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2月起,伽利略這個名字就首次出現在委員會的通訊中。此後,該方案一直在朝著全面運作的方向發展。已經有14顆衛星在軌,到2020年將再發射16顆。該計劃的籌資決定是由歐洲理事會在2000年代初做出的。
伽利略計劃的結構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在軌驗證(IOV)階段包括通過測試和操作兩顆實驗衛星以及減少四顆可運行衛星及其相關地面基礎設施的星座來對系統進行鑑定。
兩顆實驗衛星分別於2005年12月和2008年4月發射。他們的目的是表徵中地球軌道(MEO)環境(輻射,磁場等)並測試關鍵有效載荷技術(原子鐘和輻射硬化數位技術)的性能。他們還提供了早期的空間實驗信號,以確保根據WRC RNSS分配的伽利略所需的頻譜。
前兩顆運行衛星於2011年10月21日發射,隨後第三顆和第四顆運行衛星於2012年10月12日發射。它們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四顆衛星以及伽利略站和控制站來驗證伽利略概念中心。2013年3月12日,伽利略系統實現了首次獨立的歐洲定位。
全面作戰能力(FOC)階段包括部署其餘的地面和太空基礎設施。它包括一個由18顆衛星組成的中間初始作戰能力階段(4顆IOV衛星加上14顆其他衛星)。整個系統將由30顆衛星,位於歐洲的控制中心以及在全球範圍內安裝的傳感器站和上行鏈路站網絡組成。
完整的伽利略基礎設施將包括:
伽利略計劃的定義階段,開發階段和在軌驗證階段由歐洲航天局(ESA)進行,並由ESA和歐盟共同資助。
伽利略計劃的「全面運營能力」階段完全由歐盟資助,由歐盟委員會管理。委員會與歐空局籤署了一項授權協議,由歐空局代表歐委會擔任設計和採購代理。
2010年1月上旬,委員會宣布授予伽利略公司初始運營能力的六份合同中的三份。
合同於2010年1月26日在歐空局代表委員會與有關公司之間籤署。
2010年10月25日,代表委員會與SpaceOpal GmbH(義大利-德國合資企業)和ESA籤署了運營合同。
地面任務基礎設施和地面控制基礎設施的最後兩份採購合同於2011年6月授予Thales Alenia Space和空中巴士防務與航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