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光華:感懷清華大師講課風格

2021-01-08 科學網

 

我在清華水利系讀了三年半,1957年初被抽調到工程力學研究班學習,又讀了兩年。在這五年半時間內,聽過許多位老師講授的課程。所有這些,給我打下了較堅實的理論基礎,也讓我對工程科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有了較清晰的了解,在以後的工作中受益匪淺。

 

在我看來,大學老師的講課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風格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老師備課充分,在課堂上完全不看講稿就能用嚴謹的語言出口成章。學生只要做好筆記,課後複習時不用多看教科書,也能很好地掌握課程內容。

 

另一種風格是在教學大綱的框架內,老師憑藉自己寬廣的知識面自由發揮,講得生動活潑,趣味橫生,但學生課後複習要花很多時間翻閱教材才能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

 

很難說哪一種講課方式更好,因為這要看課程性質和授課對象。對於低年級的基礎理論課,看來應該採用第一種方式,而給高年級(特別是研究生)講課,可能以第二種方式更好。

 

大學一年級,程紫明老師給我們講「數學分析」,李芳澤老師給我們講「理論力學」。他們都屬於第一種風格,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語言嚴謹,幾乎沒有主題以外的話。對於特別重要的內容,例如,數學分析中關於極限的概念,理論力學中「二力杆」(即兩端鉸接的受力杆)的概念,他們都會恰到好處地重複和強調,讓學生加深印象。記得有一位同學說,聽了這兩位老師講的課如果還不懂,那就只能怪自己了。

 

大一上學期有一門「畫法幾何」課,是沈力虎老師講授的。沈老師講課非常風趣,經常引得學生哄堂大笑。關於如何徒手畫好一個圓,沈老師介紹了一個經驗,他說,如果你是用右手寫字的人,圓的左上方要逆時針畫,右下方要順時針畫。這個經驗我一直遵循到現在,確實有效。

 

從大一到大三,我們學了一系列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還有夏學江老師講授的「普通物理」,黃克智老師講授的「材料力學」,李丕濟老師講授的「水力學」,陳仲頤老師講授的「土力學」和黃萬裡老師講授的「水文學」等等。

 

這幾位老師講的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對材料力學和水力學特別有興趣,課外還在老師指導下參加了「學生科研小組」的活動,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記敘了。

 

我只想談談聽黃萬裡教授講課的感受。黃萬裡教授有深厚的數學、力學功底和極為豐富的治水工程經驗。他講課除了把基本內容交待清楚外,還給我們傳授了大量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譬如,有一次他在講到統計理論的時候說:有統計數據表明,X時刻武漢長江的流量與Y時刻長春的風速和Z時刻杭州的雨量有一定關係(大意如此,不是原話)。當時我覺得這近乎神話!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我對「混沌現象」有興趣,看過一些文獻後,才知道這並不一定是不可能的。我想,混沌學中的「蝴蝶效應」(即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和「相空間大尺度結構的相干性」也許有一天就能解釋這一類的統計結果。混沌學的系統研究公認是從上世紀70年代之初開始的,而黃萬裡教授給我們講課是在1956年的上半年。

 

1957年初,我在清華水利系尚未畢業就調去工程力學研究班學習。力學研究班的講課老師有很多是國內外著名的教授。

 

他們的講課風格大都是我前面說過的第二種,沒有太固定的教材和講稿,在課堂上圍繞一個主題可以講得海闊天空。印象最深刻的是錢偉長教授的「應用數學」和郭永懷教授的「流體力學概論」。

 

錢先生在課堂上像是在與學生談心,旁徵博引,講得娓娓動聽。例如,講到量綱的概念時,錢先生說:「一個寫對的方程,其每一項的量綱都要相同;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但過去有些工程中用到的經驗公式卻不是這樣的,這種公式毫無意義。」又如,講到量級的概念,錢先生這樣說:理論上導出一個方程,其中各項的量值往往會相差幾千倍、幾萬倍……如果忽略那些小量級的量,一個無法求解的方程往往會變得容易求解。力學中許多有名的近似解就是這樣得到的。關於後一個話題,錢先生曾一再舉例說明,但我對它的深刻理解卻是在後來的工作中才逐漸悟出的。

 

