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加繆
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電影《美麗心靈》的主角約翰納什無疑是萬眾挑一的數學天才。
作為唯二獲得獎學金進入普林斯頓的大學的天才,擁有逆天智商的他也一生都被精神病折磨,甚至無法辨別現實與幻境。影片講述的就是約翰納什——偉大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21歲時就發表了關於博弈論的學術論文,提出了納什均衡,對經濟學的發展做出顯著貢獻。
我們定義天才,除了異於常人的超高智商,天才似乎還總是攜帶怪癖。內向孤僻,不合群是天才常有的特徵,長期遭受校園暴力的圖靈,自詡太陽的尼採,25歲就自殺的海子。
納什同樣也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幸運的是他有一位愛他始終不離不棄的妻子。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納什的妻子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一直陪著他,一個人撫養他們的孩子,用所有的耐心和寬容去安撫狂躁的他。
現實生活中的納什雖然也有各種精神缺陷,甚至有雙性戀的傾向,但是一生和他的妻子也是相敬如賓。兩位老人一直互相陪伴,不幸的是在一次外出過程中,納什和妻子遭遇車禍,兩人攜手離開了人世。
不瘋魔不成活,窮盡一生與命運博弈的天才
約翰納什在普林斯頓大學沒有朋友,孤僻內向不善於人際交往的他自己也承認「我有兩個腦袋,但只有半顆心」。
納什不喜歡去上課,認為上課會影響他的創造力限制他的思維,一味學習前人的理論對他沒有意義。天才往往都是完美主義者,容不得一丁點瑕疵,也正因為這樣,大多數天才才會有精神疾病。
他們對完美的追求已經到了病態,一旦沒有達到他們的審美要求,甚至可能做出自殘的行為。
納什很驕傲,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在博弈論方面做出貢獻,惠勒實驗室是他唯一選擇。納什第一個幻想的對象,就是永遠陪著他,開導他的葡萄牙「浪子」室友。
室友一直存在於納什的幻想裡,在他苦苦思索博弈論卻沒有創新的時候,會出來寬慰他。室友是納什幻想出來的朋友,也代表了他的精神需求。偉大的數學家也渴望一個知心的好朋友。
在酒吧裡,同學們都在思索怎樣才能獲得漂亮女孩的青睞的時候,納什終於為自己思索已久的問題找到了答案。在競爭中,總有人會輸,怎樣才能找到一種均衡,讓所有人都實現共贏。納什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博弈論提出了新的觀點。
他終於進入了夢寐以求的惠勒實驗室,也終於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納什進入了牛津大學繼續開展他的學術研究。在這裡他遇到了一生摯愛,他的妻子愛麗莎。愛麗莎是牛津大學的一名女學生,在一次課堂上對納什一見鍾情。不擅長與女孩交往的納什鼓起勇氣接受了女學生的約會邀請 ,二人很快就墜入愛河,最後走進婚姻的殿堂。
艾麗西亞只是看到納什聰明英俊的外表,而不知道納什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
但是即使後來她看到了他陰暗不為人知的那一面,也沒有離開他始終不離不棄,納什最後能走出精神分裂的陰霾,與幻覺和平共處,很大程度應該歸功於他的妻子。不是他可能也像其他天才一樣英年早逝。
影片一直以納什的內心視角來觀察,在他的幻覺裡有三個人,每一個人都代表了他內心深處的精神需求。
第一個是他的室友,納什不擅長人際交往,更不會說好聽的話。在酒吧裡,即使女孩對他有意思,他上前去一搭話也能把別人嚇跑。室友是他幻想出來的,也是最能貼合他心意的人。
第二個是室友可愛的小侄女,小女孩活潑可愛,因為存在於他的幻覺裡,所以永遠也不會長大。
第三個是一個請他破譯複雜密碼的人,納什是一個天才他對自己有極高的要求。
他的幻境裡出現的第三個人請求他為其破譯密碼,表明了他對自己智力和能力的充分自信。納什的精神最終崩潰也是因為第三個人。
他開始幻想自己有多麼重要,除了他沒有人能破解密碼,因為了解了軍事機密,他被俄國官方追殺,整日惶惶不安,最終精神徹底崩潰。
用精神戰勝了精神病的人
