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玩手機上癮更可怕的,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傻

2021-01-21 澎湃新聞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當你刷某些內容、短視頻時,所看到都是你感興趣的內容。但比這更可怕的,是看問題越來越片面,人也變得越來越傻。怎麼才能避免這個問題呢?本文為你提供幾個有效建議,別做手機的奴隸。

作者:何加鹽

來源:何加鹽(ID:ihejiayan)

「據野史記載,中亞古國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風俗。凡是給君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得到提升,給君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餵老虎。

於是將帥出徵在外,凡麾下將士有功,就派他們給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們得到提升;有罪,則派去送壞消息,順便給國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以上文字來自王小波的雜文《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現在,一些手機APP正在用非常高明的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技術,把我們訓練成一個個「花剌子模國王」。

只要你看過某一方面的內容,以後就會不斷收到同一類型的內容,而你不感興趣的,就不會再出現在你面前。

於是,你的視野,永遠被局限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我們關注的那一方面內容,就成了一口井,把我們圍在中間。對於井外的一切,我們一無所知。

1

系統將你困在「繭房」裡,你只會看到你想看到的

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坦斯在《信息烏託邦》中指出:

「信息傳播中,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引用自微博網友@TAL腦科學)

上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很多美國人就嘗到了信息繭房的苦果。

當時,我和不同地方、不同階層的美國人聊天,請他們預測兩位候選人:希拉蕊和川普,誰能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

訪談下來發現:

美國東部(華盛頓-紐約-波士頓一帶)的教授、大學生、金融界人士,和西部(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一帶)的演藝界、網際網路界、科技界的人士,基本上都認為希拉蕊穩贏,在他們看來,川普沒有任何勝算。

而中部大平原的農場主、五大湖區的產業工人,卻基本上都認為川普穩贏,在他們看來,希拉蕊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受到美國人歡迎呢。

希拉蕊的擁躉們,早早就準備好了慶祝希拉蕊獲勝的慶典和物品,就等著投票結果出來。教授和學生們在教室裡集體觀看電視直播,等著最後的狂歡。

結果,川普獲勝。東西部的精英們全都懵了,他們呆立在教室裡,久久不敢相信這個結果。

他們無論如何也搞不懂,「所有的人都喜歡希拉蕊,為什麼贏的卻是川普」?

「南都觀察家」特約作者冷哲的一篇文章提到了這個現象。他介紹道:

一位名叫穆斯塔法的軟體公司市場總監,是希拉蕊的忠實支持者,他的Facebook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支持希拉蕊的文章,他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篇支持川普的文章。他周邊的朋友,也都是如此。

所以他們全都堅定認為,川普的支持者就算是有,也是極少數。

可是,當他去閱讀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的統計數字時才發現,就在Facebook上,川普的支持者就遠超他的想像。

有一篇名為《我為什麼要投票給川普》的文章,在Facebook被分享了150萬次,可他和他的朋友們全都沒有聽說過。

穆斯塔法反思道:「我們的網絡社交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回音室。在這裡我們基本上適合有著類似觀點的同伴,討論幾乎一致的觀點……完全未能深入理解其他社交圈子裡面的觀點。」

2

對世界出現了認知錯誤,所有的決定都不會對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的外交觀察家們也身處這些巨大的回音室之中,那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那就意味著,他們完全無法準確描述現實情況,更無法準確判斷事態趨勢。也就是說,他們的預測結果,可能根本與現實相反。這會給外交政策帶來巨大的災難。

不要以為我在危言聳聽。實際上,美國去年的大選中,絕大部分國家的外交界和國關界的人士都預測錯了。

因為他們接觸的,都是美國的政界、演藝界、知識分子、網際網路企業家等精英分子。而南方州的紅脖子,鐵鏽帶的藍領工人,他們根本就接觸不到,也不屑於去接觸。

預測錯誤的結果,是外交應對的措手不及。

例如:

有的國家只準備了希拉蕊當選的祝賀詞,結果要加班趕稿;

有的國家提前派出了和希拉蕊友好而和川普不對付的慶祝團隊,結果碰一鼻子灰;

有的國家事先和希拉蕊團隊打得火熱,等發現川普當選,才發現連個牽線搭橋的人都沒有……

你可能會認為,只有面對這種國家大事,才需要關心這個問題,我們作為普通人,哪怕只沉迷於自己的那一口井,也不會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決策,都需要我們綜合多方面的信息去做判斷。如果對世界的認識就有偏差,做出的決策,肯定會有錯誤。

我們只有綜合兩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出一個更加準確的判斷,使之更符合自己真實的需求。

還有很多生活中、工作中的決策,都需要我們綜合多方信息去判斷。試舉幾個例子:

生病了,看中醫還是看西醫?

