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精神分裂病患,亦是拿了諾獎的數學家,凡人能從天才的人生故事...

2021-01-16 上官文露讀書會

導演: 朗·霍華德

編劇: 阿齊瓦·高斯曼 / 西爾維婭·納薩爾

主演: 羅素·克勞 / 艾德·哈裡斯 / 詹妮弗·康納利

類型:劇情 / 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上映時間:2001-12-13(加州首映) / 2002-01-04(美國)

片長:135分鐘

文:鈺迪丨主播 鈺迪

芒種

《美麗心靈》

《美麗心靈》是一部講述20世紀偉大數學家約翰納什的人物傳記片。

我之前不太喜歡看傳記類電影,因為寫這類影評往往總需要一個定義、一種基調。

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總會有一顆異常孤獨的大腦,他們會關閉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來成就這種偉大。我不知道自己的文字從哪個邊角撬開這種偉大,讓那些躍躍欲試地光照進來更合適。

而約翰納什的一生恰恰是難以界定的,就是這種不確定,卻是世界最穩定的存在。

它讓偉大靈魂變身一個聰明稜鏡,從劃歸粗淺的分層到折射周密的光譜,你可以精細地看到天才人生每個思想細流的分離融合。作為凡人,我很想靠近這份偉大,因為可以取暖,因為自帶光源。

人因肉體而脆弱,卻因理性而堅強。他有著天才的頭腦,也有凡人的缺陷,還有一生無法擺脫的心理疾病。但其一生,就是在對數學的執著酷愛和這些非正向幹擾能量的博弈周旋中,締造了偉大的靈魂。

和所有天才的塑造過程一樣,上帝從不是揮揮衣袖,邊走邊看的,他早都設計好這盤精妙的棋局。一點點把桀驁不馴的內心打磨成溫潤靈秀的寶玉。愛是世間一切的邏輯,去愛去救贖。

/ Part 01

「天才除了需要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也需要多於凡人的愛」

納什是一個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人。

三十年的時間裡,他始終要和三個時不時蹦出來的幻想中的人物共處:一個是剛進普林斯頓時候,因為極不合群,又極度爭強好勝,所以幻想出一個特別力挺他的室友;大學畢業後因為性格缺陷,讓他在人際交往中舉步維艱,因此有著對家庭強烈的渴望,所以他又幻想出第二個人,大學好友的侄女,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後來在當時冷戰的背景下,他太希望在事業上儘快出人頭地,於是又假想出一個密探,自己隨時為美國政府分析情報密碼。

他就在這樣時而清醒時而迷失的掙扎遊移中,度過了人生大半的光景。在經歷了非人的痛苦和磨難後,找到一生摯愛,最終拿到諾獎。

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剛進普林斯頓大學,剛剛20多歲的納什不分寒暑晝夜的在宿舍演算博弈論。

鏡頭定格在宿舍的窗外,樹枝從堆滿厚厚的積雪轉而為春日繁華香,又到了盛夏鳥鳴鳴。

真實的世界中他一直是孤身一人,靈魂卻在博大的數學宇宙大快朵頤;而當他從畫滿公式的櫥窗退回到飄滿飯香的人間,卻因為極度不適應真實生活,而臆想出一個時刻為伴的室友,始終以他內心最渴望的姿態堅定地站在背後。

天才的起跑線上,站了一個恭候多時的瘋子,之後的每一步成長,都必將伴隨著瘋子的共同進退,是起跑還是換賽道呢?納什選擇了毅然起跑,並絕不退場。

對幻想中的人,從依賴,爭執,逃避再到最後的和平共處。

勇敢接受真實的自己,然後用意志力去認真努力生活,用精神治癒自己的精神病。天才最終還是要學會擁抱真實世界,用底層達成的共識和邏輯,先學會貼地飛行,繼而再振翅高飛。

靈魂或將繼續孤獨,但是飛行過的天空已經光芒萬丈。這是這部傳記電影給我最震撼的體驗。

電影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很像。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一生也是孤獨又絢爛的。

