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00萬年前已經分化的鳥,鳥類中的「異類」——火烈鳥

2020-12-03 宇宙探索百科

火烈鳥是一種大型涉禽,因其美麗的紅色羽毛而得名。大部分火烈鳥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其餘的分布在亞洲和歐洲。它們最喜歡的棲息地是鹹水湖、植被稀疏的河口瀉湖和海濱。奇怪的是,早在2011年,幾隻火烈鳥竟然以機場跑道為水面,降落在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這是他們第三次來烏魯木齊。1997年9月,哈密林業部門在哈密第二炮臺抓得一隻火烈鳥。當時,人們認為火烈鳥是不小心經過烏魯木齊的。1997年11月上旬,受氣候影響,一群火烈鳥(約10隻)飛向烏魯木齊市郊,其中一隻因傷被抓(標本保存在流行病學研究所)。

鳥類的四不像

火烈鳥是一種大型涉水鳥,體型與鸛相似,高約106釐米,翼展150釐米。雄性比雌性稍大,嘴向下彎曲。上口扁平而薄,像眼瞼一樣覆蓋著下嘴。頸部有19個椎骨,可靈活轉動和彎曲。火烈鳥有一雙又長又細的腿,可以在水中悠閒地行走尋找食物。火烈鳥身上覆蓋著紅色的羽毛,有些火烈鳥的羽毛是黑色的。它們看起來很漂亮。有化石證據表明火烈鳥早在3000萬年前就分化了,比大多數鳥類早得多。

然而,火烈鳥的分類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鳥類學家。根據火烈鳥的骨骼結構、卵清蛋白和生活習性,火烈鳥可以與許多不同的鳥類聯繫在一起。例如,火烈鳥的骨盆和肋骨結構與鶴類相似,卵清蛋白的成分與蒼鷺相似。小火烈鳥的行為與大雁非常相似,成年鳥類有鰭和防水的羽毛。後來,鳥類學家將火烈鳥分為一個單獨的目,火烈鳥。即使它們很小,它們也能看見水中的鳥。

輝煌的進化,使火烈鳥獨一無二。為了在淺灘上行走,它們需要長而細的腿,脖子也長得更長,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到達地面覓食。為了防止腳底陷進泥裡,腳趾之間長了一層薄膜(網)。為了提高濾水和濾泥的效果,設計了彎嘴。火烈鳥是鳥類世界中獨一無二的鳥類,它們用嘴的上部而不是下部來吸收儘可能多的水分。薄薄的舌頭可以像活塞一樣來回移動,迅速吸進混濁的水,通過側濾器將水擠出來,只剩下可以吞咽的東西,即過濾過的食物。火烈鳥每天都要吃掉體重的四分之一。

單腿站立之謎

無論是生活在動物園還是野外,火烈鳥都有相同的特點:大多數時候,它們總是一條腿站立,另一條腿彎曲在身體下面。這意味著單腿站立是火烈鳥的一種自然習慣,而不是動物園環境壓力的結果。有許多理論試圖解釋這一現象。

一種理論認為火烈鳥單腿站立是為了節省能源。一些鳥類學家認為,火烈鳥睡覺時也會單腿站立,它們的大腦半睡半醒,以維持身體平衡。將一條腿彎曲在身體下面是為了保存身體熱量,因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皮膚暴露在空氣中的面積。交替雙腿還可以讓雙腿休息,促進腿部血液循環。這一血液循環理論被許多科學家所接受。火烈鳥的長腿需要一個強大的血液循環系統來支持心臟到全身的血液流動,特別是當火烈鳥站在冷水中時,心臟被迫向腿部輸送血液以維持體溫。所以把一條腿彎曲在身體下面可以減輕心臟的負擔。

另一種理論認為,單腿站立可以幫助火烈鳥偽裝自己——一條腿看起來像蘆葦或一片草葉。但反對者認為火烈鳥捕食小型甲殼類動物和貝類,它們捕食時不需要偽裝自己。而火烈鳥,其身體是驚人的粉紅色,不太可能成功地偽裝成蘆葦或草葉。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火烈鳥在受到攻擊時會單腿站立以加快速度。如果是這樣的話,一隻腳站立的火烈鳥應該比兩條腿站立的火烈鳥飛得更快。然而,一些研究人員測量了兩人靜止和開始跑步所需的時間,這表明情況並非如此。此外,研究表明,火烈鳥在有風的環境中不會單腿站立來保持平衡。像自然界中的許多謎團一樣,火烈鳥的標誌性動作——單腿站立的奧秘尚未得到解答。