打疫苗,能不能打國產的?

轉基因食品能不能吃?

現在要不要買房?

程式設計師是一種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好職業嗎?

公司要不要轉型,往什麼方向轉型?

特斯拉的股票值不值得買?

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你對信息有相對較全面的判斷。

如果你只是看某一方面的信息,對另一方面的信息視而不見,或者永遠懷著懷疑、批判的眼光去看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信息,可能會做出偏頗的,對你不利的決策。

3

長期遠離「探討」,人會慢慢變傻

現在的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推薦應用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入。

每一個應用軟體的背後,都有一個個龐大的團隊,時時刻刻在研究我們,迎合我們,最後把我們封閉在一個個「繭房」裡面。

上面舉了穆斯塔法的例子,他在Facebook上,只能看到和自己觀點相同的信息,看不到相反的信息,從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而我們也一樣,只關注跟自己「三觀一致」的人。對於那些不一致的人,我們要麼永遠都不會看見,要不已經取關或拉黑了。

現在人工智慧推薦越來越厲害,它們在製造「回音壁」這一問題上,也是越來越卓有成效。

長期玩某些APP的人,會越來越沉迷。但是比這更可怕的,是看問題越來越片面,人也變得越來越傻。

這並不是這些APP有問題,而是我們人性決定的。我們只喜歡看和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而這些APP,把我們不喜歡的,非常高效地屏蔽掉了。

它們取悅我們,也在馴化我們。起初,我們是主人;後來,我們是奴隸。

利用人工智慧算法向我們推薦內容的APP是刀子,而且是非常鋒利的刀子。用得好,它們會大大提高我們切肉的效率;用得不好,會把我們自己割得遍體鱗傷。

工具本身沒有問題,是我們在用錯誤的方式使用它們。

每到熱點事件一出來,罵戰必起,情緒化的渲染遍布全網,而理性的探討卻沉沒深海。

大家都忙著站隊,對反方的觀點,從來都是不屑一顧,最多只當成批判的靶子。

我們打破腦袋也想不通,人怎麼能無知、無恥到這種地步。最後,我們往往是罵一句「傻×」,然後取關或者拉黑了事,眼不見為淨。

其實,不是對方愚蠢,是我們各自把自己埋進了「繭房」,網絡世界缺少了理性探討的土壤,所有人都變傻了。

4

有效解決信息偏差的2個辦法

怎麼才能避免讓自己越變越傻呢?

首先,無知和傲慢,是阻礙我們獲得新知的最大障礙。

你需要意識到,你每天看的這些信息,都是被一個巨大的過濾器濾過的,篩到你這裡的時候,已經是很偏頗的一小部分了。

如果你以為你之所見就是全世界,你就會常常被誤導,並且被消費,被當成韭菜收割。

你常常會在熱點事件出來時,情緒激昂,然後過幾天又被打臉。等下一次事件到來,你又重複這一過程。

你不斷被意見領袖、營銷號牽著鼻子走,他們讓你笑你就笑,讓你哭你就哭,你被他們賣掉還幫他們數錢,然後他們還在屏幕後面笑你傻。

其次,認識到偏頗的選擇會使我們變傻之後,我們就需要做出信息選擇調整了。

萬維鋼在《別想說服我!》一文中,介紹了美國技術活動家Johnson 在《信息食譜》書中提到的兩條核心建議:

1、Consumedeliberately;

2、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1、我們要主動,刻意地去消費某些信息,哪怕我們不喜歡。

