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國家安全機關展開「掃雷」專項行動,抓獲4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員。央視截屏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為搜集掌握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重要的核心機密,對我國公民的滲透策反呈現了一些新手段。
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在網絡上通過論壇、求職網站和社交平臺等,將IP位址虛設到我國重點單位附近,以虛設的單位或個人身份主動尋找有國防軍工單位背景的人員,以拉攏感情、利益誘惑等手段套取國防機密;或者發布虛假的崗位信息,預留QQ和微信等聯絡方式,等待我國公民主動聯繫,建立所謂的聘用關係,從一開始搜集公開信息,逐步發展到搜集重點單位內部資料,從而達到竊密的目的。
手段
境外間諜利用網絡
策反軍工單位人員
近期,針對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圍繞我國國防軍工領域實施情報竊密活動,四川省國家安全機關展開了代號為 「掃雷」的專項行動,一舉抓獲了4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員。這4個人都從業於同一家國防軍工單位,互相之間並不認識,卻分別被境外的間諜情報機關發展利用。
2014年10月,該國防軍工單位熱表車間的90後青年文某像往常一樣玩手機QQ, 在「附近的人」一欄中彈出一名網友H,資料顯示「附近單位職工需要兼職的請聯繫我」。在文某表明自己是國防軍工單位員工的身份後,H自稱是境外某報社的記者, 希望文某能夠提供工作中接觸到的內部資料,並承諾每月支付3200元的報酬。在利益的驅使下,文某先後多次向H提供了所在單位生產軍品的型號、月產量、使用的特殊材料等涉密信息。
同樣是90後的王某在該國防單位技術部門任職,父母都是國家公職人員。因對現實工資待遇不滿,王某在網上尋求兼職時認識了H,H的QQ籤名為「兼職賺外快,待遇優,非直銷,誠信至上」。王某被兼職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衝昏了頭腦,認為提供的單位動態信息只要不屬於涉密信息,就可以打打擦邊球,於是頻頻給對方提供軍品涉及定型情況、樣品編號、試驗節點、出現故障情況等信息。
2014年,參加工作近十年的吳某有了離職的想法,他在某招聘網站上投放了簡歷,並留下了聯繫方式,工作履歷一欄中表明有某國防軍工單位的工作經歷。不久,吳某收到某獵頭公司發來的電子郵件,要求其提供工作證明以便求職。吳某將與單位籤訂的勞動合同及印有自己照片、所在部門、姓名的工作證件掃描後發送至對方郵箱。很快,對方通知吳某被聘用,工作內容就是提供該國防軍工單位尚未公開的內部信息,年薪高達50萬至120萬。面對如此豐厚的報酬,吳某動了心,但結合曾在單位接受的保密教育及自身認識,意識到對方可能是境外間諜人員,吳某搖擺不定的態度也使其成為境外間諜情報機構發展的重點目標,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手段
利用被策反人員
發展新關係 搜集情報
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還指使被策反人員提供可利用人員的聯繫方式,物色新的被策反人員,以此擴大關係網,拓寬信息渠道。
被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策反的人員涵蓋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目前80後、90後成為我國網民的主體,由於涉世不深、防範意識薄弱等因素,被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利用、策反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2013年初,在四川國防軍工單位技術部門供職的李某接到親戚的電話,稱境外朋友S想了解一些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識,有著保密意識的李某婉言拒絕了,但在親戚的多次勸說下,李某還是與S建立了聯繫。S以公司做市場調查準備進軍航空航天領域為由,要求李某利用工作之便搜集航天航空方面的期刊、 雜誌、論文等資料。由於單位內部資料管理較嚴,李某多次借閱資料未果,沒能如期完成S交代的任務。為顧及情面,李某向S推薦了在某航空航天大學讀研究生的同學成某,導致成某被策反,李某也成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幫兇。據央視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