生命最後時刻飽受麻風病,雙目失明的折磨,硬是憑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激情,創作了一幅幅不朽的傳世傑作。

但納什和查爾斯最大的不同就是,查爾斯是孤獨的追求藝術和心靈的高度契合,而納什一生有陪伴她、支持她的妻子。

在他對朋友的渴望、對功名的渴求和對家人的渴盼的眾多幻覺中,唯一真實存在的就是他的妻子。

納什拒絕再次入院接受非人般的精神治療,她的妻子頂著巨大壓力支持他不去醫院,在家共渡難關。妻子握著他的手,放到臉頰、滑到胸口,告訴他,要學會在夢裡醒來,分清哪些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都要相信會有奇蹟。

納什滿眼是淚,深情地凝望著妻子。當一個人連自己都把控不了,無法給愛人安全感,甚至無法確定自己何時是安全的,承認並接受這個現實,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痛苦。但是在妻子的鼓勵支持下,納什最終靠驚人的意志力,小步徐行,堅定又勇敢地和自己和解。

兩個月後,他鼓足勇氣重回普林斯頓大學,找到當年互不服氣,又互相欽佩的同學馬丁,希望能給與他一個哪怕是圖書管理員的小位置。

多年後,納什和馬丁漫步在校園,那是一個剛下完雨的深秋黃昏,納什正式和馬丁提出說自己已經可以嘗試教書的工作了。

馬丁半信半疑地問他:「(那些臆想中的人)他們消失了嗎?」。納什看看旁邊依然緊緊跟隨地三個幻想的人物,苦笑又堅定地說:「沒有,他們一直都在。但是估計他們已經放棄我了。

你以為我們一直堅信的夢想是什麼?僅僅是不斷餵養他們嗎?不是,有些該放棄的,他們已經成為過去了。」

每個人都會陷入無法自拔的痛苦,我們如果不斷餵養,縱容他們,那些困難就會野蠻生長,阻擋在你前行的每一步;而如果你勇敢地給他們斷氧,正視並忽略他們對自己的影響,就會讓這個畸形病態的旁支徹底枯萎,你會煥發新的生命。

校園外,妻子當年的嬌容已被歲月帶走大半,但是充滿愛意和欣慰地對丈夫深情凝望,讓她的美麗持久發光。一份執著又偉大的愛,拯救了兩個美麗心靈,照亮了學術人間。

/ Part 02

「請不要用社會標準去馴服一個天才或一個瘋子」

我始終覺得先學做人,而後才能更好地做學術。

如果你是個天才,也在20歲的時候自以為登上了科學的顛峰,但是沒有人去欣賞反而都認為你在發瘋。那麼我們不能抱怨不能消極,要靜下心來,讀讀書,澆澆花,倒杯熱茶,寫篇影評,然後低下頭繼續耐心專心地從事研究,自信自律絕不自滿自怨地等待幾十年,相信你的天分會真正得世人的認可。

1962年起,約翰納什定居在普林斯頓附近,摒棄之前的張狂,認真低調地每天到學校上班。

如果說普林斯頓這所大學對納什的康復有何功勞,那就是它固有的包容和自由,拒絕把瘋子送進精神病院。

頭髮已然花白,銳氣不再智慧卻更加出彩。一個或低頭不語,或和幻想中人物瘋狂對話的「精神病」經常像鬼魂一樣地遊蕩在校園,而人們仍然尊重體諒。他發病時喊出駭人的響聲,卻還有人告訴你:「別打擾他,這個瘋子其實是個天才。」

抽絲剝繭地展示一個真正的天才在他天分沒有涉及到的領域緩慢的成長成功,這是電影的偉大。

輕巧地展現天才智能巔峰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呈現人生低谷與傲然絕群的天份互相纏繞,內心極致的矛盾分裂,痛苦孤獨,才恰恰是天才屬性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越接天才的人,越是在靈魂乃至肉體上被摧殘得慘烈。

