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過去,人類曾仰望星空,渴望像飛鳥一樣徵服寰宇,能在自由的風中扶搖直上。但無數年的演化,只有蝙蝠成為了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人類也漸漸放棄了對「肉身飛行」的渴望,轉用科技實現了自己的「天空夢」。
你羨慕鳥兒,但可知鳥兒也羨慕你,你或許從不知道,它們為了飛行,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而這一切,從一枚鳥蛋說起。
蛋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早餐吃個水煮蛋,中午的麵條加個蛋,晚餐吃點雞蛋羹,可以說蛋這種東西在生活裡隨處可見,但從未仔細探究過。
你能準確的說出蛋的形狀嗎?
圓的?那不是,除了魚類和兩棲類動物比如海龜的蛋,目前還不知道有圓形的蛋,我們常見的雞蛋、鳥蛋都更偏向橢圓一點。
那橢圓形的蛋?也不準確,因為我們常見的飛禽類蛋都是一頭大一頭小,我們磕雞蛋的時候都還得依此來尋找氣室。
對於鳥蛋的這種獨特形狀,我們一般稱之為「蛋形」,也就是一頭略尖一頭略圓的形狀,那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鳥蛋為什麼是這種形狀呢?生個圓蛋不行嗎?
我們要先明白鳥類下蛋的洩殖腔很小,如果是滾圓的蛋它就不好下,而如果一頭是尖頭的,那麼這個鳥蛋就更好下。其次這種「蛋形」相比起圓形更具優勢,它們在巢中不易滾動,這樣就更安全。而且這種不規則形狀的蛋可以讓它們在被孵化的過程中儘可能的堆疊聚攏,更利於保溫。
你看地面的禽類比如鴕鳥、企鵝,它們的蛋就圓潤很多,即便是咕嚕咕嚕的滾出了巢穴,也可以追回來,那要是樹上的蛋滾出了巢,就只能「哦豁」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鳥類的飲食結構註定了它們的鈣攝取不容易,而每個蛋表面蛋殼所需的碳酸鈣物質就更難形成了,所以鳥類下蛋也許是在儘可能的減少表面積,「蛋形」的表面積自然比圓形小得多,所以鳥類才會下「蛋形」的蛋。
這些說法都是大家的推測,一般人也沒那麼無聊去專門分析數據做實驗,可是本著對科研的態度,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就對「鳥蛋為什麼尖尖的」這種課題產生了興趣,並立項研究。
他們組成了一個科學團隊,統計了1400多種鳥類的近50000顆蛋的相關數據,在對這些掃描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得出了一個理論:鳥類的飛行能力是蛋形變化的驅動因素。
也就是說,蛋之所以是蛋形,這是由鳥類的飛行能力所決定的。
鳥類在演化出飛行能力後,身體儘可能的趨近於流線型,在保留輕小體型的同時追求流線型,除了把上半身壓縮以外,它們的下半身也在趨近水滴狀變化。
這就導致了它們的內臟排布也是按照流線型的,它們要生產的蛋,自然也是流線型了,如果是一枚圓蛋,將會對身體的其它臟器造成壓迫,不利於飛行。
另外我們根據現實因素來看,一般我們接觸到的水鳥蛋、麻雀蛋、鵪鶉蛋、鴿子蛋都是一頭略尖,而雞蛋鴨蛋這種不愛飛的飛禽類蛋就相對圓潤一些,而鴕鳥這種純在地上跑的鳥類,蛋更圓。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購買雞蛋時,可不要瞧不起那些尖尖細細的雞蛋,它們越尖,說明下蛋的母雞飛行能力越好,人家可是個運動健將。
越是愛飛行的鳥,就越是會壓縮身體的結構,趨近流線型,所以蛋才會越細長、尖銳,這一定不是蛋的最優形態,卻是鳥類在保持飛行能力下的最優解。
一枚圓圓的蛋代表了母體有豐富的磷、鈣等物質,說明它生存的壓力小,食物充足,而且相對圓一些的鳥蛋說明蛋內含有的營養物質也更多,所在環境的巢穴夠大。
而且鳥蛋的形狀可不是由殼決定的,而是由內外殼膜決定的,也就是說蛋的形狀會在母體內部保持很久,直到下下來。而一般鳥類下一個蛋可不像雞鴨這麼勤快,比如鴿子和鸚鵡,從受精到下蛋大概得10~15天,
如果是個圓蛋,那麼在母體內就會極大地影響母鳥飛行,所以從最開始鳥蛋就是「蛋形」了,只等待最後一層碳酸鈣質形成後就排出體外進行孵化。
如果大家對鳥類為什麼不下圓蛋這個問題還是抱有好奇,可以上西瓜視頻搜索「鳥不下圓蛋」查看西瓜視頻創作人EyeOpener的完整作品,作為西瓜視頻上670萬粉絲的頭部創作人,他的作品詼諧風趣,知識點多,也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創作人。
關於鳥兒,他做了許多期有趣的科普視頻,比如啄木鳥一天啄木頭上萬次,它為什麼沒有腦震蕩?到了冬天水都結冰了,為什麼光著腳的鳥兒不會被凍死?有哪些看著溫順漂亮的鳥,實際上都是暴脾氣?
如果你對這些冷知識科普感興趣,就上西瓜視頻搜索吧,不僅可以長見識,還可以漲知識。