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腦極體(ID:unity007)作者:藏狐
手機還能帶來多少驚喜?這一問題在十年前和今天,所得到的答案與點燃的情緒,都是截然不同的。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一場場新品發布會上觀眾們的表情,漸漸從「鵝妹子嚶」的尖叫,變得越來越容易尷尬和漠然。
每種產品和技術都在經歷快速變化,手機亦如是,比如我就覺得,雲手機是最適合未來移動生活的形式。
別急著反駁,想想你有多久都在用手機而非電腦處理大部分工作?有多少次商務會議、課程是在雲端完成的?是不是已經習慣了能在線點開的應用程式就不會下載安裝包?
其實,雲手機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早就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近年來各大廠商相繼發力,讓「雲手機」這一概念噴湧而出,正式站到了聚光燈下。其中既有谷歌、華為這樣的手機巨頭,也有索尼、百度、阿里這樣分布在產業鏈上的垂直玩家。不同玩家有不同的出招方式以及殺手鐧。不免讓我們開始遐想,雲手機究竟會在不遠的將來,將我們的數字生活變成何種模樣?
瞭望:站在手機產業蝶變路口
大家可能已經知道雲手機的定義,本質是能在雲伺服器上提供一個Android 或者iOS作業系統。
簡單來說,雲手機依然需要接入硬體,有一塊本地交互的界面。只不過作業系統和智能應用都部署在雲端伺服器上,可以提供跟高性能智慧型手機相同的體驗。用戶也會將數據、應用程式等都放到雲端,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調取到本地,就和本地空間存儲的一樣穩定、清晰、流暢。
而之所以如此多巨頭心心念念地想要做雲手機,一方面是智慧型手機的創新盈餘越來越少,舉個例子,手機晶片在7nm/5nm製程上已經在趨近摩爾定律的極限了,可穩定量產的3nm製程晶片還遙遙無期,未來怎麼辦?
行業要持續發展,除了延續傳統技術發展路徑繼續奔跑之外,直接「飛上雲端」這樣不破不立的大膽革新也值得押注。比如「雲手機」就乾脆將一部分計算放到雲端處理,比如遊戲畫面的渲染、應用程度的運行等等,低端機也能帶起流暢的遊戲、直播、會議等等,讓手機擺脫了「拼製程」的魔咒。
與此同時,隨著AIoT設備的普及,跨終端交互的強需求開始崛起,也對智慧型手機如何與其他終端進行交互、創新產品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戰。而藉助硬體虛擬化,雲手機可以作為很好的承載媒介,讓整個產業鏈藉此機會尋找新的價值增長點,用時下流行的詞來形容就是告別「內捲化」,向外去挖掘增量。
爆發:什麼限制了雲手機的「想像力」?
當然,雲手機的前景看起來很美,卻要面臨產業落地的魔鬼級挑戰:
比如說,數據、應用從雲端到終端之間的傳輸不能有很高的延遲,因此需要伺服器的部署高度邊緣化。離用戶越近,延遲更低,使用體驗自然也就越流暢。雲手機廠商必須投入不菲的成本,整合雲計算、算力集群、硬體虛擬化等等一大堆軟硬體技術,再把它們組織部署到用戶身邊,這一門檻就將不具備技術儲備的廠商擋在了門外。
而投入產出比也決定了,市面上許多「雲手機」解決方案在硬體配置上都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內容容量和性能配置等越來越高的遊戲、應用時,就有點「帶不動」了。能滿足要求的「高配版」機型,其價格也令人勸退,有的單月費用可能接近百元。這筆經濟帳一算,玩家很可能轉頭重回高性能實體手機的懷抱。
上述局面,自然也讓不少對雲手機技術感興趣的企業處於觀望狀態,大家看不到將業務放到雲手機上的真實價值和案例落地,缺乏進場的積極性,又會導致雲手機上應用、內容不足,讓個人用戶覺得「食之無味」。要打破這個循環,雲手機廠商的生態聚合能力、行業解決方案的落地及其可複製性,也就至關重要了。
由上所述,技術、性價比、生態,是切入雲手機賽道時無法繞過的幾個關鍵賽程,也組成了其用戶價值與產業價值的「鐵三角」。
(「百度雲手機」旗艦版運行界面)
當然,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表現出色的實戰案例,交出了不錯的成績。百度雲手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今年4月推出的企業級版本中,百度雲手機便已經實現了對雲遊戲、雲應用、雲VR和雲辦公等四大場景的全面覆蓋,目前已經收穫了3000多萬用戶,一躍成為目前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雲手機服務商。
透過數據來看,百度雲手機的快速增長,背後是兩重力量在牽拉:
一是蓬勃的應用/手遊創新所支撐著用戶體驗蝶變。
以廣受關注的雲遊戲這一場景為例,遊戲試玩互動廣告正在興起,用戶無需直接下載,可以先通過即點即玩的方式體驗下遊戲內容,再決定要不要下載完整遊戲,對於遊戲開發商而言,遊戲試玩比強行營銷的方式更能引起舒適。
而企業用戶通過高仿真的模擬手機,可以讓員工直接在本地操作雲手機上的企業辦公應用,大大降低了對終端的配置要求,遠程辦公更加方便。數據存儲與挖掘、信息安全等等需求藉助雲端AI的能力也可以輕鬆搞定,而不需要自己再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和人力物力來完成。
二是業務上雲後人工智慧加持的效率升級。
對於雲手機上應用/遊戲等內容提供方來說,運營內容統一在雲端,與AI更緊密的融合,可以進行統一高效管理。像是原本需要部署大規模人員去進行內容審查的直播、短視頻等平臺,藉助百度雲手機就可以對視頻中的違規信息提供批量監管和存證能力,也可以在雲端立即對其進行下線操作,進而提升自身業務的風控能力。
而就在十月中旬,百度又更進一步推出了面向個人用戶的旗艦版雲手機,在性能繼續提升的基礎上,將使用成本拉到了最低每天1.35元的程度,這一「極致性價比」也引發了手機用戶,尤其是手遊玩家們的搶購,首批「上市」的5000臺搶先版「雲手機」在發售當日兩小時內就宣告售罄。
這些現象無不說明,雲手機正在從一個概念變為現實,而成績出眾的百度雲手機,也成為一個值得觀察的典型樣本。
起底:百度用技術支點撬動的產業樣本
通過百度雲手機的動作與斬獲,我們不難發現,一場以雲手機撬動全新數字產業版圖的遊戲,已經開始展現出恢弘的一角。
相較於市場其他雲手機,百度雲手機的出現時間並不長,卻能夠登堂入室佔據一席之地,甚至引領變革風潮,其根本原因在於,針對那些任何雲手機玩家都無法繞開的難題,百度方案中的差異化能力——尤其是基於在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領域的長期積累,一問世就從技術的角度解決問題,讓雲手機不再是空中樓閣。
我們不妨以最新推出的旗艦版雲手機為樣本,看看百度是怎樣出手的?