如果回歸理性僅意味著對社會標準的馴服,治癒還有多少價值?尤其是對於納什這樣一個把數學視作「唯一重要事情」的天才。納什心中最純粹的數學不是理智,而是靈感。理智不過是溝通靈感的手段,而若重獲理智也意味著靈感喪失,他情願放棄理智。這就是為何他的瘋癲也帶著濃鬱的天才的味道。

在他得知獲得諾獎的時候,依然坦誠又勇敢地承認,自己很可能在領獎臺上還會做一些瘋狂的動作,因為這些年他依然可以看見那些並不真實存在的東西,但他只是強迫自己不去想不去管。他堅持服用最先進的治療藥物,相信自己在艱難地自我救贖的路上,一點點變好。

周圍的學者一個個走來把鋼筆放在納什教授面前,這在普林斯頓大學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年過半百的老人淚眼婆娑。

時光迴轉到納什剛剛走進校園那年,極其羨慕地看大家把鋼筆擺在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面前,那時候的納什還只是一個涉世未深又對數學一腔熱情的20歲少年。轉眼自己走完大半生,在多次垂死的掙扎中,一步步回歸。帶著榮耀智慧的數學之光,依然眷戀一飯一蔬,執子之手的平淡與真實。

他得到了數學界最高的榮耀,但也在此時,他的兩腳在故土上平穩著陸,平和又偉大。

「你是要遵循心中的那團火,去摘天上的月亮,還是屈服於平凡的生活,彎腰去撿那塵世間的六便士。」又想到毛姆的這句話,對於那些一生孤獨又堅毅的美麗靈魂,此時該有多少味道湧上心頭。

明天是芒種節氣了,從飄雪的冬日,一下就走到了高溫暴雨最肆虐的初夏,轉眼2020年已經過半。有人說,人生不易,保持快樂,就是要讓自己做事「不要太用力」。

獲得什麼就珍惜什麼,失去什麼就接受什麼。

可是有些偉大的心靈註定都會有些「用力過猛」,因為除了自己內心獲得快樂,他們太希望給這個世界更多的光芒。

【本期話題】當被所有人質疑的時候,你還會相信自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本文作者簡介

