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曾是多個朝代的都城。北京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甚至可以說,這裡的一處院子,一堵牆,一草一木,都有歷史文化的氣息。
不過,大家都知道,多個朝代會選擇一個地方為都城,但是內城有很大的差別,一般會擴建或者作出其他的改動,這就導致了一些「無用」的古城牆。該不該拆除這些古城牆呢?
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梁思成認為,古城牆是文化的體現,是民族的瑰寶,而郭沫若則是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產物,而且會對建設造成一定的阻礙。很多學者都認為,郭沫若並沒有錯,
這是為什麼呢?
梁思成夫婦一生守護的東西
說起梁思成,絕對不能落下他的妻子林徽因,二人可以說是一對神仙眷戀,留下了不少佳話,林徽因也被認為是我國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
二人之所以這麼情投意合,當然是有很多共同愛好跟追求,他們兩個這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守護北京建築。
當年在討論要不要拆掉這些古建築的時候,專門們分成了兩派,
一派人主張保護北京的古城牆,而梁思成就是這一派人的代表。
梁思成曾經這樣評價北京古城牆的,「
世界現存最完整最偉大之中古都市。
」而在形容古城牆的壯觀之時,梁思成說,「
氣魄之大舉世無匹
」。
北京的古城牆歷史悠久,在元朝的時候,人們用石灰、砂礫等材料夯築,或者是將泥土放置在籬笆之間,用夯打的方式使之形成城牆。到明朝的時候,修築城牆的方式經過改進,城牆更加堅固了。
在古時候,城牆具有很多作用,護城河的作用也很大,不僅可以起到防禦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排水輸水,另外還可以美化環境。
梁思成作為一個建築專家,
曾寫過2.5萬字的建議,核心內容就是:保存北京城區的所有古建築
。
郭沫若的大局為重
當時還有一派人主張拆除古城牆,郭沫若就是這派人的代表。
郭沫若的一生伴隨著無數爭議,在早些時候,郭沫若就曾經因為主張發掘定陵受到了外界的批評指責。簡單來說,就是掘人祖墳,這在當年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直到中央下令,他才停止了自己的做法。
再就是主張廢除古城牆了。
郭沫若認為,北京的古城牆在古代的作用很大,可以用來抵禦外敵,但是現在不需要了。新中國的成立也伴隨著炮火的停息,不會再有戰爭
,而且,
即便是有戰爭,古城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其實,這不是郭沫若第一次提出要拆除古城牆了,早在當年北伐戰爭期間,當時革命軍攻打武昌,久攻不下,郭沫若就
提出要拆除武昌的古城牆
。
再加上,郭沫若此前的「劣跡斑斑」,他的主張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責,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他就是傳統文化的毀滅者,梁思成更是大喊,「
你們將來一定會後悔的!
」
然而,現實確實,最終郭沫若一派主張拆除古城牆獲得了勝利,最終北京的大部分古城牆都被拆除,只留下了很小的一部分。
郭沫若遭到萬夫所指,為什麼他的主張還是被採納了呢?
拆與不拆之爭
古城牆到底該不該拆,其實說白了,就是文化跟政治的考慮。事關重大,豈是郭沫若一個人能夠左右的?更何況,他只是一介文人。其實在當時,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個人就是
吳晗
。
吳晗是郭沫若的同門師兄弟,而且他還是一個明史專家。或者可以說,「拆 」與「不拆」之爭,其實就是吳晗跟梁思成之間的較量。
當年梁思成提出了一個「
梁陳方案
」,就是
在西城新建一個北京城
,這樣既可以保留原來的古建築,可以不耽誤發展。以長安街為軸,形成一個非常完美的模式。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梁思成跟郭沫若爭論不休,就連一生沒發過脾氣的林徽因也對郭沫若一再斥責。
但是,後來梁思成還是同意,這是為什麼?
當時梁思成提交了很多關於古城牆拆除事宜的提案,但是無一通過,明眼人都知道此中緣由。這個時候吳晗找到了梁思成,在他的勸說之下,梁思成的態度逐漸發生改變。
後來,
梁思成還是放棄了自己的堅持,同意了拆除古城牆。
而關於古城牆的拆除工作進展也非常迅速,前後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
後來在說起這個事情的時候,很多人都對郭沫若表示了贊同。雖然說,
古城牆是文化的沉澱,梁思成提出的新建北京城構思也很完美,但是,對於我國當時的國力而言,還無法承受如此大的工程。只能說,文化最終為國家發展做出了犧牲
。
小結:
起初剛了解到的時候,筆者跟梁思成是同一戰線的,因為筆者也是一個熱衷古典文化,尊重傳統的人。
北京的古城牆經過了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這就是文化的傳承與沉澱,是歷史的證明,更是我國的瑰寶,要知道,有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如這些古城牆久遠,眼看著幾百年的沉澱被我們推倒,任誰都會於心不忍。
但是,從長遠來說,似乎郭沫若跟吳晗才是最正確的。
前面說過了,古城牆以及護城河在古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新時代,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古城牆就顯得有點「多餘」了。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日後勢必要發展成全國數一數二寸土必爭的大都市,而古城牆的存在,確實會阻礙北京的發展,一個國家,連首都都發展不起來,國家怎麼會發展起來?
梁思成的構想確實完美,但是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我國的國力有限,需要投入更多的發展中,用巨資來保護一段文化?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確實是有點奢侈了,所以後來很多學者才會認為,郭沫若沒錯,筆者也是這麼認為。當然,無論古城牆存在與否,發生在這裡的一切,會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