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隨手拿起任何一本中學化學教材都會發現,書中一定附有元素周期表,為了這張表,聯合國大會曾宣布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旨在紀念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在150年前發明元素周期表這一科學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下這位俄羅斯民族的驕傲,舉世聞名的大化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
1834年2月8日,門捷列夫生於俄國貧寒的中學教員家庭,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一大家子僅靠父親一點微薄的退休金艱難度日。
1841年,不滿7歲的門捷列夫和十幾歲的哥哥一起考進了市裡的中學。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
生活實在難以維持,他們全家只好投奔經營小玻璃廠的舅舅。熔煉、加工玻璃……門捷列夫常常在旁邊看得入了迷。從此他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縱是生活艱辛,門捷列夫還是在母親和兄長的鼓勵支持下,沒有放棄,更加勤奮地學習。
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在緊張的學習之餘,他還撰寫科學簡評,賺一些稿費,補貼家用。由於生活清苦和過於用功,門捷列夫在這時身體累垮了,住進了醫院。他偷偷地把書本紙筆帶進病房,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學習。1854年,門捷列夫大學畢業了,他得到了學院頒發的金質獎章,後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在聖彼得堡大學裡,每逢門捷列夫上課或演講,教室總是座無虛席。他也慢慢開始被國際同行所推崇。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是一條艱苦而又曲折的路。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
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後將每個元素和它們的原子數量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複雜的特性裡,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幹下去。
門傑列夫曾說「沒有比時間更容易虛擲,更值得珍惜的事,倘若沒有時間,我們在世上將一事無成。」門捷列夫珍惜分秒地研究著,1869年3月,門捷列夫因為連續工作到深夜,他太累了,終於支持不住,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朦朧中,他的腦海裡突然顯示出一張他日思夜想的元素表:原子量依次遞增,元素性質相互類似,中間沒有任何的空缺,元素性質和它們的原子量之間有種周期性的關係。
他又驚又喜,隨即清醒過來,找出筆和紙,把剛才出現在腦海裡的那張表記下來,經過反覆驗算,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成果。
他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成了一項劃時代的成就,有人說「天才的發現,實現在夢中」。
其實門捷列夫一直盯著目標,不斷努力、不斷研究,夢中的景象只不過是他十五年努力的結果。
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表,在表格中,他還為許多化學元素留出了空位。後來他又繼續對元素周期表進行研究,預言了三種新的化學元素:類硼、類鋁和類矽。頓時,世界科學界轟動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和它的發明人門捷列夫立刻享譽全球。
元素周期律象重炮一樣,在世界上空轟響了!
門捷列夫的發現讓世界為他點讚。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指出。「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勳業,這個勳業可以和勒維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的勳業居於同等地位。」
什麼是天才?終生努力,便是天才。這是門捷列夫的名言。
他的一生也的確做到了終生努力,將一生都致力於科學研究,成為了天才一般的存在。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一個奇蹟接著一個奇蹟。他在化學上的貢獻無人能及。
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準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學習它,研究它。
每一位偉人都付出了常人所難以想像的汗水,他們為了自己的目標與夢想不犧付出任何代價,不眠不休。
天道酬勤,他們付出的巨大努力終於也得到了回報,天才們都是如此努力。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少不了艱辛和苦難,努力好像只是唯一一條最近的捷徑。
半途而廢,成就會遙不可及,今天你也許會因努力而疲憊不堪,可明天當你看到努力的結果和離夢想又近一步的歡愉,一定會將勞累忘得一乾二淨,並且你會感謝今天努力的自己。
有夢想就去努力,終有一天,你會看到山頂美的讓人窒息的日出,天高地闊,那時你會發現,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俄國化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那一天距離他的73歲生日只有五天。據說,他是在書桌前去世的,就像一封不曾寄出的信一樣,他的人生在未曾到達預期的地點之前已突然終止。而當時,他的筆還緊握在手中。
科學研究看似枯燥,但蘊含無窮的奧妙,元素周期表就是一個典型,它的發現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規律的重大突破,當你仔細去看這張表,一定會感悟到物質世界的奇妙。
我們不禁感嘆,他的偉大,不僅在於其用勤奮成就的天才,更在於他為科學努力探索的精神,誰可與之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