有趣的繁殖

火烈鳥產卵很有趣。它們先在淺水區築起高高的泥堆,然後在土堆上築巢,然後在巢中產卵。巢一般高出水面50-150釐米。剛孵出的小雞嘴巴筆直,全身都是白色絨毛,腿灰黑色。它很可愛。幾個月後,小火烈鳥逐漸長大,嘴巴彎曲,皮毛顏色變化,腿部顏色由灰黑色變為紅色。

火烈鳥高傲彎曲的喙在出生後兩周才出現,雛鳥由父母餵養兩個月。與鯨魚一樣,火烈鳥父母用一種叫做鳥奶的液體分泌物餵養幼鳥,但這種乳汁是紅色的,由食道特殊腺體分泌,富含脂肪和蛋白質,與血液和少量浮遊生物混合。不僅雌性火烈鳥,雄性火烈鳥也能餵養它們的寶寶。像企鵝一樣,火烈鳥也有「幼兒園」。當父母外出覓食時,值班的火烈鳥「保姆」負責照顧這些小鳥。這樣一個群落中的雛鳥數量可以達到200隻。但是火烈鳥的父母可以通過他們的聲音很快認出他們的孩子。火烈鳥只有2-3歲才能成熟。它們的壽命很長,可達70-80歲,因此被稱為長壽鳥。

變色之謎

火烈鳥出生時,羽毛是灰色或白色的。隨著火烈鳥年齡的增長,它的羽毛顏色將變成粉紅色。而且,這種粉紅色通常會從深變淺,有時還會變回白色。火烈鳥的羽毛為什麼變化這麼大?

通過多年的研究,科學家終於解開了火烈鳥羽毛變色的謎團。他們發現成年火烈鳥長出粉紅色還是白色完全取決於它們吃什麼。在火烈鳥藻類甲殼類動物(如藍藻和腮腺)的主要食物中,有一種叫做類胡蘿蔔素的色素。火烈鳥肝臟中的酶將類胡蘿蔔素分解成粉紅色和橙色的色素顆粒。這些微粒儲存在火烈鳥的羽毛、嘴和腿上,使它們呈現出美麗的顏色。有的火烈鳥直接吃藻類,體色鮮豔美麗;有的火烈鳥吃以藻類為食的小動物,體色相對暗淡。成年火烈鳥會用紅色的「牛奶」餵小雞。事實上,紅色「牛奶」的秘密在於它含有角黃素(類胡蘿蔔素的一種),所以呈現的顏色是紅色。小雞把這些色素儲存在肝臟裡,長大後,它們轉移到羽毛上,變成美麗的紅色。

對於異性來說,火烈鳥鮮豔的羽毛意味著它健康而有營養,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有閒暇和足夠的時間打扮得更漂亮。如果與這樣一個物體配對,它應該能夠增加繁殖成功的機會。研究人員確實發現,顏色鮮豔的火烈鳥比深色火烈鳥更早開始繁殖,而且它們開始繁殖的時間越早,繁殖地點就越好。