2、 我們要去獲取新的信息,而不是去為自己的舊觀點尋找支撐。

要做到這兩條,其實並不難,但是也很難。

不難在於,它非常容易操作。

關注相對兩方的消息,如此一來同樣一件事情,你基本上總能得到兩方面的信息。

很難在於,你常常會很痛苦。因為你總會看到你特別不喜歡的信息,不爽到讓你懷疑人生。

所以,如果你為了學習、了解信息、增進知識,它就不難。如果你純粹是為了消遣,它就很難。

但是,假如你想對這個世界多了解一點,未來的決策更妥當一點,生活更舒服一點,投資更合適一點,那就應該忍著噁心,克服困難,堅持做到這兩點。

矽谷投資人王川在教導我如何做投資時說:

要在各行各業,關心一些最高手的觀點和思維模型,即使可能你不喜歡他,也要定期查看一下,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這樣可以八九不離十的抓住主要矛盾了。

最後,對於有更高求知需求的人,這裡介紹幾個非常好的,關於如何打敗人工智慧推薦的方法。

這是我的朋友楊瀅博士總結的,她是清華出國的匹茲堡大學博士,曾在卡耐基梅隆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是知名的腦科學專家。

楊瀅說,想要打敗推薦算法,需要2個因素:

1、你需要有追求高品質內容的需求;

2、你需要隨機取樣人類各個領域的知識。

據此,她提出了幾個可馬上操作的建議:

1、有一個chrome應用叫stumble upon,裝上以後,它會給你隨機選擇一些高質量網站,可能是你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

2、你可以把維基百科(Wikipedia)設成自己的默認頁,並且選擇「隨機瀏覽」模式(random wiki),這樣每次打開瀏覽器就可以隨機彈出一個wiki頁面。

3、你可以去wolfram alpha上面點「給我驚喜」,它會彈出一些有趣的知識。

4、你可以裝一個應用叫「一億本書」(100 million books),它會隨機推薦一些書,可以看評論,非常有趣。

5

如何使用「信息」,決定著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就是最重要的資產。

獲取信息的能力,就是你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你只能得到很少的信息,或者很偏頗的信息,你就會慢慢落後於他人。

世界很大,很美,有很多機會,請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口井、一個繭裡面。其實各大APP,都是很好的發明;手機和人工智慧推薦,都是很好的工具。