鈺迪: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本科、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生。主持人、自由撰稿人。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廣州站
    ·納什的傳奇狂羈奔放、別具幽格還原數學天才暗黑與明亮的雙重人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納什讀大學時即被稱為"高斯第二",畢業時憑著教授推薦信中一句"這個學生是個天才",來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然而這個創立了著名經濟理論"博弈論"的數學家卻是一位孤僻狂人,許多人忍受不了他的壞脾氣。對於女人來說,年輕耀眼的納什的魅力不可抵擋,他與一位叫艾麗西亞的女學生約會,兩人因才智上的互相吸引而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就在納什30歲,即將成為高級教授的時候,他變得十分古怪,不斷地威脅艾麗西亞,終於有一天,艾麗西亞發現了天才丈夫內心的黑暗世界……
  • 《美麗心靈》一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遭受著精神分裂的折磨
    不想讓看過的每一場電影都成為過眼煙雲,所以,簡單講一講的幾天前看的《美麗心靈》影片主要講述一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遭受著精神分裂的折磨,在妻子的陪伴下與幻覺搏鬥,最終憑藉經濟學中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獎。從追求夢想的角度,納什是值得敬佩的,偏執而固執,這個角度人人贊同,暫且不談。
  • 《美麗心靈》:天才數學家納什的真實經歷,重現那段精神分裂時期
    《美麗心靈》由朗-霍德華執導、 羅素·克勞 、艾德·哈裡斯 、 詹妮弗·康納利等人主演,講述的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約翰-納什從大學時代到獲得諾獎的一生中的事跡,其中,影片根據納什的個人真實經歷完美的再現了他身患精神分裂症時期發生的事。
  • 他曾遭愛因斯坦拒絕,患有嚴重精神分裂,最終卻獲得了諾貝爾獎
    然而,在了解了一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之後,我們卻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才都是人們眼中的精英,在這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也有一些十分特殊的存在。 曾經,有這樣一位孤獨的天才,他曾遭到了愛因斯坦的拒絕,並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按理來說,像他這種精神不正常的人,是無法取得一些成就的。
  • 數學家的愛情故事
    多才多藝的葛立恆,他曾在1972年擔任國際雜技演員協會主席。他精通體操和蹦床,也是個會雜技的魔術師。當葛立恆在研究數學問題受困時,他會在工作場所來一些雜耍動作放鬆頭腦,獲得靈感。對於這些有趣的天才,用當年的網絡用語形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 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諾獎獎勵的是人,但是傳播和鼓勵的卻是一種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不但可以創造科研成果,更加可以激勵科學人才,還能鼓勵這種精神品質的傳承和延續。還記得那句話嗎,「諾獎應該要頒發給,開啟科學領域第一道門的學者」?諾獎除了鼓勵精神之外,還在喚醒社會對科研的尊重,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對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提升,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等等。
  • 諾獎故事:一個從未得獎的天才
    【一】一個從未獲得諾獎的天才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一位從未獲過諾貝爾獎的天才——貝爾納。英國學者貝爾納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科學天才,據說,他在飯桌上的一席話所迸濺出的思想火花,就是足夠別人幹一輩子的研究課題然而,他一生中最高的榮譽不過是獲得英國皇家學會勳章和國外院士之職。既是天才,為什麼貝爾納卻從未獲過諾貝爾獎?【二】是什麼阻礙了他的諾獎之路?
  • 天才變瘋子?最有望拿「諾獎」的神童謝彥波:他的隕落原因及近況
    由於他與導師的關係並不和睦,這使得他在當時並沒能畢業。好在謝彥波在中科大物理研究所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成就,雖然他沒能在那裡博士畢業,但是他依然獲得留學美國的機會。安德森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者,跟著他必然能夠接觸得到最為前沿的物理學理論,全世界都對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動態非常關注,
  • 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向清華學子敞開心扉
     8月27日下午,高等研究中心中庭。30位來自數學系、力學系和經管學院的清華學子,靜候著美國天才數學家約翰·納什的到來。 此次來北京參加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約翰·納什,在參觀了美麗的清華園後出現了。雖然今年已經75歲,但他高高的前額、有點突出的耳朵、線條筆挺的鼻子加上小巧的下巴,不由讓人聯想到電影《美麗心靈》中那個英俊而又古怪的主人公。影片中的數學家一生為精神分裂症所困擾,歷經人生苦難,最終在妻子的幫助下摘取科學桂冠。這是一個愛心呵護天才的傳奇故事,更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 石齊平:納什一生傳奇 曾流落街頭又獲諾獎
