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泰鬥伽利略的故事

2020-12-05 素之內的文影匯

公元1609年,在歐洲兩處相距352公裡的城市中幾乎同時發生了兩件意義深遠的事情。第一件事是38歲的克卜勒出版了《新天文學》一書,正式向世人宣布了行星運動第一和第二定律。第二件事發生在義大利的威尼斯,45歲的伽利略走進了一家眼鏡鋪子。

伽利略從眼鏡店買回了幾塊透鏡,他開始琢磨怎麼能把他們組合起來。經過一番努力,他成功了,伽利略製成了第一架放大倍數為3的望遠鏡。經過一番改進,他又製成了8倍的望遠鏡。伽利略把這架望遠鏡獻給了威尼斯議會,那些議員們果然看到了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船隻,這讓議員們大為欣喜,他們敏銳地意識到伽利略的這個發明有很重要的國防價值。為了表彰他,議會決定升任伽利略為終生教授。

伽利略把望遠鏡伸向了夜晚的星空。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意義非凡的舉動,套用一個著名的句式,就是:伽利略的一個小動作,卻是人類的一個大動作。

伽利略把望遠鏡最先對準的是月亮。當月亮的圓面通過鏡頭在伽利略的眼中首次出現時,他驚呆了,用肉眼看上去光滑無暇的月亮居然是一個大麻子,表面布滿了坑坑窪窪的圓形坑洞。在對月亮進行了幾周的觀測後,伽利略把望遠鏡對準了木星,這將是一個重要的時刻。

經過1610年1月連續多個夜晚的追蹤觀測,最終他確信,有四顆小星星圍繞著木星轉動。伽利略把他的天文觀測成果以及望遠鏡的原理寫成了《星跡信使》,結果在整個歐洲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無數業餘天文愛好者和專家學者都拿起瞭望遠鏡對準月亮和木星觀測。當伽利略的觀測發現被全歐洲的無數天文愛好者證實後,教會開始坐不住了,為什麼?因為教會一直以來支持的託勒密學說首次遭遇到了反證的尷尬。不是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繞著地球轉嘛。現在,鐵證如山,有星星是繞著木星在轉,而不是地球。教會該如何面對這個天文發現。

伽利略的發現還讓另外一個我們熟悉的人激動不已,他就是克卜勒。伽利略的發現讓克卜勒揚眉吐氣,既然木星有能力拉住四個衛星,那麼地球當然也就可以拉住月亮了,自己關於行星力量的猜想被伽利略的發現證實了,克卜勒實在是太高興了。

木星四顆衛星的發現,讓教會很受傷,也埋下了對伽利略仇恨的種子。此時的伽利略又把他的望遠鏡對準了金星,很快,他的發現給託勒密的地心說帶去了最後的致命一擊。

在伽利略的望遠鏡中,金星不再是一個圓點,而是一個月牙狀的形狀,並且會出現盈虧變化。這個發現又轟動了整個天文學界,大家紛紛又把望遠鏡對準了金星,很快,金星的盈虧變化被公認。託勒密的地心說模型無法解釋金星的盈虧現象,而哥白尼的日心說模型卻能很好地解釋。金星的盈虧變化就成了日心說最好的佐證。

伽利略毫不忌諱地四處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越來越多的人站到了哥白尼的陣營。羅馬教廷終於坐不住了,如果任由事態繼續發展下去,教會對人們的精神統治將發生動搖。1616年2月,羅馬教廷宣布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禁書,日心說的統統觀點都是荒謬的,是異端邪說,不許任何人再加以宣揚,否則將被推向宗教裁判所。伽利略首當其衝,成了教會打壓的重點對象。在教會的高壓下,伽利略不得不退讓了,他聲明停止宣傳哥白尼的理論。

1623年,老教皇駕崩,新教皇烏爾本八世上位,他是一個相對開明的人,並且還是伽利略的朋友。伽利略抓了個機會試探性地建議教皇取消禁令,教皇雖然沒答應,但是他也不反對伽利略寫一本討論託勒密和哥白尼主要觀點的書,當然,教皇要求伽利略要客觀,不得貶低託勒密,吹捧哥白尼,尤其不能在書中作出地球在運動的結論。

伽利略立即回家開始動筆寫書,他用了整整5年的時間,寫了一本書,叫《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他把自己半輩子的研究成果在這本書中集中發表了出來。這本書在物理學史上非常重要,因為伽利略首次解答了那個困擾了學界2000年的問題:地球如果轉動,為什麼人們體會不倒?整本書設計了三個人物的四天對話,這三個人物分別象徵著伽利略自己、託勒密的擁躉和一個居中立場的小白。這三個人你來我往,談了四天的話,相當於分成了四個章節。第一天他們討論天上的星星是不是永恆不變的。第二天討論地球到底是不是在自轉。第三天討論地球有沒有繞著太陽公轉。第四天討論潮汐是怎麼形成的。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除了第四天的觀點是錯誤的以外,其他三天的內容即使到了今天也不過時,依然可以作為正經的科普讀物。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第二天的對話內容,伽利略完美地解答了人們對地球自轉的所有質疑,正式描述了那著名的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力學規律在慣性系中保持不變。

