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村鎮幹部不厭其煩地給我做工作,讓我思想轉變,過上好日子。」淳化縣秦河便民中心高崖頭村的姚紅提起現在的生活,有著說不完的感激話。
姚紅是村上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村上開展「一評三治」活動,他成為村上「懶漢」,群眾都疏遠他,但鎮村幹部沒有放棄他,給他安排公益崗位,讓他慢慢有了自力更生的信念,最終姚紅在各級幹部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蔬菜大棚,還養了20頭羊,靠雙手贏得群眾的稱讚。姚紅的變化只是鹹陽市大力開展扶貧扶志工作的一個縮影。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鹹陽市創新實施的「四扶四送」幫扶活動,一改過去「大水漫灌」式送錢給物的傳統做法,以激發貧困群眾主體意識和角色意識為抓手,把扶志與扶智、扶智與發展、發展與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用尊重催生內生動力,用信任促進創新創造,用科教優化從業結構,不斷增強其致富奔小康的責任感和認同感,真正變「要我幹」為「我要幹」「我要幹」為「我能幹」,從根本上實現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徹底斬斷貧困代際相傳之根。
「扶心」暖心窩子
「因為我身體不靈便,日子過得不如別人,總覺得矮人一頭。自從看到小戲裡的人物,不管再難也能在逆境中挺直腰板,我一下子有了信心。」8月10日,家住禮泉縣趙鎮堯都村的貧困戶楊召孟再次觀看小戲《扶貧新歌》時激動地說。
楊召孟家有3口人,妻子、兒子和他,他因肢體殘疾致貧,家裡僅有1.5畝果園老化,收入微薄。自從第一次觀看了扶貧小戲後,他備受感動和鼓舞,從此立下了勵志脫貧的志向,在鎮村兩級的幫助下,通過無息貸款3萬元在本村開了一家饃店,月收入2000元,還養了7隻羊、2頭牛,2018年實現了脫貧。
禮泉縣小戲取材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戰中發生的真實故事,讓廣大群眾在寓教於樂之中受到了教育。850多場次扶貧小戲下鄉演出活動,實現了鎮、社區及貧困村全覆蓋。
鹹陽市通過開展宣講、送政策下鄉、編扶貧手冊、繪製文化牆、舉辦專題講座、編創文藝作品等方式,把黨的聲音傳遞到基層,使貧困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惠農政策的溫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源源不斷輸送「精神給養」。
「扶志」挺腰杆子
說起十幾年前的遭遇,現在的劉斌眼裡多了一份淡然、平靜。2003年,一次軋棉花的意外事故,奪去了他的雙臂。2005年,婚姻破裂,他含淚帶著一歲多的兒子回到淳化老家,整整7天待在窯洞裡,深陷絕望。
劉斌的母親、父親身體不好,家裡一貧如洗。一想到父母和兒子,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我得站起來,我要撐起這個家!沒了雙臂,還有雙腳,只要心中有夢,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劉斌暗下決心。
劉斌被確定為貧困戶後,駐村幫扶幹部為劉斌爭取補助資金1萬元,並將劉斌列為重點幫扶對象,這讓劉斌養羊的積極性更高了,他買電腦,學上網,查資料,學技術,很快從一個只會牽繩放羊的羊倌變成了半個羊專家。2017年3月,劉斌申請了創業貸款和互助金,註冊成立了博濤養殖專業合作社。之後,劉斌還說服了2戶貧困戶、3戶養殖戶和自己一起幹。在劉斌的帶領下,年底兌現了近千元分紅的承諾。
現如今,投資近200萬元的現代化養殖場正在建設當中,建成後養殖規模將達到1000隻左右,還將帶動100餘戶貧困戶脫貧。2019年9月20日,劉斌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
近年來,鹹陽市全面推廣落實「扶志六法」「一約四會」「一評三治」等扶志新舉措,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自強自立,湧現出自強不息的無臂脫貧能人劉斌、殘疾創業能人李芳龍等先進典型。劉斌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生動詮釋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扶智」挖窮根子
「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因家庭難以負擔,一度想放棄,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日前,在武功縣教育資助中心,前來償還貸款的大學畢業生王超感激地說。
在羅底小學,一排紅色的教學樓給人絲絲暖意,寬闊平整的操場讓人心曠神怡。校長彭科生說:「原來的教學用房老舊,操場、道路都是泥土路。經過改造,如今孩子們都坐在安全舒適的教室裡上課,還能在操場上活動,圖書室、實驗室、餐廳也一應俱全。」
像羅底小學這樣的變化,得益於「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的實施。去年,武功縣加大了「全面改薄」工作,共投入資金3731萬元,實施土建項目17個,新建、維修改造校舍面積10200平方米、硬化軟化室外運動場地面積8300平方米,完善了校園各項配套附屬設施,配備了教學儀器和信息化設備等。
去年,武功縣共資助各類貧困學生22024人次,發放資助金1386.86萬元,其中建檔立卡戶學生5968人次,發放資助金370.57萬元,教育扶貧資助對象計劃完成率100%,還號召了愛心企業和社會人士開展了一系列捐資助學活動,形成了政府主導,各行業部門、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共同參與的學生資助體系。
鹹陽市創新建立教育扶貧「三卡三臺帳」制度,實現貧困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補助政策全覆蓋。
「扶技」找新路子
「4月份,村上的社區工廠建成,我就被安排到廠裡工作,專門進行服裝熨燙,入場前公司對大家進行了培訓,這幾個月掙了近萬元,我是打心眼感謝黨的好政策和縣上實施的產業就業工作。」8月7日,涇陽橋底鎮劉孟村的於利君說。
於利君因殘致貧,沒法外出打工,社區工廠的建成,為她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了穩定收入。她說:「社區工廠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還解決了村上其他人就業難題。」
涇陽縣把就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重要抓手,全縣在建和建成社區扶貧工廠155個,實現了社區扶貧工廠行政村全覆蓋。湧現出興隆太和、橋底睿馳、安吳徐巖等社區扶貧工廠典型,促進了群眾增收、企業增效、脫貧增速。截至目前,涇陽的園區、社區工廠等返崗務工貧困人口16826人。
鹹陽市學習借鑑貴州經驗,把黨校、陝工職院、鹹陽職院、農廣校、電大,以及教育、人社、農業等方面培訓資源系統整合,針對性開展訂單式、委託式技能培訓,全市完成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7.29萬人次。
同時,開展「四送」享好日子,以「送政策、送技術、送溫暖、送服務」活動為載體,讓貧困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健康扶貧政策補助貧困人口36.6萬人次,掛牌運營「愛心超市」1168家,發放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41.73萬元,為88141名困難殘疾人及35178名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8597萬元。
「扶心」暖心窩子,「扶志」挺腰杆子,「扶智」挖窮根子,「扶技」找新路子,通過全市上下扶貧扶志工作的有力推進和實施,為貧困群眾注入一劑脫貧致富的「強心劑」,凝聚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向心力」,也為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匯聚起強大精神力量。(鹹陽日報)
(責任編輯: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