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牆:郭沫若要拆,梁思成夫婦要保,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2020-12-06 騰訊網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曾是多個朝代的都城。北京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甚至可以說,這裡的一處院子,一堵牆,一草一木,都有歷史文化的氣息。

不過,大家都知道,多個朝代會選擇一個地方為都城,但是內城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會擴建或者作出其他的改動,這就導致了一些「無用」的古城牆。該不該拆除這些古城牆呢?

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梁思成認為,古城牆是文化的體現,是民族的瑰寶,而郭沫若則是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產物,而且會對建設造成一定的阻礙。很多學者都認為,郭沫若並沒有錯,

這是為什麼呢?

梁思成夫婦一生守護的東西

說起梁思成,絕對不能落下他的妻子林徽因,二人可以說是一對神仙眷戀,留下了不少佳話,林徽因也被認為是我國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

二人之所以這麼情投意合,當然是有很多共同愛好跟追求,他們兩個這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守護北京建築。

當年在討論要不要拆掉這些古建築的時候,專門們分成了兩派,

一派人主張保護北京的古城牆,而梁思成就是這一派人的代表。

梁思成曾經這樣評價北京古城牆的,「

世界現存最完整最偉大之中古都市。

」而在形容古城牆的壯觀之時,梁思成說,「

氣魄之大舉世無匹

」。

北京的古城牆歷史悠久,在元朝的時候,人們用石灰、砂礫等材料夯築,或者是將泥土放置在籬笆之間,用夯打的方式使之形成城牆。到明朝的時候,修築城牆的方式經過改進,城牆更加堅固了。

在古時候,城牆具有很多作用,護城河的作用也很大,不僅可以起到防禦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排水輸水,另外還可以美化環境。

梁思成作為一個建築專家,

曾寫過2.5萬字的建議,核心內容就是:保存北京城區的所有古建築

郭沫若的大局為重

當時還有一派人主張拆除古城牆,郭沫若就是這派人的代表。

郭沫若的一生伴隨著無數爭議,在早些時候,郭沫若就曾經因為主張發掘定陵受到了外界的批評指責。簡單來說,就是掘人祖墳,這在當年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直到中央下令,他才停止了自己的做法。

再就是主張廢除古城牆了。

郭沫若認為,北京的古城牆在古代的作用很大,可以用來抵禦外敵,但是現在不需要了。新中國的成立也伴隨著炮火的停息,不會再有戰爭

,而且,

即便是有戰爭,古城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其實,這不是郭沫若第一次提出要拆除古城牆了,早在當年北伐戰爭期間,當時革命軍攻打武昌,久攻不下,郭沫若就

提出要拆除武昌的古城牆

再加上,郭沫若此前的「劣跡斑斑」,他的主張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責,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他就是傳統文化的毀滅者,梁思成更是大喊,「

你們將來一定會後悔的!

然而,現實確實,最終郭沫若一派主張拆除古城牆獲得了勝利,最終北京的大部分古城牆都被拆除,只留下了很小的一部分。

郭沫若遭到萬夫所指,為什麼他的主張還是被採納了呢?

拆與不拆之爭

古城牆到底該不該拆,其實說白了,就是文化跟政治的考慮。事關重大,豈是郭沫若一個人能夠左右的?更何況,他只是一介文人。其實在當時,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個人就是

吳晗

吳晗是郭沫若的同門師兄弟,而且他還是一個明史專家。或者可以說,「拆 」與「不拆」之爭,其實就是吳晗跟梁思成之間的較量。

當年梁思成提出了一個「

梁陳方案

」,就是

在西城新建一個北京城

,這樣既可以保留原來的古建築,可以不耽誤發展。以長安街為軸,形成一個非常完美的模式。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梁思成跟郭沫若爭論不休,就連一生沒發過脾氣的林徽因也對郭沫若一再斥責。

但是,後來梁思成還是同意,這是為什麼?

當時梁思成提交了很多關於古城牆拆除事宜的提案,但是無一通過,明眼人都知道此中緣由。這個時候吳晗找到了梁思成,在他的勸說之下,梁思成的態度逐漸發生改變。

後來,

梁思成還是放棄了自己的堅持,同意了拆除古城牆。

而關於古城牆的拆除工作進展也非常迅速,前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

後來在說起這個事情的時候,很多人都對郭沫若表示了贊同。雖然說,

古城牆是文化的沉澱,梁思成提出的新建北京城構思也很完美,但是,對於我國當時的國力而言,還無法承受如此大的工程。只能說,文化最終為國家發展做出了犧牲

小結:

起初剛了解到的時候,筆者跟梁思成是同一戰線的,因為筆者也是一個熱衷古典文化,尊重傳統的人。

北京的古城牆經過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這就是文化的傳承與沉澱,是歷史的證明,更是我國的瑰寶,要知道,有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如這些古城牆久遠,眼看著幾百年的沉澱被我們推倒,任誰都會於心不忍。

但是,從長遠來說,似乎郭沫若跟吳晗才是最正確的。

前面說過了,古城牆以及護城河在古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新時代,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古城牆就顯得有點「多餘」了。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日後勢必要發展成全國數一數二寸土必爭的大都市,而古城牆的存在,確實會阻礙北京的發展,一個國家,連首都都發展不起來,國家怎麼會發展起來?