相關焦點

  • 火烈鳥:一生只有一個伴侶,靠鏡子生孩子,用血哺育後代
    火烈鳥,一種高潔忠貞的鳥類。這種鳥在地球上已經繁衍生息了三千多萬年,繁殖是集群式的,成百上千隻在一起組成一個求偶群,它們盡情展示舞姿,火焰般地升騰在湖面。人們常常將火烈鳥象徵為忠貞不渝的愛,因為它們一生只有一個伴侶,選擇了伴侶之後,一生都只認定這一個,火烈鳥一族沒有喪偶一說,他們共存亡。火烈鳥不輕易繁衍後代,它們必須確定自己獲得了足夠多的安全感時,才會繁衍生息。
  • 新出爐的鳥類的新演化樹,有什麼不同?
    Sibley)利用DNA雜交技術對鳥類的系統演化和親緣關係進行了研究,提出了DNA分類系統,這個分類系統把鳥綱分為古鳥亞綱和今鳥亞綱,現生鳥類全部歸於今鳥亞綱,今鳥亞綱進一步分為三個下綱:始鳥下綱、三趾鶉下綱和新鳥下綱。始鳥下綱包括兩個小綱:平胸小綱,等於傳統分類系統的平胸總目,包含的類群相同;雞雁小綱,包括傳統分類中的雞形目和雁形目。
  • 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一個1.35萬年前的迷你鳥雕像 改寫了中國鳥類藝術品創作歷史  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鳥雕像的各個側面受訪者供圖  我國科學家與法國、加拿大、以色列和挪威等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對2009年出土的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上一個微型鳥雕像及同層出土的燒骨與半成品進行碳十四測年發現,32個樣品的年齡平均值為距今1.35萬年,它們將中國鳥類藝術作品的最早創作時間提前了8000多年。
  • 有哪些常見的看起來不會飛,實際上飛行技巧卓越的鳥?鳥類飛行篇
    所謂的龍骨突就是鳥類胸骨附近的凸起,龍骨突越明顯,則附著的翼肌越強壯,翅膀扇動更有力,例如下圖這隻鴿子的解剖圖。除了龍骨突,會飛的鳥類還有中空的骨骼,而走禽類的鳥骨骼中充滿骨髓,所以體重大自然不能起飛。會飛的鳥類骨骼佔體重的比例普遍在5~6%。
  • 走進非洲,高博利亞湖,火烈鳥與禿鸛的恩怨情仇
    離開奈洛比,出發去高博利亞湖找火烈鳥。走到湖區門口,老遠就能聽到了火烈鳥的吵鬧聲。高博利亞湖是非洲火烈鳥的家,數以萬計的火烈鳥棲息在那裡哇,火烈鳥的祖先在3千萬年前的中新世就開始分化出來,遠遠早於大多數其他鳥類狠狠地震撼了一下,數以萬計的火烈鳥挨挨擠擠,映紅了湖面,壯觀其實初生的火烈鳥的羽毛是白色的,火烈鳥喜食富含紅色素的藻類,紅色素在體內堆積,才使原本潔白的羽毛回漸漸透出明豔的紅色火烈鳥的壽命可比人類,全球年齡最大的83歲火烈鳥於
  • 火烈鳥群紮營北大港小半年 長期群居天津罕見
    原標題:火烈鳥群紮營北大港小半年 長期群居天津罕見  在今年3月春季候鳥遷徙期,天津北大港溼地迎來5隻火烈鳥,這是它們第3次來做客了,但與此前不同的是,這回來了一個小群落,並且就此紮營不走了。截至目前,這5隻火烈鳥已經停留了小半年,依然沒有要離開的跡象。
  • 天生「反骨」的滅絕鳥類——反鳥
    反鳥類在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是分布最為廣泛,種類及數量最為豐富的鳥類。早白堊世反鳥類主要發現於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而晚白堊世主要發現於北美、南美、歐洲、亞洲和馬達加斯加等地。
  • 鳥的體味或是不同種類分化原因
    不同鳥類往往棲息在一片土地上,為什麼它們之間很少「通婚」?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鳥類在擇偶時更傾向於選擇同類,從而促進了物種間的生殖隔離和分化?
  • 生命|你真以為火烈鳥是火紅的?
    今日8分鐘閱讀600字你將學到一個生命知識前幾天有同學給象媽留言:「請問象媽可以講講火烈鳥嗎?這種鳥看上去像被煮熟了一樣。」哈哈,這位同學寫留言的時候是不是餓了?那今天,象媽就給大家講講火烈鳥的故事。火烈鳥分布在印度、非洲和中南美洲的鹹水湖沼澤地帶。下圖中粉色部分是火烈鳥的分布地區。
  • 古脊椎所發現頸椎關節面發生前後倒轉的反鳥類——奇異食魚反鳥
    ,從而將難以消化的食物殘餘壓縮成食團;食道能夠進行有效的逆蠕動作用,將食團從肌胃運移到口腔,並最終吐出)在1.2億年前的反鳥類中就已經演化出來。正是由於這樣的關節方式,鳥類的脖子相比於其它脊椎動物更為靈活,一些鳥類的頭部甚至能夠發生180度的轉動,這為鳥類觀察周圍的環境以及取食等都提供了優勢。異凹型的頸椎在中生代的反鳥類中已經出現,如早白堊世的侯氏鵬鳥和晚白堊世的多數反鳥類;而一些反鳥類仍然保存了爬行類常見的雙凹型或前凹型的椎體關節面。
  • 中國化石將鳥適應飛行的骨癒合時間推前4000萬年