    鳳凰衛視5月28日《石評大財經》,以下為文字實錄:王峰:奧斯卡獲獎影片《有你終生美麗》故事的主人翁,同時也是諾貝爾獎的得主納什和他的妻子在美國不幸遭遇車禍,雙雙罹難。 竹幼婷:納什作為一位數學家,在1994年獲得的卻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主要貢獻是博弈理論當中的納什均衡。
  • 經典電影美麗心靈,一個精神分裂的諾獎得主的傳奇一生
    你能相信這樣的一個故事嗎?一個具有抱負天才的數學家,經濟學家是怎樣從一個無人不知的小人物變得成功,卻又遭受精神分裂的痛苦,險些失去一個幸福的家庭,再到最後完成救贖。這個故事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美麗心靈,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這部經典電影。約翰·納什是一個極具天才智慧,但又十分古怪的以為數學家,是一位普林斯頓的高材生。
  • 天才為何成群而來:數學家所看到的奇景
    一位北大數學系某級專業成績第一名的畢業生告訴我,當年他之所以沒有選擇做職業數學家,正是因為從數學家的故事裡聽出了高風險性,他從而決定選擇金融——可見數學這個行業的風險性高於金融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助理教授袁新意在他的辦公室裡(蔡小川 攝)在我第一次遇到張偉和惲之瑋的那次「突破獎」頒獎典禮上,一次晚宴,這個獎項的工作人員坐在我旁邊。
  • 「一個是當和尚,一個是全球盛名的數學家」,中德天才的反差人生
    ,慢慢地開始展露出了他的數學天賦。反觀敗給柳智宇的德國天才彼得·舒爾茨,柳智宇當時以逆天之舉的表現徵服了在座的選手和評審們,只有彼得·舒爾茨一人輸得不服氣,於是2007年他又參加了國際奧數比賽,這次競爭對手沒有柳智宇,他輕鬆地獲得了冠軍。自2004年到2007年,彼得·舒爾茨連續參加了4次,只有2006年是銀牌,其餘3次都是金牌,實力不可謂不強悍。
  • 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那麼這項大獎為何會頒發給盧煜明教授,他的科學發現背後又有哪些故事?一起來和超模君看看~盧煜明教授何許人也?2019年獲得復旦-中植科學獎2020年9月獲得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在這些閃閃發光的人生開掛經歷中,2016 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獲獎名單有兩位華裔科學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和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
  • 拿獎拿的手軟,卻坦言我對諾獎沒有興趣
    獲得諾獎似乎只是時間問題2020年9月10日,2021年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S)正式公布。來自中國香港的科學家盧煜明獲得了生命科學科學突破獎,華人數學家孫崧獲得了數學新視野獎。前幾天我們講了中科大少年班孫崧的成名之路(傳送門),今天我們來講一下另外一位華人科學家。
  •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4年前,中國奧數少年擊敗德國天才,現今1人獲諾獎,1人成和尚 1959年7月,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首次在羅馬尼亞舉辦,最初這種數學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而組織,後發展到了全球參與競賽,每年都會舉辦。
  • 「幽靈」天才 傳奇數學家納什
    ;他給聯合國寫信,跑到華盛頓給每個國家的大使館投遞信件,要求各國使館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迷上了法語,甚至要用法語寫數學論文,他認為語言與數學有神秘的關聯……最終,他因為幻聽被確診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後來是接二連三的診治與復發。
  • 博弈論大師人生最後一場意外的博弈——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諾獎委員會1994年評價納什的工作稱幾乎所有的經濟行為分析都可以用到博弈論,從壟斷廠商到競爭個體,概莫能外。發展至今的博弈論也的確證實了這一點。突遭精神疾病折磨博士畢業後,納什非常想留在普林斯頓,但普林斯頓當時並沒有給他終身教職。這或許傷害了納什的自尊心。
  • 《美麗人生》天才原型,年輕時因舉報遭逮捕,不妨礙他拿諾貝爾獎
    ,她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科學家。諾獎,當然並非最高標尺,而中國人尤其看重,這也是由來的誤解。不管是不是諾獎,一個人取得怎樣成就,首先是TA自己的志趣所在,這是一個人的問題。不是靠獎來判定,也非因TA是女性或其它因素即有何不同。關鍵在,我們願不願意把其當作一個坦率的人來看待。
  • 諾獎經濟大師,數學天才賭徒,和「神秘的股市財富公式」-虎嗅網
    (上)諾獎經濟學家1. 諾貝爾為什麼沒有數學獎?諾獎始於1901年,經濟學獎1969年才有。其全名也拐彎抹角,絕不正宗。諾貝爾的後代還公開反對過,並說「這個獎經常授予金融市場的投機者。」不過,這不影響數學家得諾貝爾獎,也不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科學性,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讓數學家得諾貝爾經濟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