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見過這樣一句唐朝的無名詩句:「眼想心思夢裡驚,無人知我此時情;不如池上鴛鴦鳥,雙宿雙飛過一生。」如果沒聽過,那至少每個人都知道「雙宿雙飛」這個形容美好的愛情的成語。
實際上「雙宿雙飛」的由來,正是因為古人看到鴛鴦這種鳥兒成對生活的習性而出現的成語。
但是各位仔細想一下,鴛鴦在普通人的眼裡一直是遊禽一類的存在,有多少人見過鴛鴦雙飛?想必如果你問朋友「鴛鴦會飛嗎?」,估計他也要想一陣子。
99%以上的鳥兒都會飛,可是有些我們聽過見過的鳥類,卻很難看到它們飛行的樣子。最被人們熟知的例如天鵝、鴛鴦和你看上去好像根本不可能飛起來的犀鳥(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
有哪些平常很少看到它們飛翔,但實際上卻善飛的鳥類?鳥兒飛翔除了覓食外,還有什麼意義?會飛的鳥兒普遍都有什麼特點?今天小編就帶你了解:鳥類的飛行。
世界上有9000餘種鳥類,僅有40種鳥不會飛
目前根據2018年最新版西班牙《國家地理》的記錄,目前世界上記錄在冊的鳥類接近1萬種(隨時在變化,沒有明確數字),僅有40種鳥類不會飛。我們最常見的不會飛的鳥,無非就是雞鴨鵝等家禽。
或者說它們的飛行高度只有幾米而已,沒有持續飛行能力。這一點也很好理解:作為家禽,如果會飛的話,那養肥了自己飛了,那不就白養了嘛?!
所以一般來說也沒有人把善飛的遷徙類鳥作為家禽飼養。
除了常見的家禽,我們熟知的還有以鴕鳥鴯鶓為代表的全部的駝形目鳥類,以企鵝為代表的的企鵝目鳥類,和少部分古老品種的鳥類,全世界一共只有40種鳥類不會飛。
鳥兒是不是能飛,主要看三個結構:1.龍骨突;2.鳥翼;3.骨骼。
龍突骨越健全,飛行能力越強翼展和身長的比例越大,飛行能力越強中空骨骼越多,飛行能力越強。所謂的龍骨突就是鳥類胸骨附近的凸起,龍骨突越明顯,則附著的翼肌越強壯,翅膀扇動更有力,例如下圖這隻鴿子的解剖圖。
除了龍骨突,會飛的鳥類還有中空的骨骼,而走禽類的鳥骨骼中充滿骨髓,所以體重大自然不能起飛。會飛的鳥類骨骼佔體重的比例普遍在5~6%。我們在湖邊見到的鵜鶘,身材高大,體重能達到11公斤,但實際上鵜鶘的骨骼重量僅有不到1斤。
除了中空的骨骼充滿空氣外,翅膀也是重要的飛行工具,善飛的鳥兒有你想像不到的翼展長度。例如飛行能力最強的軍艦鳥(Fregata),體重只有1.5kg,但翼展能達到驚人的2米。也正是如此驚人的翼展,軍艦鳥有「世界上飛行能力最強的鳥類」稱號,它們快如閃電空中動作靈活,最高時速可以超過400公裡!能連續飛行4000公裡,在遷徙過程中遇到12級颱風也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平安穿過風暴!
