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北京很多單位正式復工。一組員工在單位食堂進餐的照片,在網絡和朋友圈刷屏。「各自為吃,前後左右間距均為1.5米,吃出了國考的感覺」、「間隔兩米,不許交頭接耳,有人監督、吃完就走,吃出了高考的感覺!」網友的留言,雖然帶一點調侃,但無不對此舉表示讚賞。在抗「疫」特殊時期,一米線理應成為在單位食堂就餐的標準線。
這幾天,隨著返程高峰到來,各地集聚性疫情明顯增多。截止2月3日,北京全市聚集性病例發生41起,涉及病例124人,佔確診病例的一半以上。毫無疑問,聚集性疫情防控,已成北京市疫情防控的重點和難點。單位食堂正是典型的人員聚集場所,出現集聚性疫情的風險不得不防。
食堂,本是各單位最溫情的場所,但防疫是當前的頭等大事,再扎推兒聚餐,可能同事之間既不能開心又不能放鬆了。各自為吃,愛護自己,愛護同事,才是最理智的做法。既然在食堂吃出「國考」、「高考」的感覺,那麼,只有保持足夠距離,將風險擋在身體之外,才能得高分。據報導,本市單位食堂大多對供餐模式做出微調,比如預定統計、減少花式品種、取消現做現賣檔口、鼓勵自帶餐食等,目標都是要減少人員聚集,避免交叉感染風險。儘量減少集中用餐,實行分時進餐,有效減少員工集聚,都是必要的舉措。不給病毒任何傳播擴散的機會,都是對員工堅守崗位、努力工作的最大支持和最深切的關懷。
此時此刻,食堂裡的「冷清」,是一道文明的風景,體現出個人的修養和道德,也體現同事間彼此理解關懷、守望相助的情誼。既然在食堂就餐如同「國考」、「高考」,那麼,不妨把在食堂進餐以及部門開會等難免聚集的辦公行為,都當作一場考試。能不能通過「大考」,既是對各單位防控疫情管理水平的考量,也是對每一名員工的素質測試。只有每一個食堂和每一名就餐者都得高分,防控集聚性疫情才能交出滿意的答卷。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侯江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