梁思成的構想確實完美,但是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我國的國力有限,需要投入更多的發展中,用巨資來保護一段文化?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確實是有點奢侈了,所以後來很多學者才會認為,郭沫若沒錯,筆者也是這麼認為。當然,無論古城牆存在與否,發生在這裡的一切,會永載史冊。

相關焦點

  • 林徽因:建築女神被黑得最慘的一次,來自梁思成續弦林洙的手筆
    從1930年起,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開始了歷時15年的古建築考察,深入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1953年,溫文爾雅的梁思成夫婦第一次在公眾與人爭吵,只因為當時北京市面臨著大規模的古建築拆遷。此後,在一次國際交流會上,林徽因又與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單獨發生衝突……林徽因先生,她在中國建築學上的傑出貢獻,從她隕落之日開始,便慢慢淡去。
  • 《紐約時報》補發林徽因、梁思成訃告:夫妻攜手,用一生探索中國...
    但近年來,很多人喜歡用消費女性的歧視論調來評論,將林徽因包裝成一位周旋於一群男人中間的文藝女青年,情史被八卦了一遍又一遍。而深入基層考察古蹟建築一路泥濘這段,卻因沒有噱頭,很少被那些人提及。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遠離市鎮的地區考察意味著,要靠騾子、人力車或徒步在很糟糕的泥濘路上旅行。
  • 一代才女林徽因:選擇了並不浪漫的建築師梁思成,原因令人唏噓
    人是唯一一種接受暗示的動物,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把你變成什麼樣子。一生中有三種人會不斷地給你暗示,用行為影響你,他們是老師,朋友,和伴侶。良師益友可以有很多,但伴侶只能一個,一定要為自己負責任,因為這件事情決定你一生的高度。
  • 看到AI修復的林徽因十六歲照片,我忍不住寫下這五個闢謠
    換一句話說,這兩塊殘片對林徽因而言是一種故人之念,一種哀思的寄託。而且只是放在家裡包好,放好。這並非是一種對徐志摩的單一的執念,非要把這塊鐵皮當做真愛難免過於牽強,還有一點,林徽因自從回國後與徐志摩是切割的非常明顯的,這種千夫所指的事以她的情商斷然不會落後人把柄。
  • 1645年是歷史上最詭異的一年 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歷史上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往往一旦發生,就會引發連鎖效應,後果不堪設想,就像塔羅牌倒塌一樣。科學上有一種「蝴蝶效應」,即一個極其微小的擾動,都可能造成很遠地方的一場大災難。歷史上卻有很多這樣的「巧合」,不過與其說是巧合,還不如說是必然,有些事情本就是有很多關聯的,誰也阻擋不了。那麼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 梁思成手繪能力有多強?看此8張手繪圖,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可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特徵,我聽見倒喜歡極了。」 也正是那些年的勤加畫圖,為梁思成後來的勘測繪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所留下的那些古建築手繪稿(此文中展示了8張),其精美程度也是讓人嘆為觀止。
  • 郭沫若濫情、盜墓,也並非科學家,為何能當中科院首任院長?
    但是世人對於郭沫若卻是評價不一,有人說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有人說是著名的學者,有人說郭沫若是一個小人流氓。更有甚者,說郭沫若濫情,是一個盜墓賊。郭沫若為何被說是濫情?其實,說郭沫若濫情倒也是沒有什麼錯誤。用現代人的一個字概括就是——渣。郭沫若一生中有三個妻子,一個不確定的戀人。
  • 清華教授,請梁思成幫忙取件,之後帶此物扮乞丐,開始流浪生活
    以前總是說外國的科學家很多,但是殊不知中國這兩年也出了很多有貢獻的人才。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他當年在美國學習的時候擁有了較高的人氣,而美國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想盡各種辦法將他扣押在美國不讓他回國,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筆莫大的損失。
  • 郭沫若的《天狗》引爭議,這是咋回事?
    咱們先來看看今天要說的這個引起爭議的詩詞吧:(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 X 光線的光,我是全宇宙的 Energy (能量)的總量!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
  • 為什麼要拆飛機?
    01為什麼要拆飛機比如說,在做一款新飛機潛在市場調研的時候,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市場競爭力。同樣的客艙布置,同樣的座位數,你比別人耗油多,運營成本高,就沒有市場競爭力。這樣的飛機即便投入商業運營,也很快會被拋棄。當一架飛機到了壽命終點的時候,最後的歸宿就是被拆解。
