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學者實現高精度量子相位測量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郭光燦院士領導的量子光學小組實現了高精度的量子相位測量,衝破了「標準量子極限」,並十分接近於量子力學的理論極限——海森堡極限。這種新穎的相位測量方案原則上突破了因測量引發光子數損耗的局限,可望在其他物理量的高精度測量中得到重要應用。該項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歐洲物理快訊》上。審稿人認為:「該測量方案以及理論分析都是原創性的工作。」

    利用高精度的測量方法,物理學家可以發現新的物理現象、發展新的物理理論。然而,物理量的測量精度受量子力學基本原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限制。在與時間、距離等基礎物理量有關的相位測量中,其測量精度與所用粒子數N的不確定度成反比,最高精度可以達到平均粒子數的倒數(1/N),即海森堡極限。業已證明,海森堡極限是量子力學所允許的最高極限。而受噪聲所限的標準量子極限(即噪聲極限)一般是平均粒子數平方根的倒數。已經有很多實驗演示了測量精度超過標準量子極限,如基於壓縮態和多光子幹涉方法。但是,由於固有損耗的存在,其測量精度無法逼近海森堡極限,甚至隨光子數的增加而變得更差。

    如何提高物理量的測量精度已經成為物理學家理解物理學機制的關鍵。郭光燦指導的兩位博士生孫方穩和柳必恆利用雙模光子數態和自己獨創的多光子投影測量方法,克服了因為投影測量而引起的光子數損耗難題,使得相位測量精度原則上可以逼近海森堡極限。基於多光子態的相干效應,光子數最大糾纏態在理論上可以達到海森堡極限。然而這個光子數最大糾纏態本身很難製備,更為嚴重的是,該投影測量原則上就會引起光子損耗,導致實際的測量精度遠小於海森堡極限。他們設計的測量相位的有效方案,避免了光子損耗,當光子數很大時,其測量精度可以達到1.4/N,並在實驗上利用參量下轉換產生的雙光子和四光子演示了少數光子的高精度相位測量。實驗得到的相位精度分別為0.506和0.291,超過了相應的標準量子極限0.707和0.5。

    該項成果發表後,美國物理學科網站對第一作者孫方穩博士進行了採訪,並在第一時間以《測量精度衝破了標準量子極限》為題作了報導,數十家國內外網站迅速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在量子精密測量上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首次實現
    本報合肥12月1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
  • 我國學者研究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1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與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人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技術,近期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中科大學者首次驗證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
    記者12月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通訊員 桂運安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
  • 中國科大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
  • 國際上首次成功: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由中科大實驗驗證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個訊息代表了很多東西,但為了更好理解,在開始講關於這篇文章的更多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這句話。
  • 中科大獲國際裡程碑式實驗成果: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驗證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團隊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講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首獲實驗驗證。 根據合肥科技日報的報導,他們是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裡獲悉這一消息的。中科大的潘建偉院士以及他的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首次實現了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
  • 我國量子科技又一突破!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於11月30日在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完成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稱讚這是一項「重要的裡程碑工作」。
  • 華中科技大學研製並交付使用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http://bucket-cb-yunhaigaoyuan.oss-cn-beijing-xhcloud-d01-a.xhcloud.news.cn/xhnews-new/audio/20210113/aab008c4-6eb2-4134-9963-37d3507b7d55.mp3 華中科技大學研製並交付使用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 中國學者研究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與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人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技術,近期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新華社)
  • 科學家首次完成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 中國的量子科技現狀:通信領先,計算和測量有待追趕
    在超遠距離,通過衛星的中轉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中國已經率先走完了整個路線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表示,在量子通信領域,「我國是全面領先於歐洲和美國的」。專利數量體現了這一優勢。該團隊利用量子糾纏的特性,只在地面站用戶端對量子進行測量,糾纏源(衛星)不掌握密鑰任何信息,即使衛星被他方劫持了,密鑰也不會洩漏。在該論文之前,基於衛星糾纏的分發,效率低下、錯誤率高,不足以支持量子密鑰分發。該團隊通過對地面站望遠鏡進行特殊設計,升級主光學和後光路,解決了衛星糾纏分發效率低的問題。
  •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量子精密測量新突破
    2月23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中國科大項國勇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Phys. Rev. Lett.: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什麼是量子科技?今年以來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學者「捷報頻傳」
    量子信息技術則是量子力學的最新發展,代表了正興起的「第二次量子革命」。早在2016年,歐盟就宣布將量子技術作為新的旗艦科研項目,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美國也一直支持量子科技發展。在量子信息技術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
  • 中國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這為將來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當對多個空間分布的參量進行測量時,分布式量子傳感能夠實現超越經典統計極限的測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傳感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選擇並製備能夠實現對多個參量最優的測量精度的量子糾纏態。研究表明,對於某類分布式的最大糾纏態,理論上能夠達到最優測量精度,即海森堡極限。
  • 測量精度提高13.27分貝!我國科學家研究量子精密測量獲重要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近期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3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葉軍等三學者因量子精密測量獲2020年度「墨子量子獎」
    三位獲獎人的研究領域均為量子精密測量。量子精密測量是指通過提出新的物理原理和製造精密儀器來測量基本物理量,如活細胞內部的微小結構,化學反應的動力學,光的頻率,幹涉儀的相位等。Commons凱夫斯首先感謝了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授予他這一獎項,「墨子量子獎得名於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他的哲學強調內省、自我反省和真實,這正是我所珍視的價值觀,而且墨子教導人人平等,創新和傳統同樣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