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曉推科普「第60期」解讀諾獎:黑洞的秘密

2020-10-12 珍曉推科普

一個黑洞橫截面

當大質量恆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就會形成黑洞。黑洞非常重,可以捕獲所有經過事件視界的東西,即使光也無法逃逸。在事件視界上,時間取代了空間只能向前進。時間的流逝承載了一切,指向黑洞內最遠的奇點——那裡密度無限,而時間有限。

光錐顯示光線在時間上向前和向後的路徑。當物質坍縮並形成黑洞時,穿過黑洞事件視界的光錐會向內轉向奇點。外部的觀察者永遠不會看到光線到達事件視界。

羅傑·彭羅斯(左) 賴因哈德·根策爾(中) 安德烈婭·蓋茲(右)

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星空。

2020年,三位科學家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所有已知規律在其中失效

一個超重的怪物,會捕獲進入其「狩獵範圍」的所有物體,連光也不能逃脫。這就是黑洞。在許多文化形式中,黑洞一詞都有其更深的含義,但對於物理學家而言,黑洞始終是巨型恆星能量自然耗盡而死亡後的產物。

上個世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顛覆了所有的有關時空的概念;奧本海默計算出了一顆大質量恆星的劇烈坍塌。但這些,一直被認為是純粹的理論推測,直到一個人,首先成功地找到了一個現實的解,他就是羅傑·彭羅斯。他利用巧妙的數學方法表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預測結果,黑洞隱藏著不能被人理解的奇異之處,所有已知的自然規律在其中都會停止。在愛因斯坦去世10年後這一文章被發表,被視為對廣義相對論的最重要貢獻。

答案只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各自領導著一組天文學家,成功繪製了離銀河系中心最近的最亮恆星的軌道,而這兩組都發現:有一種看不見、卻非常重的物體,使得這些恆星在周圍以驚人的速度旋轉。

這個看不見的物體,竟然有400萬個太陽質量那麼重,這究竟是什麼?根據引力理論,可能的解釋只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根策爾和蓋茲使用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通過巨型星際氣體和塵埃雲看到銀河系的中心。他們擴展了技術極限,完善了新技術,補償了地球大氣層造成的扭曲,製造出的獨特儀器可被用於長期研究。他們的工作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同時,也為新的理論見解提供了線索。

如果有什麼是永恆的?那就是未知

彭羅斯的研究告訴我們,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根策爾和蓋茲也對廣義相對論及其預測進行了精確檢驗。但在無限大的奇異性引力中,該理論不再適用。科學家正在創建新的量子引力理論。這必須將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而這二者,將在黑洞的內部相遇。

「不僅是關於它們的內部結構的問題,而且還有關於如何在黑洞緊鄰的極端條件下,測試我們的引力理論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表示。他認為,正是今年獲獎者的發現,為研究緊湊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但是這些奇特的物體仍然向人類提出許多問題,激發著人們通過研究給出答案。

