,讓他活,一定讓他活。」
在孟哲看來,章瑋得到救�û��的過程,也是中國對於「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價值傳遞。每每想到此處,他都會感到心頭一熱。他說,作䱳一名青年記者,很榮幸曾經在武漢戰鬥過。「對於我們年青一代來講,這是一次意義特殊的愛國主義教育。生於盛世的年輕人,在經歷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後,將變得更加成熟、更有擔當。」
由於在武漢一線報導,孟哲推遲了和女友領證結婚的日子。他說,��㗻人的使命就是報導社會、記錄當下。「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要堅守輿論主陣地,向世界講述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所經歷的一切。」
在對外傳播中錘鍊「四力」
孟哲採訪拍攝的短視頻《生死6小時新冠》介紹了俯臥位�û��療對新冠肺炎的緩解作用,在臉書、推特上獲得了很大傳播量。許多國外網友評論說,他們想看看中國如何�û��療新冠肺炎,也想了解中國應對疫情真實的狀��慫由此,孟哲和同事們繼��創作了系列紀錄片《起底外媒》,鏗鏘有力��㩳斥了外媒對武漢的偏見。《起底外媒:「新冠」報導的���善與雙標》傳播量䱳6500萬;《起底外媒:䱳什麼只有中國抗疫被報導成了隱瞞數據》傳播量達1.04億,其中40%的互動傳播量來自海外社交媒體平臺。
在武漢採訪期間,孟哲更加深刻��㢆會了增強「四力」的重要性。他說,只有增強「四力」,才能適應新時期的新要求,掌握輿論話語權。腳力是基礎,「邁開雙腿,深入調查研究」是��㗻採訪的基石;眼力是關鍵,要善於觀察、善於辨別,不能盲目輕信,也不要人云亦云;腦力是核心,特別是面對外媒別有用心的採訪報導時應多想幾個䱳什麼、多問幾個怎麼辦;筆力是落點,新媒體記者要善於綜合運用文字、��㟳、圖片、視頻等元素,創新話語表達方式,不斷提高��㗻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記者 孫海悅)
「留學跡路」系列活動落幕|||||||
本報電 日前,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指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央視網等單位承辦的教育部「平安留學伴你行―留學跡路」系列活動頒獎儀式雲直播落幕。
據悉,該系列活動自2020年7月啟動以來,通過「留學那些事兒」海外留學生徵文大賽、「留學不一Young」海外留學生微視頻大賽、「留學有棋跡」海外留學生棋類聯誼賽等三大賽事,共吸引來自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7853名中國留學人員及家長報名參與。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方永生表示,當前海外疫情形勢嚴峻,但廣大海外學子仍然以足夠的智慧和勇氣積極應對挑戰,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用生動鮮活的畫面、鏗鏘有力的筆觸、酣暢淋漓的對弈彰顯出了奮發向上的青春力量。
(楊 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