然而,教皇對此書很不滿,下令查禁《對話》。伽利略被判終生軟禁在家裡,一直要到三百多年後的1980年,羅馬教廷才替伽利略翻了案,宣布他無罪。

伽利略雖然「認罪服法」了,但是他所建立的理論學說卻像病毒一樣,在歐洲的大地上擴散,傳播,哥白尼的學說終於成了無冕之王。但我們依然在等待另一個天才的出現,他解開了克卜勒心中最後的秘密。

相關焦點

  • 古代科學家的故事,伽利略,現代科學之父
    伽利略·伽利雷(1564— 1642)伽利略是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他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體運動規律,並確定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的第一人。
  • 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真實性存疑:科學故事非事實
    實驗道具:鐵球和羽毛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作為小學課本中經典的一章,記錄了伽利略勇敢挑戰權威,提出物體降落速度不應該由物體重量決定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正是著名的「自由落體定律」的由來。《加油!向未來》本周的實驗之一是關於自由落體的科學猜想。藉由羽毛和鐵球兩大重量差距明顯的實驗道具來進行驗證,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在解釋實驗結果的同時,卻「語出驚人」道破一個一直被大眾普遍默認為事實的「科學故事」——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曹則賢提醒,這個著名的實驗在科學史上只是一個「傳說」故事,而非經過驗證的事實。
  • 為科學而獻身,伽利略的科學之路
    1564年2月的一個清晨,一個小生 命降生在義大利的比薩城,父母給這個孩子起名叫伽利萊伊,伽利略。伽利略的父親文森西奧是一位有文化、 有修養的紳士,為了使孩子們受到更好的教育,1574 年,文森西奧舉家遷到了佛羅倫斯。來到佛羅倫斯不久,伽利略被送往一一座修道院開辦的學校讀書。修道院開辦的學校,除了向學生講授宗教教義和宗教故事,也適當開設拉丁文、修辭、邏輯、數學等課程。
  • 比薩斜塔的故事是假的?近代物理學啟蒙人——伽利略
    可能很多人知道比薩斜塔是因為中學課本上的那個故事——《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話說在1590年,伽利略在認真研究了亞里斯多德的「物體落下的速度和它的質量成正比」這個觀點後產生了質疑。於是他就帶領自己的學生做了個實驗,登上了比薩斜塔的頂層,讓手中兩個質量不等的鐵球同時從塔頂垂直自由落下,結果他的學生不幸被鐵球砸死了。
  • 伽利略的故事永不過時
    在數不勝數的經典中,是否還有空間為伽利略寫一本新的傳記?天體物理學家Mario Livio打賭可以。他的《伽利略和科學否定者》旨在將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鼻祖和他的發現置於現代科學和社會背景下,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感。他特別指出,伽利略在17世紀因其科學主張而面臨的異端指控,在今天科學否定論者的譴責中也有對應。
  • 望遠鏡是伽利略發明的嗎?不,但伽利略與望遠鏡和火星有一段故事
    今天,李博士將從現代觀測火星的角度,和大家繼續探討火星的故事。人類在很久以前就發現了火星,但一直都僅能靠肉眼觀察。打破這一僵局的歷史時刻,是「透鏡」功能的發明,通過不同種類的「玻璃透鏡的組合」,人類可以看到極細微的東西(顯微鏡),也可以看到很遠處的東西(望遠鏡)。伽利略正是用望遠鏡觀測火星的第一人,但這對他來說似乎無法定義福禍。
  • 伽利略的故事永不過時
    在數不勝數的經典中,是否還有空間為伽利略寫一本新的傳記?天體物理學家Mario Livio打賭可以。他的《伽利略和科學否定者》旨在將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鼻祖和他的發現置於現代科學和社會背景下,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感。他特別指出,伽利略在17世紀因其科學主張而面臨的異端指控,在今天科學否定論者的譴責中也有對應。
  • 走進科學:伽利略455歲誕辰
    在伽利略的時代,受過教育的人贊同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即地球固定在一個或多或少不變的宇宙的中心。因此,圍繞木星運行的衛星(現在稱為伽利略衛星)的發現,以及金星必須圍繞太陽而非地球運行的發現,被羅馬宗教裁判所視為異端邪說。1633年,宗教法庭迫使伽利略放棄。他在軟禁中度過了餘生。
  • 伽利略的故事永不過時-虎嗅網
    相關圖書:《伽利略和科學否定論者》作者:Mario Livio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在數不勝數的經典中,是否還有空間為伽利略寫一本新的傳記?他的《伽利略和科學否定者》旨在將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鼻祖和他的發現置於現代科學和社會背景下,給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感。他特別指出,伽利略在17世紀因其科學主張而面臨的異端指控,在今天科學否定論者的譴責中也有對應。伽利略1564年出生於義大利比薩一個家道中落的知識分子家庭,後來在比薩大學攻讀醫學。但他很快就放棄了,轉而研究數學,那是他永恆的激情所在。
  • 小小的望遠鏡帶動的天文學,細說伽利略與望遠鏡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憨憨,為了展現科學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伽利略的故事,他被人們稱為現代科學之父,這個稱號很威風,不過想當科學的爸爸,可不是那麼好當的,伽利略的成就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伽利略在求學的時候,一開始學的是醫學,想當一個醫生,但是他自己的特別喜歡數學和物理,所以就在這兩個學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因為伽利略的家裡面缺錢,所以他大學沒上完就回家了。但是他在自己的努力和別人的幫助之下,最終還是學有所成,回到大學裡面當了教授。