郭永懷教授的課選用了Ludwig Prandtl的「Essentials of Fluid Mechanics」作為主要參考書。Prandtl是近代流體力學的奠基人,他的最大特點是注重從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數學概念出發來研究流動問題。我想,郭先生選用這本教材的用意是要我們學會這種研究方法。在這門課中郭先生只講物理概念,很少在黑板上寫數學公式,更不要說做數學推導了。對於講授流體力學這樣的數學物理性質很強的課程,這似乎難以想像,但郭先生確實是這樣做的。例如,關於 Kelvin-Helmholtz 不穩定性,他以一面旗子在風中飄動為例:當旗子有微小的波動時,凹面的壓力增大而凸面的壓力減小,於是波動越來越大,最後終於導致了不穩定狀態。幾句話就讓初入門的學生了解而且記住了Kelvin-Helmholtz不穩定性的機理,如果當時從數學方程出發來分析這個問題,恐怕講一兩個小時我們也不一定能理解。

 

力學班畢業後,我自己也當了教師,先後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過「流體力學」、「邊界層理論」、「粘性流動」和「湍流的數值模擬」等幾門課程。我首先效法的是第一種講課風格,得到過學生的好評。多年之後,我開始學習第二種講課風格,但效果始終不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的知識面不夠寬廣。

 

(作者系清華大學1958屆學生)

 

《科學時報》 (2011-05-10 A2 要聞)