但是,工具生產出來,應該被用於服務人類,而不是奴役人類。

請不要變成手機應用的奴隸,和移動互聯時代的傻瓜。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比玩手機上癮更可怕的,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變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哪些「動物性」讓你對遊戲上癮
    我在美國的時候認識一個中東的朋友,他兒子一歲不到,既不會說阿拉伯語,也不會說英語,卻非常喜歡玩爸爸手機上的遊戲。這小朋友喜歡窩在媽媽的懷抱裡,全神貫注地拿著爸爸的手機玩,一拿走手機他就哭,除非有什麼更吸引他的東西。等他長到一歲半,咿呀學語卻依然不識字時,爸爸的手機怎麼都藏不住了,隨時能被他翻出來玩,並且他玩遊戲還花錢。
  • 假期孩子玩手機成癮,家長獅子吼,沒用!教你一招,輕鬆搞定!
    01孩子玩手機上癮,不要暴露孩子玩手機的劣根性,家長的態度很重要當家長看到孩子在玩手機,而且一玩就很長時間,怎麼說似乎都不管用,如果我們這樣指責孩子說,你整天就知道玩手機有什麼用?作業又不寫,成績又差,你這樣的人像個垃圾一樣,生你有什麼用?
  • 你還在早早給孩子買手機?韓國專家:睡前玩手機更易患「焦慮症」
    現在很多家長平時忙於工作沒有很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而且孩子上學的時候也希望能夠隨時聯繫到孩子,所以早早的就給孩子買了手機。但是最近一則新聞卻讓很多家長停止了這一做法,據韓媒11月12日報導,韓國崇信女子大學研究人員近日稱:睡前玩手機影響心理健康,因玩手機推遲睡眠時間的人更易患上抑鬱和焦慮症。不光如此,玩手機導致失眠的機率高達82%。
  • 中變合擊英雄傳奇
    中變合擊英雄傳奇是一款復古的傳奇手遊,這款遊戲有許多豐富的玩法,玩家之間更是可以進行更方便的語音交流,各種高清畫面,讓玩家享受到極致的遊戲場景,也能讓玩家感受到遊戲角色的動作流暢性,快來接受刺激的挑戰,更快的升級吧。
  • 玩手機如何影響你體內的多巴胺和皮質醇
    行為上癮跟物質上癮(比如藥物及毒品上癮等)的生理機制是相似的,在上癮的情況出現時,我們的大腦會發生三種變化:脫敏反應、敏化反應和腦前額葉功能退化。手機對皮質醇的應該或許更嚴峻多巴胺與人們對手機行為上癮有關,然而有學者認為,我們日常玩手機的行為對體內皮質醇的影響更加嚴峻。當我們沉迷在手機的世界中,交付出去的是時間、睡眠、創造力、注意力。頻繁接觸社交媒體的千禧一代,焦慮水平高於當今其他任何一代人。而這個焦慮背後,是人體內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升高。
  • 斯金納箱效應:心理學告訴你,手機明明不好玩,為何還是停不下來
    0101.我們為什麼對手機越來越上癮?推薦機制的眼中,我們都是根據心理學原理被控制了行為模式的「小白鼠」。在這個信息爆炸、用戶注意力至關重要的時代,能讓用戶「上癮」,似乎是每個平臺的終極追求。機器明明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的喜好,明明可以無比精準地推送我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但為什麼非要時不時地混進來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這真的是因為算法太笨了嗎?02讓我們上癮的秘密讓我們從行為主義心理學說起。
  • 什麼原因讓現代中國人對智慧型手機越來越上癮?
    為此,接下來我們聊聊是什麼原因讓現代中國人對智慧型手機越來越上癮。第一,手機廠商們的功勞。事實上,許多時候消費者之所以對手機的需求量很大,以至於換機的頻次比較高,離不開手機廠商們的加持。譬如,騰訊的微信、QQ是多數人習慣性使用的社交工具,而騰訊旗下的手遊也是使得現代中國人對智慧型手機越來越上癮的驅動因素。再者,阿里的支付寶、購物軟體等,以及百度搜索的移動端、資訊產品等,都屬於智慧型手機很重要後盾支持。換言之,沒有這些軟體廠商的加持,從智慧型手機上獲取的信息單一的話,估計不會讓人那麼上癮,那麼機不離手。第三,娛樂內容方式轉變。
  • 「心理健康」斯金納箱效應:手機明明不好玩,為何還是停不下來
    01我們為什麼對手機越來越上癮?推薦機制的眼中,我們都是根據心理學原理被控制了行為模式的「小白鼠」。在這個信息爆炸、用戶注意力至關重要的時代,能讓用戶「上癮」,似乎是每個平臺的終極追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得到軟體的獎勵後,就會心甘情願地把自己所有的空餘時間都和它牢牢綁定。那麼更複雜一點的疑惑:為什麼要給我推送不感興趣的內容?我刷著不感興趣的內容,但刷手機還是停不下來?這又該怎麼解釋呢?斯金納進一步升級了實驗。
  • 玩手機玩到手抽筋?新流行「腕力球」,無需用電,隨時隨地可減壓
    更炫酷的是,它還內置了炫彩的LED燈珠,燈光會隨著轉速的加快變得炫彩斑斕,一玩就上癮!小小的體積,便於攜帶。上班路上、辦公室閒暇、居家看電視時都可以拿來把玩。玩手機玩到手抽筋?它可不是老年人在手掌上把玩的健身球,更不是武林高手使用的「鐵膽武器」。腕力球是一款類似掌上陀螺的小玩意,被譽為「世界上最快的人工動力裝置」,主要原理就是在慣性定律下產生能量從而練習腕力和臂力。不同於其他腕力球,這款腕力球是不需要傳統的「拉繩」來啟動的。
  • 睡覺時,手機放多遠最可靠?手機輻射會影響健康?不少人蒙在鼓裡
    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在馬路上走的時候會看手機;有的人在午休的時間會選擇玩手機;有些學生為了玩手機耽誤學習;而且大部分人會在睡覺前玩手機……可能有些人認為在睡覺前長時間玩手機,也沒有發現身體不舒服,那麼睡前玩手機對身體有害嗎?答案是非常肯定地,會傷害身體健康。
  • 並非只有毒品才會上癮,這種「合法的毒品」更可怕,趕快看看吧!