  • 郭沫若對出的下聯太經典,一語雙關!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對聯小故事,這個對聯的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說起郭沫若,很多人都喜歡把鐵骨錚錚四個字用在他身上,真不知是何故。這裡就先不討論這個了。話說郭沫若,他自小就聰明過人,閱而不忘,很機智,在8歲的那年,就發生了一段有趣的對聯故事。
  • 告別農村破舊泥磚房,龍門村民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
    作為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工作,龍門縣在大力推進農村破舊泥磚房清理整治工作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讓村民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走進龍門縣龍江鎮石下村,村道兩旁隨處可見已經無人居住的破舊泥磚房,它們掩映在半人高的雜草中,這些房屋有的牆體歪斜,有的屋頂殘缺,黃色泥磚揭示著這些房屋的「高齡」。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
  • 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張錦秋院士及主要代表作品
    這位建築大師不是別人,正是梁思成教授。1963年,梁思成去廣西考察,造訪了真武閣,回來後準備寫一篇關於這座古建築的文章,他約張錦秋去作筆錄。這是一個天氣非常晴朗的上午,書房外一片鬱鬱蔥蔥。在灑滿陽光的書房裡,梁教授一邊踱著方步,一邊斟字酌句慢慢口授他的文章,偶爾停下來推敲一下用詞,又繼續口述下去。張錦秋坐在梁先生的書桌旁一字一句迅疾記錄。
  • 一本無人能懂的天書,梁思成和營造學社,靠它獲得舉世成就
    在北京周口店、山西垣曲、廣東韶關、湖北長陽、廣西柳江等地,都發現了公元前幾萬年,幾十萬年前穴居的山洞,其中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距今有50多萬年的歷史。到了原始社會隨著人口的增加,原始的自然山洞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居住需求了,人們開始在黃土地帶挖掘各類洞穴居住。後來發展到,一半的房屋在地下,一半的住房在地上的最原始的房梁式建築。
  • 寬窄巷子拆與保怎一個難字了得(上)[圖]
    寬窄巷子拆與保怎一個難字了得(上)[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這一年多來,我心裡是越來越苦悶啊!」老宋說,從小一起玩到大的眾多老鄰居、老街坊搬走了。包含著感情的一口口老井填平了,一個個院落正在被拆毀,自己的茶館也不知還能存活多久,心裡堵得慌啊!  在「景陽崗」隔壁的寬巷子29號新1號,已拆得只剩下幾堵斷牆。「這房子是上世紀30年代修的呀!一樓一底,磚木結構,拆得好可惜!」
  • 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
    魯迅最大的特點就是遇到一切不美好就一定要噴,富人要噴,窮人要噴,衙門要噴,文人也要噴。當然他不是為自己而噴,而是為國為民。  郭沫若,現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最大的成就,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趣的是,郭先生也是留學日本學醫,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啟發,於是棄醫從文,後期又對歷史和考古產生興趣,投身於考古事業。郭沫若的文風以描寫和讚揚為主,甚至寫過讚揚史達林的詩。
  • 郭沫若風骨不如魯迅聞一多,其書法卻拍出上千萬,他留下八字要訣
    沈尹默曾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這首詩評中的「郭公」指的就是民國時期和魯迅齊名的大才子郭沫若。自清末開始就有一大批為世人所熟知的文豪,相繼登上歷史的的舞臺。他們中有人以筆桿為槍,揮斥方遒。魯迅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在那個戰火紛飛,人人自危的年代,唯有魯迅敢用筆墨訴說著最真摯的話語。
  • 初中生欲跳樓威脅父母要玩遊戲,警惕孩子用「拆屋效應」對付家長
    01 教育孩子的兩大難題最近有則新聞令我印象蠻深刻的:一位初中生以跳樓來威脅父母要玩遊戲,父母一開始不答應他,他便真的站在了窗臺邊,作勢要往下跳,父母見狀才鬆口讓他繼續玩遊戲。令人心驚的是,孩子威脅父母這件事在當今社會似乎是一件屢見不鮮的事情了。去商場,常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個場景,孩子躺在地上,任憑家長怎麼勸說也不肯起。
  • 出門遇到這4件事,暗示有好事要發生!
    我們每天都會出門,而每次出門都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情,有些甚至是我們想也不想不到的事情,有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但是有些事情或者是有些東西遇到就不是簡單的遇到,可能預示著我們一天或者這段時間的命運的,那麼出門遇到什麼代表著有好事要降臨到我們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