相關焦點

  • 章光華:分田到戶才能吃飽飯
    ◆人物名片章光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任諸暨縣三都公社長連大隊第二生產隊的生產隊長1979年11月的一天,章光華頂住壓力與阻力,帶頭將隊裡的春糧生產分田到戶,第二年豐收時,畝產提高到400多斤,是原來的2倍。1980年底,章光華還給當時的縣委書記寫信:「縣委書記,你是錯了。」
  • 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中國大學,言必曰清華北大,這兩者之所以聲名顯赫,重要原因之一是學者輩出,大師雲集,正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20世紀20年代,清華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胡適建議採用導師制,聘任了當時最有名望最傑出的學者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高慧斌: 1930年您同時考取了北大和清華,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季羨林: 當時考名牌大學十分困難,為了得到更多的錄取機會,每人幾乎都報七八個學校。而我僅報了兩個,並被同時錄取,是我的運氣好。但如何選擇卻很撓頭,終難決定。當時留學熱並不亞於今日,我自然不能免俗。從留學角度看清華似乎優越些,在留學的歷史潮流推動下我選擇了清華。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如果在中國高教史上評選最佳教學成果獎,首名非清華大學葉企孫莫屬。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的學生中有79人成為院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2人是他學生的學生,另有兩人也與他的事業有聯繫……這樣的成就被稱為「中國高教史上不朽的傳說」,被曾昭奮教授贊為「神話般的成績」,而葉企孫也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如果在中國高教史上評選最佳教學成果獎,首名非清華大學葉企孫莫屬。他在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兩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他的學生中有79人成為院士;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9人是他的學生,2人是他學生的學生,另有兩人也與他的事業有聯繫……這樣的成就被稱為「中國高教史上不朽的傳說」,被曾昭奮教授贊為「神話般的成績」,而葉企孫也被後人譽為「大師的大師」。
  • 講課風格有人愛有人恨,常講這兩方面內容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博士副教授陳果,因其不一樣的講課風格,紅遍復旦大學,紅遍全國。她的講課視頻上傳到網上之後,被瘋狂點擊傳播,她因此也被稱為「最美思政課教師」、「最美女神」。她走紅以後,凡是她的課必定是人滿為患,多少學生為了她的課千方百計調課,一些外校的學生也為了一度她的講課風貌,來到復旦大學聽課。陳果,1981年出生於上海,現為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副教授。1999年,剛上復旦大學大一的她,就成為了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2002年-2005年攻讀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葉企孫  在中國學術界,葉企孫被譽為「大師的大師  科學研究成就卓著  葉企孫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1911年13歲時報考清華學堂,被錄取為第一批學生,但只讀了幾個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兩年後,重新報考,又被錄取。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除了專業外,他把生活細節與學習聯繫起來。
  • 清華女博士拜師「醜書大師」,網友:人是真的美,字也是真的醜
    如今就有書法女博士蔡夢霞,師從醜書大師王鏞。清華書法女博士,書法界的清流蔡夢霞可謂是書法界的一股清流,名副其實的「書院派」,曾在中國美術學院進行專業學習,中央美院攻讀博士,清華美院攻讀博士後。按理說一路的學霸經歷,加上長期刻苦訓練,並且還是女孩子(這在書法家中可不常見),長相也十分漂亮,她的字體應該也是娟秀明麗、清新雋永。
  • ——清華-普林斯頓燃燒學暑期學校紀實
    探尋火之智——清華-普林斯頓燃燒學暑期學校紀實記者 王冰冰  2013年7月7-12日,由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主辦的清華-普林斯頓2013燃燒學暑期學校在京郊順義舉行。來自海內外的310餘名研究生、本科生和燃燒領域的教師、學者、研發人員等參加了此次暑期學校課程。
  • 雙語詩歌欣賞:蝸牛感懷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雙語詩歌欣賞:蝸牛感懷 2012-11-16 15:09 來源:普特英語聽力 作者:
  • 清華姚期智獨攬我國首屆教學大師獎,獎金150萬!
    在最新的CS Ranking學科排名中,清華大型計算機系的綜合排名雄踞全球第九,人工智慧方向更是排到了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領先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等一眾世界名校。雖然存在一些質疑,但清華計算機的實力已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卻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 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講課視頻上網 一夜成名(視頻)
    說明這個老師很有表現力,更生活化,不像過去那麼呆板地講課。事實上現在的歷史教學不是告訴學生一個肯定的結果,而是要將客觀的情景再現。其實這與新課改的理念是一樣的,希望一線教學形式和展示給學生的方式更加豐富、多元化。而且這個理念適用於各種各樣的課堂,不僅僅是歷史課堂。」如此講課是否影響學生對歷史的判斷?
  • 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腳踏兩隻船」不符我風格
    此消息已經得到施一公本人的證實,但他表示,在辭去副校長之後,他將繼續保留在清華的教授職務。他同時表示,這是為了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籌建中的西湖大學,「腳踏兩隻船」也不符合他一貫的做事風格。  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饒毅、潘建偉、錢穎一等10人於2015年發起,是西湖大學的前身與籌建依託主體,由施一公擔任院長。
  • 葉企孫:三入清華,為國培養出百餘位院士,晚年卻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是清華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是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是「大師們的大師」,是13位「兩彈一星」功臣的直接、間接老師;他,  之後不久,清華學堂因為一次政變而被迫停辦,葉企孫也回到了上海避難。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開始重新辦學。
  • 清華燃燒能源中心主任羅忠敬教授獲北京市外國專家「長城友誼獎」
    清華燃燒能源中心主任羅忠敬教授獲北京市外國專家「長城友誼獎」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燃燒能源中心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羅忠敬教授獲得北京市2014-2016年度北京市外國專家「長城友誼獎」。羅忠敬教授因多年來在促進中外燃燒界學術交流、推動在清華創立國際領先學術團隊、開展燃燒學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而榮獲此獎。
  • 一代大師 風範永存——追記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唐敖慶
    他的每一門課都有嚴密的科學體系和獨特的風格,內容深入淺出,語言風趣幽默,富有邏輯性和啟發性,就連非化學專業的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 曾經在唐敖慶身邊擔任秘書的劉永新老人回憶說:「唐老講課從來不帶任何講義和講稿,只是列個簡單的提綱,所有的內容都在他的腦子裡。好多人都說他記憶力驚人,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視力非常不好,近視2000多度。
  • 朱邦芬:我所熟悉的幾位中國物理學大師的成才之道
    (3) 良師的教導和思維風格的影響 良好學校環境的第三個要素就是有一批好的老師,而且這些良師願意花時間和心血於培養人才,並進行個性化教育。194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拉比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物理學家。他有一句名言:「我們那代人出國,主要是去德國(因為20 世紀20 年代德國的物理研究世界領先),在那裡學到的不僅是學科,還有品味、風格、品質和傳統。
  • cpa會計第三章導圖,我與清華相差了一個思維導圖的距離
    今年教育部宣布高考推遲一個月的時候,為了追趕「有生之年」這個話題,一直很喜歡的一個B站up主分享了她高中的政治、歷史等文科筆記,以及她為考進清華做了哪些努力。是的,清華。然後我就很驚奇地發現,這個只比我大2歲的up主,卻早在高中時就用思維導圖學習,看著她手寫的一本本思維導圖筆記本,我,悵然若失。
  • 承清華務實精神 為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做貢獻
    坦白地講,作為清華的教師代表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在參與各種活動、在接待記者採訪時,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因為自己是清華教師的代表。但是,回到學校,我的內心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無論在清華的發展歷史上還是在今天的清華建設過程中,都湧現出了許多優秀教師,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好好學習,比如我校著名的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張光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