你很難想像這種表面上看起來弱小的鳥兒,追上你乘坐的高鐵都不是問題。
善飛的鳥兒都有普遍的三個特點:超長的翼展+比重低的骨骼+強壯的龍骨突。反觀那些不會飛的鳥類,這三個特點中都有缺失。
例如體重超過200斤的鴕鳥,大部分重量都在骨骼上,即使有些鴕鳥品種翼展也能達到2米,這依舊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體重。如果想讓鴕鳥飛起來,那麼它必須具有超過3米長的龍骨突!這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們再來看企鵝,長期處於極地環境下,靠下海捕食,於是它們的翅膀已經慢慢退化,骨骼漸漸被骨髓充滿,身體呈現梭型,這樣的身體進化更有助於它們潛水和遊泳。
企鵝的前肢就是退化的翅膀。和企鵝這種退化類似的還有幾維鳥,因為長期處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中,翅膀也退化到幾乎沒有了,只能靠奔跑來活動。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如果鳥類符合前文說的3個身體特點,那麼它們就一定是會飛的,即使在日常中我們很難看到某些鳥類的飛翔。接下來我們就要了解幾個你認為不會飛,實際上飛行能力卓越的鳥類。
那些你看起來不會飛,實際上是王牌飛行員的鳥類
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三種你會在動物園和野外看到的並不是很稀有的鳥類,分別是「火烈鳥」「天鵝」和前文說到的「鴛鴦」。
愛情的象徵:火烈鳥
火烈鳥是人們給這種鳥起的外號,實際上它的學名是紅鸛(Phoenicopteridae),這是一種在我國沒有分布,你只能在動物園看到的淡水鳥類。
我們在動物園看到的火烈鳥,有著鶴類一貫的龐大身軀,圈養的火烈鳥也不會起飛。但如果你認為這種鳥兒不會飛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來看一下火烈鳥展翅的現場:
火烈鳥身高80-160cm,體重只有2.5-3.5kg,翼展能達到150cm。
大多數善飛的鳥類都是候鳥,而火烈鳥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它們屬於候鳥,但並不嚴格執行遷徙的活動。只有在食物短缺或天敵出現的時候,才會成群結起飛。我們之所以很難觀察到火烈鳥的遷徙飛行,是因為火烈鳥只在晚上遷徙:它們可以整晚以50-60kg的時速連續飛行600公裡以上。這個距離聽起來不是很誇張,因為火烈鳥的分布比較受限,世界上的火烈鳥總共也就分布在以下幾個地方。
火烈鳥分布範圍:火烈鳥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南北美洲,加勒比海和加拉帕戈斯群島、非洲、馬達加斯加、歐洲南部、西南亞、中東和印度次大陸。
雙宿雙飛的鴛鴦我們先來看一下鴛鴦在國內的分布圖:
少部分鴛鴦為留鳥,大部分鴛鴦都有遷徙習慣。它們的繁殖地在東北,每年春暖花開的季節,鴛鴦們就會結成10隻左右的小隊從南方遷徙至東北築巢產卵,秋天過後它們就會集中飛往福建、江西等地越冬。江西省的鴛鴦湖是亞洲最大的鴛鴦越冬聚集地。
從東北到江西,鴛鴦要持續飛行2000多公裡,不過鴛鴦的飛行高度只有200-300米的範圍。當鴛鴦到達水邊棲息地的時候,基本上也就不會再飛行了,它們的巢也在水邊,所以我們很容易見到鴛鴦「雙宿」但不容易見到「雙飛」。
天鵝和鴛鴦類似的還有天鵝,天鵝遷徙完畢後也定居在水源附近而幾乎不再頻繁飛行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是:都是遊禽。以水生動植物為生,所以它們並不需要像山雀一樣頻繁飛行來尋找昆蟲和穀物,只要有健康的水源,它們又何必浪費體力頻繁飛行呢?
不要看天鵝安於現狀,天鵝是所有鳥類中的飛行高度冠軍:它們是能飛越珠穆朗瑪峰的鳥兒。能飛越珠峰的天鵝是大天鵝(C.cygnus),翼展超過1.8米。天鵝有一個額外的「氣囊」儲存空氣,所以它們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度也不怕缺氧。
當你乘坐飛機的時候,如果你的身邊掠過一隻大鳥,不用猜了,那就是大天鵝!
這也就明白了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天鵝遷徙:因為它們飛的太高了!
飛翔是鳥兒的獨有技能,它們有脆弱的身體,但是上天給了它們一雙會飛的翅膀。這雙翅膀,讓它們在災難來臨前能臨危不亂,讓它們在寒流來臨前能越過千山萬水抵達溫暖的棲息地。
鳥兒飛翔的技能,一直都是仿生學家們研究的重點方向,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再高精尖的科技,也無法複製鳥兒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