納什整日處於極度不安中,總是能看到幻想中的黑衣人來抓他。
正在進行公開演講的納什又看見那個人站在教室後面,因為太恐懼他居然當眾跑了,嘴裡還一直發出大叫。影片是以納什的視角來展開敘述的,所以我們能看到他幻想的黑衣人。
但是影片中的其他人,包括納什的妻子都不能理解他。
這時候的納什精神已經徹底分裂,無論在哪裡他都能看到來抓他的黑衣人。他的妻子感受到了納什的不對勁,找了醫生來治療他,但是納什不願意吃藥,也不願意接受治療。
整日處於狂躁的狀態,溫柔的妻子接納了納什所有的暴躁,一直陪伴他,幫助他接受治療。納什是一個理性的數學家,但是在被精神分裂折磨的失去了理性。
最後納什終於戰勝了病魔,雖然那三個幻覺依然存在,但是他們已經能夠和平共處。
「也許他們一直不會消失,但我已經習慣不理會他們」,納什終於戰勝了病魔,他依舊可以看到他們,但是他已經能夠用平常心去和他們友好相處。
納什醒悟的關鍵就是那個永遠也不會長大的小女孩,他發現查爾斯的小侄女永遠都是最初的樣子,永遠都不會改變 。
他終於醒悟了,原來一切都是幻境。原來室友和小女孩,黑衣人都是不存在的。
納什無疑是幸運的,身邊的人都對他很寬容,十幾年來妻子一直不離不棄,始終如一的照顧他。當初普林斯頓的朋友,即使當時對他並不友好,愛嘲弄他。但是在大家都排斥他的時候又重新接納了他,還是像當年一樣「嘲弄」他。
雖然這一路經歷了種種坎坷也曾走入歧途,但幸運的是,在終點的時候一切又回歸正軌。納什多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用自己的精神戰勝了精神病,諾貝爾獎雖遲但到。
納什的政治追求
導演借納什來反映那個時代美國人的不安與惶恐。
納什幻想自己會被俄國的人抓走,整日疑神疑鬼。也正是因為美國2001年經歷的恐怖襲擊。
9.11事件讓每一個美國人都對自身的安全產生了深沉的焦慮和對毀滅的強烈惶恐。
納什作為一個美國人,又是一個數學天才,他去充當國家間諜,泡在圖書館研究數學理論,也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希望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是一個數學家對於國家政治的訴求。
影片開頭普林斯頓的教授就告訴學生數學家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數學家是助力美國超越蘇俄成為超級大國的關鍵。納什在普林斯頓接受這樣的教育,作為一個美國人,他也希望做出些成就來報效國家,讓美國人民不再在惶恐中度日,不再害怕隨時到來的恐怖襲擊。
納什一生在科學方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推翻了統治經濟學界300年的理論,並且在應用數學和理論數學方面都有所突破。他所做的這一切不僅僅是為了實現他作為一個天才的自身價值,也有捍衛自己的國家不被赤化和毀滅的崇高目的。
電影作為藝術品,導演有刻意的對納什這一形象美化,其實現實生活中,納什不僅出軌和別人生了孩子,還是雙性戀,而且對於自己的孩子他更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
導演有意美化納什,實則也反映了導演的政治訴求。納什最後獲得諾貝爾獎,家庭圓滿幸福,反映了當時美國人所追求的美國夢。美國夢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追求家庭幸福。而這一切納什都擁有了,這也是當時所有美國人所渴望的幸福生活。
小結
影片的開頭有一個細節之處,納什去找教授,看到一位即將退休的老教授,大家都湧上前去送他鋼筆。
這是普林斯頓的傳統,那是人們對他一生科研成就的鼓勵。當時候的納什很動容,因為自己還一事無成受同學們嘲笑,也會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享受同等的殊榮。
約翰納什做到了,他一生的成就足以所有人為他獻上鋼筆。
最開始納什說他自己只有半顆心,所以才會那麼脆弱,承受不了壓力,導致精神分裂。老年的納什有一顆足夠堅強且完整的心。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當納什放下所有掙扎,與病魔握手言和的時候,他就是真正的英雄。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