首先是可用。
百度旗艦版雲手機最吸引手機用戶的一點,是在性能上相比傳統雲手機產品提升了80%以上,主流應用市場內TOP1000的熱門手遊及應用都可以流暢運行。
而其中搭載的ARM四核處理器,就來自於百度自主研發的ARM虛擬化技術及專業級的雲手機設備,也因為發力較早,早在2013年,百度就率先實現了ARM架構伺服器商用,2015年開始布局雲手機業務,使其具有豐富的技術積累和應用實踐,因此能夠擺脫「拿來主義」和參數堆砌的行業慣性思維,發揮其在公有雲、ARM自研硬體等能力,建構出滿足市場需求的超高硬體配置。
第二是穩定。
正如前面所說,百度在雲手機領域耕耘四年來收穫的不只有技術,還有豐富的運營實戰。前不久收購的雲手機領域領先企業 「紅手指」,其業務能力與服務水平經過了千萬級用戶考驗。兩重影響因素疊加,成就了百度雲手機的「穩」。
一方面體現在落地之穩。全面32位和64位系統,Android 6.0.1與Android 8.1雙版本支持,能夠在雲端使用時無需適配即可無縫運行Android原生App。
以及運維之穩。百度雲手機打造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包含了各種手機應用程式從展示到下載、從應用到管理的全方位服務,可以讓應用7*24小時全天候在線。
還有數據之穩。藉助百度智能雲的AI安全能力,百度雲手機因此具備了覆蓋雲、邊、端的雲上一體化安全體系保障,從全流程為用戶提供數據隱私安全保障。由於應用統一運行在雲端,使得數據資源、計算資源均不離境,也實現了企業對於業務全流程的自主可控,比如針對遊戲時長、內容的管理可以有效規避對於青少年的潛在不良影響,降低業務風險。
(百度投資20億元建立ARM雲手機產業基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豐富的業務場景與生態,讓百度雲手機具備了能夠賦予合作夥伴更多價值的土壤。
目前百度雲手機覆蓋了四大應用場景,分別是雲遊戲、雲應用、雲VR和雲辦公,硬體方面有小度音箱等聯動,這些解決方案與資源為應用/內容提供方所用,可以快速打造出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
而備受家庭喜愛的小度音箱,也成為兒童教育科技企業們放飛自我的舞臺,結合了雲應用之後,很多需要高性能硬體支撐的應用比如寶寶巴士、洪恩識字等等,也得以進入更寬廣的市場空間去攫取增量。
百度雲手機對內容方的「虹吸作用」,也說明了雲手機必須在體驗和價值感上比安卓手機高出很多,不然對用戶來說沒有遷移的意義和必要。從中也不難看出,百度雲手機的行業身位,並不是在熱浪湧來時的一時衝動,而是有的放矢的產業賦能與價值輸出,並在思考和實踐中錘鍊出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為了這個「一鳴驚人」,百度準備了很久。
出發:巨頭就位,駛向風口
「雲手機」千億市場剛剛打開,無論企業還是大眾,都在期待著更高質量、更多體驗的雲服務到來。所以更強性能、更高性價比的百度旗艦版雲手機一經亮相,便成為了雲手機領域的標杆。
當然,這僅僅是百度雲手機藍圖中的第一步。
目前來看,擺在雲手機平臺面前的課題與挑戰還有很多。比如進一步強化自身技術和產品的差異化優勢,打造出強有力的品牌認知,進而吸引更多合作夥伴來共襄盛舉;
再比如藉助雲手機重新打造泛終端交互形態,完成從傳統計算到雲計算的價值轉換;
亦或是做大生態,激勵廣大應用開發者發揮創造力,在雲手機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將是百度在雲手機賽道上持續加速、一騎絕塵的關鍵。
5G與萬物互聯時代,為雲手機的未來寫下了無限可能的註腳。如今各大玩家們已經各就各位,不妨一起期待這場科技巨頭們都摩拳擦掌、有備而來的未來之戰。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