    笑氣真的那麼可怕嗎?只是如此,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只是偶爾吸上兩口,解除壓力沒什麼問題,畢竟笑氣不是什麼毒品,又不會上癮,少量吸食也不會對身體有很大影響。如果真的這麼想,那麼就大錯特錯了,雖然笑氣不是毒品,但它依舊會讓人上癮,而且比一般的毒品還要可怕。為了說明笑氣的恐怖之處,首先讓我們了解一個心理學概念。
  • 導致我們上癮的原理是什麼?
    生活中,大部分人會對一些事物格外上癮,並且很難通過自製停下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理導致我們一步步上癮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逃離上癮的陷阱呢?本文將告訴你答案。為什麼無聊的時候我們會刷手機刷個不停?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氪金?為什麼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卻不再興奮了?為什麼網際網路色情危害比其他形式色情都要大?為什麼毒品成癮性這麼強?
  • 因為沉迷玩手機,未來的人類竟然進化成這樣,太可怕了
    因為沉迷玩手機,未來的人類竟然進化成這樣,太可怕了時間:2015-03-13 18:10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因為沉迷玩手機,未來的人類竟然進化成這樣,太可怕了 沉迷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低頭族究竟會不會退化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一群人呢?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不管是那個年齡階層的人,接觸了遊戲之後,都會覺得有趣,甚至會上癮。尤其是自控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陳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領,他們的兒子樂樂今年8歲了。和很多孩子一樣,樂樂非常喜歡玩遊戲。孩子還小的時候,陳先生夫妻倆平時工作很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疏於對樂樂的陪伴。不過他們發現只要把手機給孩子,他就自己安安靜靜地玩,不用人管。
  • 吸毒只會上癮?你必須知道這些更可怕的後果!
    核心提示:吸毒會上癮,沒錯。但吸毒更可怕的是導致全身各大系統的損害,特別是吸食海洛因後,你的免疫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等,幾乎無一倖免受到毒品的摧殘。 吸毒會上癮,沒錯。
  • 「行為」上癮模型:為什麼有些東西你總是戒不掉?
    「行為上癮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一直陷入在「上癮」模型中。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行為測試:假設你現在正在玩手機,突然手機彈出來一條信息,推送內容裡面包含了一條連結,而消息的內容也很直接,只要你點擊連結進入看30s-40s廣告,就可以獲得平臺獎勵的分傭30元。
  • 論手機上癮,中國人竟然只排全球第二!排第一的該有多沉迷?
    隨著智慧型手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手機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捫心自問一下,你是不是隔幾分鐘就要看手機?手機沒電時是不是感到焦慮?和朋友出去玩時也會習慣性地玩手機?據IT之家報導,近日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公布了一組統計數據,數據顯示的是去年各國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從這份數據中可以看到,很多國家的用戶每天花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時間都超過了一個小時。
  • 試驗研究告訴你:刺激大腦的愉悅迴路,真的可以讓學習上癮
    一、我們為什麼選擇玩手機?為了學好英語,我們總會給自己安排一些任務。有時候知識盲區會局限我們的思考能力,有時候只要清除掉知識壁壘,立馬就能從無路可走變成前路一片光明。二、你的知識盲區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明知道學習是增益行為,玩手機是損益行為,依然逃不出不愛學習愛手機?我們又如何逃出這個拖累我們上清華、上北大、拿獎學金人生開掛的怪圈?
  • BBC·6分鐘英語 | 手機上癮
    Someone who ignores other people, because you'd rather look at your phone.所以或許我們可以稱呼你為低頭族……餵……我說,所以你是一個低頭族?那些忽視他人的人,因為你更願意看自己的手機。
  • 小心神經的上癮機制
    玩遊戲,通過一系列競爭的過程獲得最後的勝利,從而得到滿足感大腦分泌多巴胺。因為分泌的快樂物質刺激神經,使神經記住了這種興奮又快樂的感覺,每一次的刺激都在強化這種快樂的感覺。越是上癮的人越是會體驗到更多的痛苦,沒法讓神經一直興奮,一旦神經不興奮對於上癮的人來說就是痛苦的,於是上癮者就這樣被神經和情感支配著行動。老子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正是因為有了感官系統,有了神經,我們有了得以上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