    新華社華盛頓10月9日電(記者林小春)中國研究人員9日說,他們發現了距今大約1.2億年前早期白堊紀的一種原始鳥類化石,對該化石的研究顯示這種鳥具有完全癒合的小翼掌骨和大掌骨以及癒合的腰帶三塊骨骼(恥骨、坐骨和髂骨),這一發現把與飛行相關的鳥類骨癒合時間推前超過4000萬年。
  • 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首次發現肺部結構—新聞—科學網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導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結構,為揭示早期鳥類呼吸系統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保存肺部結構的是一件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始吻古喙鳥化石,古喙鳥是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今鳥型類代表。
  • 火烈鳥睡覺單腿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digitalhalway/iStockphoto 在動物園待了一整天后,酸疼的腳和僵硬的腿可能會讓你想你知道,火烈鳥是如何在單腿站立中睡著的
  • 一種13萬年前已滅絕的物種再次出現,是一種不會飛的鳥
    雖然我們地球孕育生命的歷程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在這麼漫長的歲月裡,地球出現了無數種生命,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一直存在於地球上。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物種可能會因為沒法適應地球環境的變化而淘汰,有一些物種可能會面臨一些危機而從地球上消失。如我們普遍認為,在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將「統治」地球上億年的恐龍從地球上抹去。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只是一次平常的聚會,廣州人宋洪輝在三水河口的一個荒地中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對此,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王敏說,宋洪輝所發現的鳥類化石為三水在古近紀地層(6500萬年前~2300萬年前)首次發現,也是三水盆地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的一塊鳥類化石。有關該化石的研究論文即將完成。  知多D:三水盆地聚集鳥類化石  三水盆地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
  • 世界上最稀有的叢林花園之一——薩拉索塔,火烈鳥的天堂!
    叢林花園中的動物包括火烈鳥,各種鸚鵡和金剛鸚鵡,猛禽,小型哺乳動物,靈長類,蛇,鬣蜥,蜥蜴,鱷魚和其他爬行動物。除了這套動物家族之外,它們還增加了其他新成員,例如小環尾狐猴,大鬍子龍,藍舌石龍子,黑喉監控蜥蜴和令人驚訝的綿羊!儘管可以將這些動物視為外來動物,但除了叢林動物之外,您還必定會在叢林花園中遇到其他幾種動物。參觀這個公園可以讓孩子們全面了解世界上不同種類的動物。
  • 非洲最悲壯的動物大遷徙,納特龍湖上粉嫩的火烈鳥
    但是現實就是弱肉強食,在每次的大遷徙中都與很多的動物失去生命。它們的這條遷徙之路就是一條必須去的不歸路,但是它們明知這條路艱難險阻,依然埋頭前進、不屈不撓。這條百萬的遷徙隊伍中最後只有三分之一的幸運者能再次回到出發地,但在這其中又會有很多的新生命。生命真的是一個輪迴。
  • 和恐龍同時代的鳥是怎麼吃喝的
    鳥類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樣一種體披五彩羽毛,叫聲婉轉的生物已經在地球上生存1.5億年了,遠遠早於人類的出現。目前,世界上有1萬多種鳥,分布在所有大洲,點綴於包括森林、草原、極地、沙漠等多樣的生態環境之間。    鳥類演化的成功,與其特有的形態、生理結構和飛行能力密不可分。
  • 為何火烈鳥到死都能金雞獨立?
    後來他倆決定必須仔細觀察鳥腿的細節,於是給當地動物園打了個電話,就是那天,伯明罕動物園有兩隻火烈鳥得了很嚴重的病,進行了安樂死。張楊輝把冰凍起來的屍體帶回實驗室進行解凍和解剖,這天就是開篇裡說到他很難忘的那天。鳥腿的構造比較複雜和令人困惑,引入一些知識可以幫助理解這種情況。很多人認為鳥是有向後彎曲的膝蓋,但他們所認為的「膝蓋」其實是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