相關焦點

  • 「黑洞」贏了,霍金的戰友們捧回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摘得此項榮譽,羅傑·彭羅斯「獨享」一半的獎金。他們的科研成果都與「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關。不少關注諾獎的專家學者發現物理學獎的獲獎領域越來越集中在天體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2019年的諾獎 從細胞呼吸開始聊今年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項,授予了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及格雷格·塞門扎,用以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此外,目前已經發現的黑洞,還可以按照質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恆星級的黑洞,其質量介於3倍太陽質量到100倍太陽質量之間。第二類是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至少是太陽質量的幾十萬倍,甚至是上百億倍。第三類是中等質量黑洞,質量介於前兩類黑洞之間。
  • ...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此外,目前已經發現的黑洞,還可以按照質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恆星級的黑洞,其質量介於3倍太陽質量到100倍太陽質量之間。第二類是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至少是太陽質量的幾十萬倍,甚至是上百億倍。第三類是中等質量黑洞,質量介於前兩類黑洞之間。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原標題: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把最重要的物理學獎項頒給這三位科學家
  • 黑洞的諾獎之路
    第65卷第36期,由國家天文臺苟利軍研究員及其研究生馮葉、趙雪杉撰寫,對202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進行解讀。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獎, 根策爾和蓋茲因為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 這是諾貝爾物理學獎近4年內第3次頒給天體物理學領域, 同時也是黑洞領域首次獲此殊榮. 下面將對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黑洞這一領域進行簡要的解讀.
  • 中大知名科普作家王爽科普「解密」——諾獎得主發現的黑洞對地球會產生何種影響?
    此外,目前已經發現的黑洞,還可以按照質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恆星級的黑洞,其質量介於3倍太陽質量到100倍太陽質量之間。第二類是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至少是太陽質量的幾十萬倍,甚至是上百億倍。第三類是中等質量黑洞,質量介於前兩類黑洞之間。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羅傑·彭羅斯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的獲獎理由則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這三位科學家分別來自英國、德國和美國。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
  • 諾獎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
    原標題:2020年諾獎精彩解讀:黑洞的發現源自好奇心,如今它又在驅使我們走出地球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彭良友教授、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儲祥薔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飛虎教授就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變遷、為何諾獎出乎意料地連續頒給同一領域等話題進行解讀。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黑洞獎」頒獎詞暗藏玄機
    其實,我看到羅傑·彭羅斯這個名字的時候,確實也有點兒興奮,終於又在諾獎名單上看到熟人了。我在以前的節目中沒少提到他,他是科普節目的常客,霍金在書裡沒少提到過他,他寫的最出名的書是《皇帝新腦》和《通向實在之路》,也可以算是一位科普作家。
  • 第 30 次搞笑諾獎公布,今年有 5 個中國老哥獲獎……
    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7 日晚 6 點,第 30 次「首屆搞笑諾貝爾獎典禮」假裝在哈佛大學最大講堂桑德斯劇院舉行。因為揚子鱷是爬行動物中的「活化石」,研究者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恐龍的發聲系統。不得不說,這個實驗設計得還是蠻聰明的。此次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心理學獎 今年的心理學獎由來自加拿大和美國的研究者獲得。
  • 「富二代」也能諾獎梅開二度?不愛科研的他最終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2020 年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已經落下帷幕生物領域諾獎頒給了C肝病毒的發現物理領域諾獎則是頒給了黑洞化學領域諾獎最終給了CRISPR 基因編輯#弗雷德裡克·桑格桑格第一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因為「他在蛋白質結構,特別是胰島素結構方面的工作」;而他第二次獲得諾獎
  • 「富二代」也能諾獎梅開二度?不愛科研的他最終也走上了科研道路
    文章選自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2020 年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已經落下帷幕生物領域諾獎頒給了C肝病毒的發現物理領域諾獎則是頒給了黑洞化學領域諾獎最終給了 ,特別是胰島素結構方面的工作」;而他第二次獲得諾獎,是因為「他對DNA測序上做出的貢獻」,在他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他才 40 歲。
  • 《道歉小作文 之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竟然花落……》
    剛剛,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一半頒給了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其給出的黑洞形成的證明,並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有力證據現在一些物理學大獎含「諾」率日益增高,也是逐漸改變形狀,把自己活成了諾獎的風向標。
  • 道歉小作文 之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竟然花落……
    所以鬥膽給自己找了點客觀因素……大家都知道,諾貝爾委員會近些年越來越喜歡「抄作業」,比如昨天公布的 202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有兩位同時也是拉斯克獎的得主。現在一些物理學大獎含「諾」率日益增高,也是逐漸改變形狀,把自己活成了諾獎的風向標。
  • ...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新華網上海11月17日電(王卉雯)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珍曉推科普「第61期」解讀諾獎:基因剪刀,改寫生命密碼的工具
  • 研究黑洞獲諾獎: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暗處的秘密 | 新京報專欄
    羅傑·彭羅斯的獲獎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雷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的獲獎理由則是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這三位科學家分別來自英國、德國和美國。其中,安德裡亞·格茲因為是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而更受到輿論的關注。
  • 珍曉推科普「第65期」原子彈爆炸後為什麼會生成蘑菇雲?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依靠那股上衝時的巨大能量,地面的石頭、碎片、粉塵等物質顆粒被推到高空形成了蘑菇莖。而熱氣團在上升過程中由於同周圍低溫的空氣接觸,溫度逐漸降到與周圍氣體的溫度一致,便向水平方向擴散,從而形成蘑菇頂。這樣,一個完整的蘑菇雲便形成了。
  • 8位專家談諾獎:物理學獎給黑洞,或許是因為錯過了霍金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再次頒給了天文宇宙學方向?黑洞的研究居然時至今日才拿獎?針對今天的諾獎結果,我們聯繫了與幾位科學家,聽一聽他們對諾獎的看法。他們的工作也是被引用最多的用以說明黑洞存在的證據,我在幾乎每一個講黑洞的科普報告都會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