  • 理學家、數學家伽利略的成長故事
    伽利略做實驗證明,感受到引力的物體並不是呈勻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的工作,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學原理製造出來的望遠鏡。1642年1月8日卒於比薩。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現代物理學之父」 、「科學之父」 及「現代科學之父」。
  • 伽利略: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
    伽利略,義大利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敢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學說。比如亞里斯多德憑藉直覺提出的「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觀點。02敢於質疑,才能有所突破伽利略所在的時代,科學還被神學所籠罩。敢於向經典權威挑戰,是需要冒著生命危險的。他因為挑戰亞里斯多德「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被逐出比薩大學。但他毫不屈服,仍然不斷地宣傳科學,開闢了歐洲科學的新紀元。03追求真理古今中外,因為勇氣質疑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數不勝數。
  • 《偵探伽利略》|湯川學教授帶你「走近科學」
    wx_fmt='jpeg");background-repeat:' 9t4eibktfj1pvtaav3pophknwzgrpvnvanznmbcbfeyv4vkphg4ud3ibl9gsr9auqyuf4jzjnd0wlvrdwibphdu0w="" mmbiz_jpg="" mmbiz.qpic.cn="">寫《偵探伽利略》是我向自己發起的挑戰。
  • 科學泰鬥王淦昌傳,偉大一生,激勵後人
    由於工作原因,近年來總和光電子技術打交道,於是有幸了解到我國光學泰鬥王大珩的故事。讀完王大珩先生的自傳《七彩的分光》,其筆端樸實無華的人生回顧,穿擦中國先輩知識分子的文化素養,讓我對科學家自傳的可讀性信心大增。因王大珩先生回顧起草863計劃的過程,特別提到了王淦昌先生,於是我琢磨著找一找王淦昌先生的自傳,未曾想老先生並未著書立傳。
  • 面對隔離,伽利略將望遠鏡變成了一種科學儀器,你幹了啥
    但是,與世隔絕和靜思冥想只是瘟疫時代的一種科學模式,而我們很少有人能真正對此產生共鳴。伽利略·伽利萊,這位將望遠鏡變成科學儀器,並為新物理學奠定基礎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更親民的、在危機時期進行科研的勵志範本。事實上,伽利略在1630–1633年大瘟疫爆發期間經歷了一生中最廣為人知、最動蕩不安的幾年。伽利略出生於1564年。
  • 子彈說 | 不靠譜的名人故事(五)伽利略與比薩斜塔
    從阿基米德的浴缸到伽利略的斜塔,還有牛頓的蘋果和瓦特的茶壺。這些故事給他們增添了許多神奇的光環,也讓這些名字更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過,遺憾的是,我們所熟知的這些故事中,幾乎沒有一個曾在歷史上真實的發生。
  • 仔仔科技論:科學之父伽利略,曲折而充滿傳奇的一生!
    如果要讓你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你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愛因斯坦,再往前追溯多半就是牛頓了,如果再往前那一定是伽利略。確實伽利略在科學史上的意義非常大,在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領域都做過非常重要的貢獻,被認為是現代科學的起點。
  • 天才遺物——伽利略的手指
    2011年,在伽利略的《星際信使》出版四百周年的時候,這座博物館改名為「伽利略博物館」。伽利略博物館在博物館一樓的九間屋子裡,陳列著很多與「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相關的,同時也是在科學史上意義非凡的物品,比如現在僅存於世的兩件伽利略望遠鏡原件:
  • 「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給了歐洲黑暗時期,致命的一擊
    「近代科學之父」的伽利略,給了歐洲黑暗時期,致命的一擊我們今天都知道,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是沒有中心的。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不大的塵埃。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他們並不這麼認為,換句話說就是 ,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為了個人私利,掩蓋了真理的發展。
  • 《伽利略的中指》:科學證據向誰讓步?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伽利略的中指》一書參考消息網4月20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19日發表題為《在科學界,證據讓步於意識形態了嗎?》的文章,文章說,人類任何行為的真相,對科學的追求不可能是完全客觀的。意識形態和經濟不可避免地都會發揮作用。全文內容如下:研究科學的歷史學家艾麗斯·德雷格回憶說,25歲當她還在讀研時,她首次得知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獲得男人或女人的身份。多年後,她了解到,她的一位兒時夥伴從父母和醫生以外的人那裡得知他生殖器官非男非女時,她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